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中国电子报》特约请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海南、云南、甘肃等地方工信主管部门撰稿,总结2024年重点工作,畅谈2025年工作思路,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实干创新谋发展 推动首都新型工业化迈上新台阶
人形机器人“天工”在2024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现场与选手一起奔跑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工信部的大力支持下,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产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数字经济扩大领先优势,有力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一)实体经济企稳向好增添新动能。全力应对需求不足、预期不稳等下行压力,围绕产业痛点、企业难点,出台商业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40项产业政策。今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超过全国增速。1—10月信息软件业营收增长11.4%,领跑全国。高端产业引领增长,1—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8%和14.5%。在电子、汽车、生物医药、智算中心等领域持续投资,1—11月工业重点产业和信息软件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43%和34%。(二)产业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率先建立重点产业链攻关组织体系,组织攻关项目400余项,50多项成果落地。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创建12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着力提升产业创新平台能级,部市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新建北京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中心,开源芯片研究院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商业应用级高性能RISC-V核,工业母机中试验证平台形成国内领先的工业母机关键指标测试能力。(三)高精尖产业释放新活力。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集成电路产量规模超200亿块、出口增长32.6%;新能源汽车产量超30万辆、增长近3倍,小米汽车等重点整车项目投产;医药健康产业突破万亿元,吸引诺华等跨国龙头企业在京落地产业化项目;装备产业新增三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集群。信息软件业突破3万亿元,信创2.0发展加速,北京市数字人基地启用。加快推动制造业实现“全智全绿”,新增9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80家市级绿色工厂、8家市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四)未来产业积蓄新动能。制定未来产业15个领域34项工作方案和支持政策,市级政府投资基金累计投资未来产业76亿元,围绕通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领域建设首批10个未来产业育新基地。全国首个机器人公园、元宇宙数字体验综合体等重大场景落地,超高清视频“超现场”商业化运营。自主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天工”实现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拟人奔跑,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完成国内民企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国内首次6G星地链路外场地面测试取得成功。(五)数字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前三季度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7.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万人5G基站数保持全国领先,建成5G-A基站1.1万个,新增智算供给8620P。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提速扩容,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训练基地,实施“监管沙盒”“弱版权保护”等创新机制,率先探索数据资产入表、融资等新型应用模式,22家市属医院开展医疗健康数据流通试点。94款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通过网信办备案,数量居全国首位。制定《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完成600平方公里设施智能化部署。率先开展增值电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打造北京数字经济企业出海创新服务基地。(六)企业培育服务展现新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万家、总营收突破1万亿元,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小巨人”第一城地位。金融助企纾困惠及企业近2万家,降低融资成本超3.4亿元,累计为中小企业清欠超9亿元。推动涉企事项减负增效,在制造业、信息软件业、无线电、民爆领域实现非现场监管,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信息查询领域从20个拓展到42个,整合上线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打造“局长处长上直播讲政策”等服务品牌,支持产业发展的社会共识进一步凝聚。(七)京津冀产业协同打开新局面。坚持疏解提升与共谋增量并进,完成104项一般制造业疏解提质。京津冀三省份印发推动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的实施方案,发布两批京津冀产业筑基工程项目榜单,落地“堵点”招商项目40个,成功申创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安全应急装备等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京津冀燃料电池示范城市建设三年任务超额完成,国内首条高速自动驾驶干线物流货运场景在京津塘高速全线贯通,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完成三地开园。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切实稳增长、增活力、强信心、提能级,推动首都经济和信息化事业开创新局面。(一)坚持改革引领,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改革,优化产业创新组织机制,健全重点产业链百项产品攻关机制。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围绕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建立投入增长机制,探索形成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保持先进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持续完善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机制,推进数据资产评估、定价、交易机制创新,深化监管沙盒、数据跨境便利化服务等改革试点,建立人工智能对重点行业赋能机制。(二)坚持国家战略,促进首都功能和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按“六链五群”总体布局深入抓好京津冀产业链群落图落地、企业项目入区入园,为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提供坚实产业支撑。开发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新潮工业文创产品,推动产业创新与文化传承融合发展。实施服务型制造“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大力提高中试服务能力,培育壮大服务型制造。完善制造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培育更多市级智能制造标杆,全面完成规上制造业企业绿色化、数字化达标。(三)坚持量质并举,加快构建首都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谋划“十五五”时期高精尖产业新体系,巩固扩大现有2个万亿级、8个千亿级规模集群,聚焦绿色能源等重点产业再谋划新万亿级产业集群。围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产业链制定延伸布局和协同配套政策,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措施促进产需对接,吸引链上企业集聚成群。推动未来产业争先发展,加快6G实验室等引领性项目建设,打造低空管理服务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举办全球首个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等大型场景展示活动。(四)坚持开放发展,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组建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国际顾问委员会,推动制定数字经济国际规则和倡议方案。服务更多跨国企业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吸引更多外企参与增值电信扩大开放试点业务,加快数字经济企业出海基地建设。提速建设“光网之都,万兆之城”,建成南北两个万卡智算集群,推进低空智联网试验和技术验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引导重点行业建设高质量数据集,构建创新和应用并举的产业生态。高标准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2.0,推进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市场化改革。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向中心城区延伸。(五)坚持企业服务,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全国首个专精特新企业赋能中心,新培育小巨人企业100家、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打造专精特新特色产业集群。综合运用数据共享、信用监管、远程检查等方式开展一体化综合监管,构建“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良好环境。加大失信治理力度,实现信用修复申请“一网通办”,加快构建统一的融资信用服务体系。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持续强化高端产业引领 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坚实基础
