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附后。

现代文阅读II《云少年》选择题第6题。

该题的A项,说我“因为内心的自卑”,“对他充满不屑”。该选项中“充满”一词用的不恰当,原文只是说“在他讲完之后露出一副不屑的表情”,但在我心里“又不得不”承认,他说的那些东西的确“很有意思”,只是我的“自卑作祟”“不愿承认丁云见多识广的优点”罢了。由此可见,“不屑”只是我故意表现出的一种外部的表情,并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地“不屑”,更谈不上心里“充满不屑”。

古代诗歌阅读《晚归古鉴漫兴》(其七)《虎邱暮归小舟口号》选择题第15题。

该题的D项,选项中说“‘不知’一词展现了诗人月夜泛舟的忘我之境”。咱们来看原句“暝泛不知柔橹乱”,注释明确“暝泛”即“黄昏时泛舟”。既然是黄昏时泛舟,为什么选项说是“月夜泛舟”,这从时间上看就说不过去。

黄昏是黄昏,月夜是月夜,难道黄昏与月夜是同一个时间段吗?有的人可能按照古代十二时辰说黄昏就是戌时即晚上的19点至21点。这个时间段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月夜呀。

我们来查《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在599页,黄昏指日落而天色尚未黑的时候。也就是说,就是按照古代的解释,黄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月夜天未黑怎能称为呢?什么是“夜”呢?词典上解释为“从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时间”,很显然,时间上对不上。

有人说,注释是后人加的。那么,我们撇开注释不谈,单就这个词来看,《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第106页给它的解释是“日暮,黄昏”。

其实,从整首诗来看,诗人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先是夕照,然后是,最后是微月,这是有一个时间变化过程的 。选项D把该是黄昏那段时间的陶醉忘我之境往后推迟到了月夜之境,显然是混淆了时间概念。

有人说,哪有那么严格的时间界限,黄昏之景与月夜之景有重合的时间段啊。对此,我也不否认,但按照这首诗的写作顺序,整个事件是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发展过程,是有一个大致的时间段区别的。

附原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云少年 刘星元

养蜂人的故乡长在腿上,他走到哪里,故乡就跟着他抵达哪里。只要能够到达的地方,养蜂人就不允许任何一朵花虚度春天,他们用货车载着自己的蜂箱和家当,绕过一座座山,越过一条条河,驶入县城······

丁云是养蜂人的儿子。跟他熟悉之后,我发觉他其实是个健谈且多闻的少年。

丁云说,有一种植物开出的花是金黄色的,它们就如一张用带着香味的洗衣粉洗过的毯子;丁云说,在南方的树林里有一只巨大的石头乌龟,龟背上驮着一个高高的石碑;丁云说,有长得像猪一样的鱼、比手臂还要粗的蛇、顶着弯曲的大鼻子的虫子······

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物,每一种都是八岁的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丁云是我的启蒙老师,让我提前知晓了外面有很多超出我经验范围的东西,只是我如坐井之蛙,偶尔看到有几朵云卧在高处,便以为那就是全部的天空了。事实上,那时的我既希望丁云多说一些稀奇古怪的事物,又总会在他讲述完之后露出一副不屑的表情。当时的我明知道丁云“谎话连篇”,但又不得不在心里承认,他说的那些东西的确很有意思。至于非要露出不屑之色,是因为我一直在与他暗暗较劲儿,当时的我已经模糊地意识到,谁懂得越多,谁就可以在交往中对许多决定占据更多的主动权。自卑作祟,我不愿承认丁云见多识广的优点。

有几次,我发现丁云偷偷翻看我的课本,他不认识字,只是欣赏里面的插图。他看得那样仔细,甚至还把卷了的页码抚平。某个周末,他很早就来找我,用力把我从床上拉起来,兴奋地说:“我爸说了,到了秋天就送我回老家上学。”我当时没搭理他,一侧身又躺到床上。

