■中国工业报 刘德炳
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幅分别为5.3%、4.7%和4.6%,10月,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加力推出,消费、服务业、进出口等指标明显回升,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但与此同时,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国内有效需求仍然偏弱,经济回升基础仍待稳固。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多位专家表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更有力的宏观政策,更加注重打好政策“组合拳”,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2025年中国经济将进一步企稳回升。     

 

宏观政策更有力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是手段,“扩大国内需求”是目标,宏观政策的扩张空间已经打开。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   
对此,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向中国工业报表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是手段,“扩大国内需求”是目标,具体又涵盖“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近期政治局会议表述保持一致,表明宏观政策的扩张空间已经打开。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向中国工业报表示,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达十五年之久,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法较为少见。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告诉中国工业报,中央明确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将为明年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今年GDP增长预计基本实现“5%左右”,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但也要正视当前及明年经济面临的内需不足和外部冲击。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向中国工业报表示,中央采取更为积极的宏观政策,一是2024年处于“十四五”关键之年,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要确保经济社会主要目标顺利实现、“十四五”收好尾,同时,为“十五五”开好头;二是当前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微观主体不够活跃、经济处于转型期,海外面临保护主义、地缘冲突、极端气候等挑战,我国需要将经济复苏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连平预计,一是2025年有望安排赤字率4%—4.5%,赤字规模5.5万亿元以上;同时也将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产业基础再造与制造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乡村全面振兴、新型城镇化、基本民生等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二是地方专项债额度有望提升至6万亿元以上,用于补充地方财力。三是有望增发2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一部分将继续用于支持“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等,一部分还可能用于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等。
对于明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温彬表示,预计可能包含以下几项措施:一是综合运用各类公开市场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运行创造适宜友好的金融环境;二是保持适宜的利率水平,通过降准、降息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激发市场需求和活力,全年或降准100bp左右,降息30-40bp左右;三是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进有退”,引导和激励信贷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等。     

 

加速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是推动和培育新质生产力体系的关键途径,要形成良性循环。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周茂华表示,科技创新重塑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是推动和培育新质生产力体系的关键途径,要形成良性循环。   
温彬表示,自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新概念以来,中央多次围绕其进行部署。此次继续强调,体现出中央坚定不移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心,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面临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面对美国的科技封锁,必须继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新质生产力在加快培育、加快形成。首先,从创新投入角度来看,投入在继续增加。去年,我国研发投入R&D经费的总量首次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二,对推动高科技产业、推动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创新成果在不断涌现。今年前8个月,根据知识产权相关部门数据,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20%以上。第三,新产业在加快发展。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前三季度同比增长9.1%,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3.3个百分点。第四,新业态、新模式在加快形成、加快拓展。
盛来运表示,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最终要靠科技支撑,要靠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今年一揽子增量政策中间,也有相当一部分政策是有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随着增量政策落地以及改革政策落实到位,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较大的空间。
温彬表示,预计未来政策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在配套措施方面,既“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相关政策将会支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推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时也要“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再次强调楼市要止跌回稳


止跌回稳的态势需要进一步夯实,政策有望加码。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要稳住楼市”。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周茂华表示,楼市连着消费和投资,目前仍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楼市价格波动也一定能程度影响居民财富,房地产持续调整也可能影响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和部分中小银行资产质量等。稳定股市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融资,同时,股市繁荣会产生一定财富效应,影响社会预期。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告诉中国工业报,此前9.26政治局会议定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释放了最强“稳地产”信号,日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出要“稳住楼市”,释放了更加坚定的稳楼市信号,2025年稳定房地产市场对于稳定宏观经济至关重要。
今年10月以来,放松限购、降低利率、减税费等,监管部门已经落地多项支撑房地产市场的“组合拳”,在提振市场预期、改善市场活跃度方面效果明显好于以往,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阶段性回稳。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告诉中国工业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表述止跌回稳,意味着止跌的基础还不牢靠,止跌回稳的态势需要进一步夯实。“持续用力推动”的表述比较新颖,意味着下一步继续贯彻落实“推出增量政策、落实存量政策”以形成政策叠加效应;用力也意味着未来不仅有新政策,而且政策力度会加大。
陈文静表示,从房地产政策方向上看:一方面,前期已经出台的政策有望加快落地落实,这对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促进市场信心修复均将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更多增量政策也存在跟进预期,如北上深继续优化限制性政策、“补人头”加大购房补贴等,促进房地产市场实现“止跌回稳”。
李宇嘉建议,下一步,房地产政策重点,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降低城镇化成本,降低住房消费成本,比如增加对生育、养育、教育等补贴支持,为房地产消费带来源头活水。二是专项债对接存量盘活,实现库存去化。三是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降低LPR、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从而降低住房消费的成本。四是推进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目前,郑州、广州等热点城市均开始发布房票安置政策,预计随着专项债、专项借款发行规模增加,预计房票安置将在2025年大规模落地。       

 

稳股市改善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


稳住股市不仅有利于提振消费、助力融资,也可以避免跨市场的风险传递共振。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指出“要稳住股市”。
罗志恒表示,股市是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关键,稳定了股市,有利于稳住居民资产负债表,也有望稳住消费和内需。
周茂华表示,稳定股市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融资,同时,结合欧美的一些经验看,股市繁荣会产生一定财富效应,影响社会预期,进而对消费和内需构成一定影响。
温彬表示,稳住股市一定程度上也可从防风险角度来看待。尽管其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提振消费、助力融资上,但也可以避免跨市场的风险传递共振。
今年9月以来,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产业领域利好政策逐步落地,以及监管部门加强治理、引导与制度建设,政策“组合拳”效应密集释放,激发了资本市场的热情,资本市场呈现出较为积极的变化,A股、港股和海外中国资产交投活跃。
以上证指数为例,9月18日上证指数一度下跌到2700点以下,随后市场强劲反弹,一度超过3600点,截至12月12日收盘,上证指数为3461.50点,稳定保持在3000点以上。
罗志恒表示,对股市而言,市场情绪获得进一步提振,当前震荡行情有望向上突破。未来重点关注三条制度改革的主线:一是常态化IPO与并购重组退市并重,动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二是投资端改革提速,被动基金加速发展;三是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加大。
杨畅表示,面对股市可能出现不可控的风险时,政策存在相机动作的可能性。   


来源: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