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总装下线并成功点火今年以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在工信部指导下,以部市战略合作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线,产业经济稳中向好、产业创新加速推进、产业生态不断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紧扣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统筹推进先导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工作部署;制定出台《上海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开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能级跃升、产业生态优化、企业服务升级、开放合作携手等五大行动20项任务。创新工作体系,建立市区重点特色产业协同机制,发布首批11个区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实施大飞机、新型储能、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商业航天、无线电赋能、核电、工业降本增效、工业AEO等产业新政策,推动创新要素加速向新型工业化集聚。(二)重大战略任务加快落实。深化新一轮部市合作,落地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创建船舶海工、大飞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启动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举办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落实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布局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联合创新中心;加强长三角大飞机、大型邮轮等重点产业协同,建设长三角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车联网先导区,推动制定未来产业标准。(三)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聚力打造先导产业世界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加快创新发展,人工智能一体布局智能算力、语料数据、基座模型等底层能力,60款大模型通过备案,打造大模型生态集聚区“模速空间”,发布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推进重点产业能级提升,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成功点火,C919累计交付13架;完成1200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150万辆;打造材料智能引擎,建设超高清产业集聚区。培育未来产业新优势,布局优化“先导区—加速器—试验场”产业链条,加快张江、临港、大零号湾3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布局原子级制造、绿色燃料等20个重点领域,建设28个未来产业试验场。(四)重点产业转型加快发力。数智化转型深入推进,在线新经济蓬勃发展,平台企业加速成长,带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位数增长;发布工业企业数智化方案,打造45家工业互联网“工赋链主”,深化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推广链式转型、集群转型;实施“智能机器人+”行动,新增70家市级智能工厂;成立市级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建设超8万个5G室外基站。绿色化步伐持续加快,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新培育48家绿色工厂、2家零碳示范企业,加快汽车、电子、船舶等绿色供应链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应用。融合化赋能提质增效,出台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推进服务型制造、工业设计、共享制造等新模式发展。(五)产业生态持续优化。丰富梯度培育体系,常态化开展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融通发展活动,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57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万家,新增5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出重点企业“服务包”2.0版,累计解决重点企业诉求超1.4万件;在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上海3次荣获全国第一。加强产业空间保障,打造53个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智造空间”,新增工业上楼项目151个,优化“零增地”技改政策。推动工业文化发展,启动建设上海工业博物馆,打造工业文明和工业发展的对外窗口。坚定信心、深化改革 推动产业经济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市经济信息化部门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按照工信部要求,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总目标,扎实推进重点任务落实,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出新贡献。做好明年产业经济工作,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更加注重服务大局、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创新引领、战略敏捷,更加注重开放合作、安全发展,持续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坚实基础。一是全力推动产业经济回升向好。建立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效,加快用能降本、智能提升、减税纾困。以精准服务、平台增能等举措,持续扩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工业服务业发展规模,深化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培育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创意设计、绿色供应链等专业服务商,支持平台企业拓展市场。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模塑申城”工程牵引人工智能垂类模型应用,优化智算、语料供给,形成“基础模型+行业模型+场景模型”赋能体系,打造一批垂类模型应用示范基地,高质量办好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优化开源开放创新生态。加快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出产值、出新品、出效应。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卫星互联网、6G、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布局落地,发展原子级制造、生物制造、极限制造等新范式。三是构建新型产业创新网络。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支持大企业实施开放创新中心计划,完善“链主”企业和用户企业“双牵头”攻关模式,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示范应用。健全产业创新工作机制,推进企业技术中心改革,创新重大项目推进方式。完善“平台+产业链”“平台+集群”布局,统筹用好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支持方式,打造一批制造业中试平台、未来产业试验场。四是加快产业数智绿碳转型。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坚持“点”“线”“面”协同发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工业大模型创新应用,建设国家领航级和卓越级智能工厂。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链式”转型标杆企业,做强150个“小快轻准”数智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深化全球“双万兆”城市建设。优化绿色制造体系培育机制,试点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实施工业和通信业节能降碳“百一”行动,创建绿色制造示范单位60家。五是优化完善产业创新生态。依托重点企业“服务包”,强化创新型企业服务的主动性、专业性,发布专精特新企业专属政策,制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方案。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机制,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试点,加大新型要素、超级场景、融资贷款等供给。健全产业园区管理制度,提升工业园区发展能级。推行工业领域AEO试点,加强产业标准建设。开展增值电信业务对外开放试点。加快建设上海工业博物馆,聚力打造弘扬工业精神的窗口和名片。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点燃主引擎激发新动能 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赛力斯汽车智慧工厂
2024年,重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锚定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强化工业经济“主引擎”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迭代升级“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全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亮、底气更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注入强劲动能。强化统筹服务,工业运行向上向好。坚持“大运行、大协调、大保障、大服务”工作理念,“政策+机制+清单”构建多层次运行监测体系。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3位。工业投资增长11.3%,居全国第15位、与去年同期持平。技改投资增长23.3%,高于全国13.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较去年同期提高16位。1—10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4%,高于全国16.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较去年同期提高9位。坚持体系推进,产业集群更强更优。迭代完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贯通培育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新星”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加速建设,入围首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赛力斯问界M9稳居国内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销量第一;笔记本电脑产量稳居全球第一,单品价值同比提高8%;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排名西部第二。突出创新引领,科产融合走深走实。全面推动“416”科技创新布局与“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1.82%,创历史新高。加快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完成154个中试平台备案并报工信部入库,沿链部署创新平台125个,突破66项关键共性技术。