这样一位健谈的少年,却从未聊起过自己的家庭。有一次,母亲给我做了一件新衣服,我穿着新衣服在他面前显摆,一口一句我娘怎么怎么好,刚开始他还附和两句,某一刻之后,他突然起身,向着帐篷走去,任我如何喊他,他却再也不搭理我了。直到第二天下午,他才来找我玩,并且悄悄告诉了我他的秘密。

他说他从小就没有母亲。奶奶告诉他,在他两岁多一点儿的时候,母亲和父亲一起去外地养蜂,某日父亲一觉醒来,母亲就不见了,怎么找都找不到。父亲报了警,但始终没有一点儿消息。丁云六岁时的秋天,奶奶因病去世,父亲从外地赶回来奔丧,之后就将他带了出来。父子俩从此四处漂泊,到了哪里,就把哪里当作自己的家。十岁的他沿着春天的足迹一路向北,又循着气温的变化一直向南。在漂泊过程中,他经常噩梦连连,整晚整晚都睡不着觉······丁云还谈到他的父亲-他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因为从小与奶奶一起生活,他对一直漂泊在外的父亲是陌生的,陌生到“爸爸”只是一个名词,当他六岁被父亲带走时,他甚至以为钳住他手腕的人就是奶奶常说的人贩子,他大哭,却无法挣脱。

“你不爱你爸爸?”

“我不知道。”丁云抠着手,低着头沉默了一会儿说,“他很好。”

我晚上给母亲说起这件事,母亲听完,说小孩子懂什么,就转身忙别的去了。自那之后,母亲时常留丁云在我家里吃饭,对丁云说话似乎也比以前更温柔了。

此时回想起来,我才体会到,丁云可能比我更自卑。他之所以乐于讲述那些稀奇古怪的事物,更多的是自尊心在作祟,他用自己的见闻弥补着缺失的东西,掩饰着疤痕。可他又怕我嘲笑他、无视他、丢弃他,于是不惜自曝秘密,讨好般维持着友谊。然而创伤深邃,即便是在陌生的异地,疼痛感依然会在孤寂时现身,如尖利的锥子,直插他羸弱的漂泊之身。

丁云、丁云,人如其名-他似一朵云,在这儿短暂地歇了歇脚,就轻轻地飘向了远方,飘向了更为广阔的天空,飘向了那些诞生稀奇古怪事物的地方。

(有删改)文本二:

我的作品聚焦的是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书写他们于命运的驱赶辗转中、在生活的重重积压下,多舛的际遇。这些人是你、是我、是亲友、是同学,也可能是陌生人。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我的作品中有一种生活乃至生命深处轻微的喘息声,它的轻贴着尘世之重,折射出一种尘埃终会落定的悲悯之痛。

(节选自《齐鲁晚报》记者对刘星元的采访,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希望丁云多分享稀奇古怪的事物,却又因为内心的自卑,对他充满不屑,跟他暗暗较劲儿。

B.母亲听“我”讲完丁云的悲惨身世后,没有多说什么,但从她的态度变化看,她是十分同情丁云的。

C.通过丁云的讲述,可以感受到他对父亲的陌生、对漂泊生活的厌倦以及他自身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D.“爸爸”在丁云心中只是一个名词,因为他从小跟奶奶一起生活,所以他不知道自己是否爱爸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晚归古鉴漫兴(其七)

 【元】叶兰

风漫芦花①没钓船,雁声呖呖叫寒烟。

摩挲醉眼秋江望,欲倩王维画辋川。

虎邱暮归小舟口号

【清】赵执信

稻花菱叶满流波,秋色其如夕照何。

暝泛②不知柔橹乱,前川微月雁声多。

[注]①芦花:即芦苇花,多以白色为主,秋日成熟随风飘散。②暝泛:黄昏时泛舟。

15.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诗第三句塑造了一个酒后醉眼朦胧,远眺秋江,内心落寞的诗人形象。

B.叶诗结句,诗人有感于眼前之秋景,欲请王维作画,表达对超脱的向往。

C.赵诗以“微月”烘托返程之寂寥,借朦胧意象营造秋日暮色的萧索氛围。

D.赵诗“柔橹”指操橹轻摇,“不知”一词展现了诗人月夜泛舟的忘我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