“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持续深化,累计转化高价值专利752项,孵化“硬科技”企业57家。推动数智赋能,转型升级见行见效。贯通“四侧”数据、融合“四链”资源,加快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数字经济新模式。深化实施软件产业“满天星”行动3.0计划,培育“北斗星”“启明星”“满天星”软件企业124家,1—10月,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7%,规模稳居全国前8。推动新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298个,带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9870台(套)。“点—线—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新认定39个智能工厂(累计183个)、138个数字化车间(累计1096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两化融合指数均列西部第一。促进节能降碳,绿色发展做细做实。扎实开展工业碳达峰行动,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四五”以来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5%。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绿色园区16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8家,绿色工厂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4.5%,高于全国6.5个百分点。激活发展动能,改革攻坚出新出彩。纵深推进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亩均论英雄等具有重庆经信辨识度的改革,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全市园区开发区规上制造业亩均税收可比增长11.9%。多措并举助力企业纾困解难,迭代优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机制,平台累计受理吹哨事项1.1万件,办结率和满意度均超99%。加快建设“企业码上服务”综合场景应用,入选2024年国务院减负办典型案例。加强开放协作,内外发力增产增效。深度融入制造业国内循环,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协同发展。共建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等重大应用场景,合力争创新一批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1—10月,成渝地区汽车产量达261.9万辆,占全国比重达10.7%。更好融入制造业国际循环,深入实施“渝车出海”计划,全市汽车和摩托车出口金额分别增长34.2%和20.7%。2025年,重庆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紧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总纲领总遵循,围绕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建设“六个区”,进一步做强工业经济“主引擎”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主阵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育产业,健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机制。围绕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强链补链延链扩链,加快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纵深推进“车路云一体化”“渝赛计划”“超充行动”等重大工程;着力巩固笔记本电脑产量全球领先地位,培育壮大产业新增长点;巩固发展轻合金材料、纤维及复合材料、合成材料等先进材料优势领域。推动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等三大支柱产业集群能级跃升,推动新型显示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主导力,推动18个“新星”产业加速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优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健全概念验证、中试验证、检验检测体系,提升产业生成能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建强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兴数智,加快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提升数字经济“软”实力,迭代构建“新终端+新配套”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硬”支撑,深化数字产业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融合,推动形成以场景牵引应用、以场景助推产业的良性循环。以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建设一批细分领域行业产业大脑,大力实施“天工焕新”行动计划,“点—线—面”迭代完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度培育体系。强主体,加大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力度。聚焦制造业领军(链主)、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加快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改革,形成从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到跨越期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形成一批支撑全市制造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后备力量。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协作生态。创示范,突出试点先行打造鲜明特色。打表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共享电单车等大众消费领域“北斗+”规模应用,实现“+北斗”在数字城市等更多领域泛在应用。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以场景为牵引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深化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健全产业链金融等服务。优生态,厚植绿色发展本底。引导水泥、化工、有色、建材等重点领域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一批产线设备协同更新改造项目,推广应用工业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强高耗能行业、高耗能产品动态监测管理,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全面推动绿色制造体系“三级贯通”,建设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体系,促进工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质效,激发改革内生动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迭代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力发展“6+3”未来产业,一体化提升产业先进性和竞争力。启动实施低效企业改造提升专项行动和亩均效益示范引领行动,增强园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2.0”计划,提升高端化产品生成能力。持续迭代升级“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平台功能,用好“渝企配政策”平台,丰富服务场景,协同提供一站式服务。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坚持制造业当家 制造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增芯科技12英寸晶圆制造项目在广州增城投产启动
2024年以来,广东工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制造业当家,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广东实践,制造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预计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约4.3万亿元,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创18年来新高,软件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元,数字经济规模、民营经济规模等稳居全国前列。(一)全力稳增长、促投资、优服务,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50%以上。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在各省份中率先施行《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在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生物医药、智能传感器、游艇等领域实施新的支持政策。加快制造业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对投资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逐一制定“作战图”,省市合力推进全省456个计划总投资1.3万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提前2个月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11月,全省工业投资增长6.9%,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37.1%、为2007年以来最高值。强化工业稳增长服务指导。实施工业经济“开门红”8项举措和稳增长加力32项举措,开展工业经济服务保障“双百”(100家重点企业、100个重点项目)行动,组织两轮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研服务,省领导带队赴重点市县开展调研督导,协调解决多项基层和企业诉求,推动各地打好打赢稳增长攻坚战。(二)狠抓设备更新助推技改数转,“链式改造”经验向全国推广。出台推进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质增效工作方案,省市联动开展赋能提升工程超百项活动。1—11月,全省工业设备更新投资同比增长19.8%,为近十年来同期最快增速。抓新一轮技术改造。持续实施“技改十条”,开展金融赋能制造业“技改服务地市行”活动,广州、深圳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预计全年推动超1万家工业企业技改数转。抓数字化转型。创新探索“链式改造”模式,广州、中山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广州、深圳入选首批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深圳入选全国首批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城市,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链式改造”的经验做法向全国推广。(三)新老并举抓实产业,“20+5”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快壮大。修订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出台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持续优化调整产业集群发展布局。传统产业方面,率先实施消费品工业“数字三品”行动。新型储能方面,全省供给侧重点项目211个、投资额达3482亿元。推进县域“光伏+建筑”应用,遴选首批25个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区域。新能源汽车方面,1—11月产量314.8万辆、同比增长38.7%,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广东造”。人工智能方面,出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印发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应用指导意见,加快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等重点行业的应用,努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基地。机器人方面,组建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省机器人创新中心,1—11月工业机器人产量21.4万台(套)、同比增长25.7%,产量占全国四成以上。低空经济方面,亿航智能获颁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生产许可证,小鹏汇天建设全球首个大规模量产飞行汽车工厂,并完成飞行汽车首次载人试飞。软件产业方面,首个国产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发布,广州、深圳、东莞建成核心软件应用推广中心,加快推进开源鸿蒙产业生态建设,1—11月全省软件业务收入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加快产业融合互促,累计培育37家国家级、406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举办首届“越来越好”国际设计大赛。积极筹建广东国家工业博物馆,开展展陈规划和藏品征集。(四)聚焦“补短板”筑牢产业安全根基,集成电路、核心软件等领域攻关取得新进展。全力实施“突围工程”“广东强芯”工程和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健全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新增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超过110家。大力推进产业人才工作,推动16家重点创新平台、龙头企业启动创建产业创新人才联盟。(五)锚定“万亩千亿”建设产业园区,县域特色产业助推“百千万工程”纵深发展。抓好平台载体建设。召开全省产业园区助力“百千万工程”现场会,争取43.4亿元财政资金、1万亩主平台专项用地指标支持产业园区建设。1—10月,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103个省产业园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5.4%和9.9%,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省产业园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地区比重超过47%,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引擎。聚焦“产业强县”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省市县三级产业联动机制,分片区举办“百千万工程”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分类施策指导各县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新增8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累计达22个。(六)抓大育小支持企业竞相发展,500强、专精特新企业等数量全国领先。加大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达7.33万家,9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新增60家企业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累计190家,增量排名全国第一;新认定357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2.7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超4万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用心用情服务企业。1—11月,推动8家合作银行为10万家次战略性产业集群企业(项目)新增融资超1万亿元。开展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整治,推动化解一批无分歧账款。实施“新粤商培训工程”,培训中小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超5000人次。搭建企业对接交流平台。精心承办第十九届中博会,达成意向成交金额近1000亿元,成功举办第八届“创客广东”大赛、2024年“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系列活动,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深入融通、全面协作。2025年,广东工信系统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努力为全国大局作贡献、作支撑。(一)突出工业“压舱石”作用,持续巩固“大市县+大载体”增长态势。抓好工业大市和工业大县(区、镇)监测调度,推动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企业稳产增产。加大“万亩千亿”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在珠三角地区新设立一批省产业园。(二)聚焦设备更新、技术改造、链式改造三大抓手,开拓工业投资新增量。持续用好“两重”“两新”等政策红利,深入开展工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数字化“链式改造”,省市联动实施“千企增量”增资扩产专项行动。围绕重点项目建立新投产、新动工、新储备“三张清单”,全力做好跟踪服务。(三)围绕新质生产力优化产业集群,打造重点领域关键行业新赛道新优势。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开展提质升级专项行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产业持续发力,创建更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力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6G、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赛道,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四)发挥产业创新融合优势,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更多制造业创新中心、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加快建设省工业软件创新中心,组建低空产业、动物营养与健康领域省级创新中心。(五)持续加大降本减负助企力度,优化大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稳定企业发展预期。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继续推动一批有质量的小微企业上规模。(六)健全“制造业当家”体制机制,进一步畅通资源要素循环渠道。进一步深化工信领域改革,谋划推进制造强省“十五五”专项规划编制。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 推进新型工业化走在前做示范
在南通通州湾示范区,超大直径盾构机“钱塘号”顺利下线2024年,江苏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工信部工作要求,以持续构建“1650”产业体系为总抓手,坚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实施“八大行动”,制造强省建设稳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九年保持全国第一。一是全面加快集群筑峰行动。结合国家、省最新部署要求和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调整优化“1650”产业体系,着力构建新能源等5个国际一流、物联网等5个国际先进、航空航天等6个全国领先的“556”集群培育方阵。针对10个国家级集群,“一群一策”制定培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及年度工作要点,“一群一品”常态化开展产业链专场对接活动,推动更多优势集群加快向世界级迈进。苏州高端科技仪器集群、盐常宿淮光伏集群、苏南特钢材料集群,以及参与上海牵头的长三角大飞机集群成功入围新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保持全国领先。二是深入推进创新强基行动。围绕工业软件、动力电池、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完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库,有关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成功突破先进封装、新型碳纤维材料等关键技术。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难题协同攻关项目。组建人才工作专班,聚焦“1650”产业体系,组织实施工信领域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遴选推荐一批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首次赴京举办江苏重点产业校地合作对接会,促进全省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与知名高校院所深化合作。三是积极实施高端跃升行动。加快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印发工业领域推动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省市联动、分行业精准开展设备更新供需对接、银企对接等活动92场,覆盖企业超8100家次。实施制造业贷款贴息政策,对企业购置设备的贷款,省、市财政分别给予1个百分点贴息。苏州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专项,获得切块奖补资金。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深入推进六大行业27项重点任务,支持淘汰落后改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示范升级项目91个。四是纵深推进智能升级行动。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提请省委省政府将“智改数转网联推进度”纳入设区市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指标,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全省新增智能制造工厂207家、工业互联网平台112个;累计完成企业免费诊断约5.9万家,已实现全覆盖的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4.7万座、10G PON端口25.8万个,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建成“千兆城市”。18个项目入围国家未来产业创新揭榜任务、数量居全国前列。五是持续推进绿色转型行动。加强能耗强度目标管理,上半年全省能耗强度同比下降3.9%。持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编制江苏省零碳工厂建设及评价要求,研究制定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实施细则,建立2024年度省级绿色制造名单培育库。持续开展能效对标活动,8家企业入选国家2023年度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推动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6家企业入选工信部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公告,占全国近1/5。六是加力实施壮企强企行动。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动态建立包含准链主企业、骨干企业的重点企业库,发布115家省级制造业领航企业名单,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4家,全省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200家、超千亿元企业17家。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57家,争创第六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1家。七是扎实开展布局优化行动。印发实施“1650”产业体系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方案,明确16个集群重点发展方向以及各集群重点承载区域,引导各地合理布局、错位竞争。指导推动泰连锡生物医药、苏锡通高端纺织、通泰扬船舶海工等国家级集群跨区域合作,加快政府跨区域共建、产业链跨区域对接、企业跨区域布局。引导石化、钢铁等产业布局调整,加快推动通州湾绿色化工拓展区建设,指导连云港石化基地、扬州化工园等园区扩区,承接沿江化工项目转移和化工新材料项目布局。八是统筹推进治理创优行动。优化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科学衡量各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引导“比学赶超”。开展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案例遴选,公布22个典型案例,其中近1/4属全国首创。实现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化升级,加快构建“一网四库三级机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深化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巡诊、“三走进”公益服务行、“一起益企”等特色服务品牌,服务中小企业超75万家。2025年,全省工信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工信部工作部署,进一步优化“1650”产业体系,全力以赴稳增长、抓创新、调结构、促转型、强主体,为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走在前做示范作出积极贡献。一是更大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持续抓好国家和省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切实提振企业信心、稳定发展预期。把促进工业平稳增长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动省级工业经济新增长点稳产达产,夯实发展后劲。以数字工信平台为依托,强化省市县协同联动和省级部门间衔接合作,进一步拓展运行监测分析维度和数据来源。制定贯彻落实国家健全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长效机制意见的具体举措,着力构建清欠工作长效机制。二是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深入推进“点—链—面”结合的产业创新载体建设,优化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流程,引导更多企业建设各类研发载体。研究制定新技术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探索制定新技术新产品评价体系,加大“三首一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深入实施制造业人才培育工程,以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业技术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等培育为抓手,打造高质量产业科技人才队伍。三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印发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制定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具体举措,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设备更新和绿色化转型。加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进力度,用足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专项再贷款等国家政策,持续推进制造业贷款贴息、贷款担保等政策落地见效。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用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培育形成一批竞争力、整合力强的优势产业。深入实施未来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开展未来产业方向的技术攻关项目,积极推动未来技术场景应用,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四是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提请省政府召开全省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推进会,宣贯和推进新一轮三年计划,普及推广智能车间,分层分级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择优培育新质数智企业,促进智能装备推广应用和工业软件更新换代。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引导人工智能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落实落地,大力推动算网城市建设,统筹算力中心与网络设施协同发展,一体化推进算力、运力、存力建设。五是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强化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措施,不断完善小微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制造业领航企业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新一轮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优化完善“专精特新贷”产品,深入开展“金融赋能制造强省”“一月一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投融资路演等活动,积极为优质中小企业搭建产融深度合作平台。持续健全“一网四库三级机构”的企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六是提升绿色安全发展水平。进一步强化能耗强度目标管理,完善常态化督促推进工作机制,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任务。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推进节能降碳改造项目,探索开展零碳(近零碳)工厂建设。落实绿色制造梯度培育工作机制,指导企业和园区从产品全生命周期和生产制造全过程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 坚决扛牢全国工业“挑大梁”责任
今年以来,山东工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工信部各项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聚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制造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1—11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有力发挥了全国工业挑大梁的重要作用。全力稳运行,工业经济大盘更加稳固。深入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全力以赴夺得工业运行最好成效。强化联系服务。建强工业运行指挥部体系,创新建立重点企业联系服务机制,推动首批15家企业止降回稳。强化增量培育。聚焦100家支柱企业、680家重点企业建立台账、靠上帮扶,滚动实施“千项千亿”计划,预计全年新增产值6000亿元,拉动工业增长4个百分点。抓好临规企业帮扶指导,全年规上工业企业有望突破4.2万家。强化政策激励。谋划21项政策纳入省政府政策清单,高标准举办与港澳、塞尔维亚、新加坡等地经贸交流会。遴选100家企业享受首季开门红激励5900万元,新认定10个省级工业强县,分别给予4亿元财政奖励,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整合省级财力近20亿元,真金白银激发增长动力。全力抓创新,产业发展能级加快跃升。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建强平台载体。高标准建设3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微纳制造创新中心成功升级国家中心。新认定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00家、累计2397家。举办产业链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5场,发布新技术新产品和高校成果超过500项,达成合作意向4.8亿元。狠抓技术攻关。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220项,预计带动产生新技术4871项、新产品4241项、新工艺3137项。新争取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项目13个,加强“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发布揭榜项目超600项、金额近30亿元。引育高端人才。推荐申报国家人才工程数量大幅增长,遴选培育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57名,实施集成电路专项,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0人,培育人才引领型企业45家。全力调结构,现代工业体系不断塑强。研究制定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出台施行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统筹做好“去、提、增”三篇文章,谋划打造“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推动减量优化。深度优化“两高”行业政策,推动轮胎调出“两高”项目管理,200万吨以下15家炼化企业常减压装置关闭退出。新培育省级绿色制造单位360家,1—10月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5%。推动存量变革。聚焦冶金、石化等六大传统产业,深入实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青岛、潍坊被评为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1554个项目入选工信部专项再贷款项目库,114个项目获得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15.7亿元,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1954个,带动技改投资增长10.2%。聚焦高端化工、汽车等九大优势产业,强化新产品新技术迭代升级,产业规模持续走在全国前列。推动增量崛起。围绕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制定系列指导文件,提速培育九大新兴产业,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到60万辆,济南市获批国家“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聚焦元宇宙、人工智能等七大未来产业制定行动计划,加快培育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全力促融合,数字深度赋能提速推进。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努力打造数字经济重要高地。做强核心产业。实施集成电路“强芯”、高端软件“铸魂”等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创新谋划培育“首件套”产品73个、数字产业先锋企业30个、数字产业集群15个,1—10月,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大幅增长13.2%。关键软件产业规模首次跃居全国首位。深化融合赋能。深入推进云行齐鲁、工赋山东,举办首届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会,13家企业入选百强企业、居全国首位。高标准建成运营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服务企业超过1.1万家,系统开展数字化转型培训,覆盖企业超过68万家,带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1%。加速数据跃升。探索实施“产业大脑+晨星工厂”新模式,培育数据驱动型“晨星工厂”4220家,打造重点行业“产业大脑”64个。724家企业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贯标评估,数量稳居全国首位。今年新增5G基站4万个、累计开通24.2万个,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启动建设。全力优生态,强企固链育群一体发展。坚持“点、线、面”协同发力,高标准举办产业投融资、全国“百场万企”融通创新服务等大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共生共赢产业生态。“点”上强企。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106家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领航企业培育库,支持聚焦主业做大向强;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挖潜强基”行动,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2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4家,累计237家、居全国首位。“线”上固链。按时序完成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任务,深入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创新开展“十链百群万企”行动,带动市县开展活动1000多场,服务企业超过10万家。“面”上育群。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优培强工程,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青岛仪器仪表、潍临日智能农机装备3个集群新进“国家队”;新培育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8家,累计23家、居全国首位,新认定省级特色产业集群36家,有力推动资源要素集聚。2025年,山东工信系统将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工信部各项要求,紧跟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更大力度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接续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在以新型工业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作出更多山东贡献。一是加力推动工业稳进提质。提升工业运行指挥部效能,用好重点企业联系服务机制,加强重点地区、行业、企业监测协调和发展帮扶。紧盯实施“千项千亿”计划和增量培育,建立“一对一”包保机制,确保早开工早达效。聚力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全力推进鲁锦鲁酒振兴,持续扩大机电、绿色低碳等产品出口规模。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制造业投资增速等主要指标走在工业大省前列。二是加力推动产业科技创新。紧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强创新平台载体,高质量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000项左右,新突破“四首”产品600项以上,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加强高端人才引育,整体性做强企业家、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五支人才队伍”。三是加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强化多业支撑,加快构建“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力争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显著高于规上工业。加快低效产能出清,深入实施技改提级行动,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推动六大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加快技术更新和迭代升级,塑强全产业链优势,推动九大优势产业巩固提升;纵深推进跨越提升,培育更多支柱产业,推动九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健全政策体系,建立投入增长机制,推动七大未来产业抢先布局。四是加力培育优良产业生态。扎实推进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任务,完善“总链长+链长+链主”机制,集中资源推动18条标志性产业链做优做强。深入开展“十链百群万企”行动,带动市县举办对接活动600场以上,服务企业10万家。聚力培优培强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以世界级为引领、以国家级为骨干、以省级为基础的发展体系。发挥县域产业优势,打造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积极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五是加力释放实数融合效能。以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和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为牵引,提速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聚力发展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积极推动数字经济领域立法,力争全年数字经济占比突破50%、核心产业占比达到10%左右。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打响工赋山东品牌,运营好国家数促中心,力争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再提高2个百分点。六是加力创优企业发展环境。坚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突出强化中小企业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助企帮扶16条措施,深化“一起益企”专项行动,力争年内服务企业100万家次以上。推动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深度融入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建设。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建好用好“专精特新”专板,组织高成长企业挂牌培育。持续加大政策供给、推动内涵发展,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深入实施“八大行动” 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2024年,浙江省经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工信部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更加紧扣新型工业化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硬道理,深入实施“八大行动”,力拼全年、进中趋稳、承压奋进,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1—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高于全国平均1.5个百分点,发挥了挑大梁作用。新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宁波、嘉兴入围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绍兴、金华入围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全国首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落户杭州。实施“工业稳产增效”行动。召开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颁发“浙江制造天工鼎”,凝聚全省合力兴工业、稳大盘。强化监测协调,迭代“工业智治”应用,实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监测协调机制,推动工业大市大县挑大梁作贡献。强化减负降本,贯彻《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8+4”政策体系,开展“服务企业解难题稳增长提信心”专项活动,举办“十链百场万企”对接活动,推进企业报表“最多报一次”改革,截至10月份,累计为企业减负2770.8亿元,获国务院减负办简报推广。实施“扩大工业投资”行动。1—11月,全省工业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2%和8.9%。聚焦“在建+新建”抓提速,实施“千亿制造业重大项目投资工程”,建立制造业重大项目“四级分控”推进机制,打通“六未”项目梗阻,734个制造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548亿元,233个新开工项目开工率96.6%。聚焦“两重+两新”抓落地,出台工信领域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完成工业设备更新12万台(套)。聚焦“技改+招引”抓放量,实施“千亿技改投资工程”,实施重点技改项目5587项,完成投资1912.1亿元;创新经信系统招商引资项目信息推介机制,推送信息50条。实施“做强产业集群”行动。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成功创建浙东工业母机、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金华台州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长三角大飞机等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跃居全国第二。坚持“链长+链主”聚合力,构建省长任“总链长”、7位省领导任“链长”的工作体系,遴选第一批省级“链主”企业93家,建立“一集群一方案一工作组”,一体推进15个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营收有望首破万亿元,万亿元级集群数达5个。坚持“核心区+协同区”强比拼,推进35个核心区、53个协同区建设,深化“任务包+项目包+资金包”支持模式,实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推动集群建设项目落地见效。实施“蝶变数字经济”行动。召开全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大会,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预计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全力提升数字产业能级,大力培育智能物联、智能光伏、高端软件等数字产业集群,制定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实施人工智能“五个百项”工程。全力提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制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召开全省产业数字化“三个全覆盖”现场会,完成1.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数量全国第一;发布《“未来工厂”建设导则》地方标准,建设未来工厂推广中心。全力提高数据资源利用水平,深化产业数据价值化改革,出台国内首个数商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深化CPMS、DCMM、CDO试点,遴选领军型数商10家、成长型数商59家。实施“优化产业体系”行动。制定《关于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工作指引》,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结构、质量和竞争力。加快提升传统产业,深化国家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建设,持续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认定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114项、浙江制造精品302项,创建省级绿色低碳工厂100家、工业园区10家,1—11月,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大力发展历史经典产业,高规格召开全省推进大会,出台《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举措》《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举办首届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展,打造“礼出之江”省域品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化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杭州打造全国首个全市域城区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超大城市。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构建“10+9+4”未来产业体系,出台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遴选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9个。实施“强化创新驱动”行动。平稳有序承接科技部门划转职能,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生态建设和模式创新改革。着眼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制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意见,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建设,预计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00家。着眼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制定加快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59项;深入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新增首台(套)装备325项左右、首版次软件85项、首批次新材料64项。着眼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省部合作制定《浙江省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行动方案》,培养认定首批浙江省卓越工程师489名。实施“扶强扶优企业”行动。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改革,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 服务浙商发展”优秀实践案例。紧盯专精特新抓实企业培育,出台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8家、重点“小巨人”118家。对标世界一流提升企业能级,制定打造民营经济总部高地工作方案,启动第二批雄鹰企业遴选认定工作,认定总部领军企业117家,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4家。强化改革牵引优化企业服务,开展涉企政策服务增值化改革,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队伍,推进“小微你好”专项行动,5个市县获评全国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实施“提升产业平台”行动。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聚、政策向园区集成。打造高新区2.0版,承办工信部首个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召开全省推进会,探索优化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创建国家高新区。统筹推进产业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产业园区联席会议,制定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产业园指导意见,开展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定工作,“小微企业园重塑块状特色经济新优势”入选国家第二批共富典型经验。推进化工园区提升,修订实施化工园区评价认定管理办法,4家化工园区入围全国前10强、数量居全国第一。2025年,浙江省经信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紧扣“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目标,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奋力打好工业稳进提效、产业结构优化、“两创”深度融合、集群提能升级、投资提速扩量、数字经济攀高、企业提质做强、平台聚势赋能“八大攻坚战”,做好创新融合大文章,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筑牢工业经济“压舱石”,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全面推进自贸港新型工业化 奋力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
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原料预处理数字化车间
2024年,海南工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扎实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重点工作,全省工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1—11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8%。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升级,全省20户及以上自然村千兆光纤网络通达率100%。
2024年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进自贸港核心政策落地
扎实开展封关运作压力测试工作。一是开展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和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政策应用攻坚行动。加工增值政策试点申报企业数量增长339%,获批试点资格企业数量增长166%,享惠企业数量增长94.7%,累计内销货值增长48.5%,免关税额增长41.6%。享受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政策的企事业单位数量增长32%。二是推动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政策落地。基础设施不断夯实,连接东南亚、中国香港等地的亚太5号、亚洲快链2条海缆开工建设,配套登陆站基本建成;获批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全国第四个全业务国际通信出入口局项目启动建设。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游戏出海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部署上线186款出海游戏,分布地区覆盖6大洲、14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跨境电商、远程医疗和来数加工等业务,短剧出海基地项目加快建设;文昌超算中心探索开展境外遥感数据加工和服务业务。三是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工程。围绕落实“海南2030年禁售燃油车”目标,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保有量占比全国第二。新增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57.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7个百分点。连续6年成功举办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制定实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二)加快推进重点产业补链强链
持续落实“三度一色”“五个图强”的部署[1],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一是石化新材料产业集群迈上新台阶。京博石化新材料项目获批原油进口“三定”管理,洋浦石化新材料产业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二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海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11月医药工业出口额同比增长25.1%,连续6年两位数增长。三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海上风电装备方面,获批工信部海上风电制氢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项目,4个风电总装厂建成,全球最大风轮直径叶片下线。游艇产业方面,一批外资油服装备企业和游艇修造项目顺利落地,海荃首艘63英尺豪华休闲观光游艇下水。新能源车制造方面,平野新能源车研发生产项目竣工,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投产。保税维修和再制造方面,实现境外飞机、电子设备等多个首单业务。落地全国首单暂时进境修理内销业务、全省首单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业务。四是商业航天产业坚实起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发成功,实现历史性突破。坚持“以场带产”,卫星总装测试厂房、卫星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投入使用,卫星超级工厂等项目加快建设,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加速布局,初步形成以航天科技、中国星网等龙头为支撑,以星际荣耀等龙头民企为补充的发展格局,集聚航天相关企业超700家。
(三)加快推进区域合作产业发展
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加强同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一是推进琼湘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建设。重点聚焦工程机械制造、非洲非资源性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联合长沙自贸区管委会举办中国(长沙)—阿联酋工程机械产业推介会等各类招商推介活动15场,签约落地26个项目。二是推进琼粤先进制造业合作产业园建设。落实 “广东海南相向而行”要求,10个项目落地,22个项目签约。发起设立琼粤产业基金。
(四)加快推进数字经济特色化发展
努力释放自贸港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政策优势。一是加强制度保障。出台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进一步规范引导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建强园区载体。指导推动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产业园两大园区,进一步扩大产业空间布局和深化业务领域创新,着力打造优质产业平台载体。三是强化精准招商。紧紧围绕跨境直播、跨境电商、来数加工等领域,联合市县和园区开展专题招商、特色招商、以商招商。四是加快人工智能算力产业。推动海南国资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海南算力集团,发起设立国资母基金、算力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和智算科创股权投资基金三只基金,重点投资AI企业,提升涵盖算力硬件投入、算力中心运营、算力消纳、AI生态的全体系能力。预计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年同比增长10%左右。
(五)加快推进服务企业能力提升
持续优化“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有诺必践”服务体系。一是探索完善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建设“海易兑”惠企服务系统,构建“全省覆盖、全流程一站式、多层级多部门协同”的惠企政策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集成服务,累计发布惠企政策3124项,申报事项办件量超17万件。二是探索财政资金政策“免申即享、免申快享”制度集成创新实践。推行用电成本支持政策“免申即享”,综合采用“信用+”“智慧监管+”等方法,完成779家企业3.3亿元财政资金快速兑付。启动新能源汽车应用奖励政策个人充电补贴兑付“免申快享”试点,已完成4.1万辆快速审核,显著提升群众获得感。三是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雏鹰行动”,新增培育“小升规”企业91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36家;新增培育认定7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个。四是全力推进中小企业清欠。紧盯专项行动任务目标,加强分类处置,分阶段有序推进清欠工作,清偿化解率100%。五是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编制重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在库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的比例达到74.9%。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宣贯、标杆案例分享、数字化转型诊断等工作,全省大型工业企业5G渗透率46.7%。
2025年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充分发挥“三度一色”优势,坚持“五个图强”,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重点打造石化新材料、装备制造、商业航天、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集群,积极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全力构建海南自贸港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着力推进海南自贸港核心政策落地
高质量高标准落实好封关运作准备工作任务,加紧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一是深化自贸港加工增值政策应用攻坚行动。加强政策宣贯、企业服务、专题招商,推动更多企业参与加工增值试点、扩大享惠规模,变首单为多单,为封关运作提供压力测试“产业大样本”。二是推动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政策加快落地。加快新建国际海缆项目进度,推进全业务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建设,推进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落地首单、多单。三是加快发展车联网。推进《海南省促进车联网发展规定》立法,落实智能网联汽车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创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加快建设省级车联网先导区,谋划智能网联产业生态聚集。四是推进琼湘先进制造业等共建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区域联合工作机制,统筹推动产业园要素保障、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制度创新等重点工作。
(二)着力推进落实“五个图强”部署
充分发挥自贸港“两个15%”税收优惠、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等政策优势,加快推动重点产业链补链强链。
一是“向海图强”。加快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化发展,重点围绕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游艇修造产业等持续发力。依托琼湘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建设,推动工程机械维修和再制造产业发展。推进海上风电制氢氨醇项目,培育发展下游绿氢应用产业。
二是“向绿图强”。推动石化新材料产业迈向精细化、绿色化,重点围绕上游油气勘探开发、中游油气加工及综合利用、下游高端新材料生产应用一体化构建综合产业集群。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自贸港政策、乐城先行先试政策的叠加效应,瞄准创新药、医疗器械、南药饮片、医药服务等培育创新型、外向型企业。利用加工增值政策,培育特色高端食品产业。围绕海南清洁能源岛建设目标,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发展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汽车产业链。建设世界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项目,打造“研、设、造、展、销、游、赛、会”发展业态。
三是“向天图强”。培育壮大商业航天产业,保障商业航天发射场形成常态化发射能力,加快建设火箭和卫星超级工厂,按照“以场带产”思路大力发展火箭、卫星、数据产业链和“航天+”产业。
四是“向数图强”。加快数字新基建,实施算力网络基础设施能力提升行动,加快5G、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建设全业务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实施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创新发展数字产业,培育半导体为主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促进软件和互联网相关服务业根植壮大,发挥自贸港优势发展国际数据产业,以应用导向支持人工智能企业落地。支持生态软件园、复兴城等园区差异化发展,吸引头部企业加大布局。推进产业数字化,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五是“向种图强”。服务南繁产业,加大育种全产业链工业化生产设施设备的研发制造,重点发展生物育种检测试验设备、育种育苗机械化智能化设备制造。
(三)着力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健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扎实开展高质量发展大调研大服务专项行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深入贯彻落实惠企政策,充分应用“海易兑”系统做好政策服务,让“人找政策”转为“政策找人”。二是持续抓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构建完善省市县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社会各类服务机构服务体系,推动服务直达企业。三是支持引导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充分用好海口市成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的契机,着力打造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四是全力做好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化解工作。
(四)着力谋划编制高新技术产业“十五五”规划
围绕构建海南自贸港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产业特色集聚发展、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格局,强化产业研究,深化产业链图谱研究和重点项目谋划,全面系统开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大抓产业主攻工业 奋力开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3万吨电解铝建设项目
2024年,云南省工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围绕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全力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奋力开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4年主要工作
一、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增长
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现场推进会,出台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谋划工业领域“两重”建设项目。深入实施稳增长解难题优环境百日攻坚行动,组建省级工业经济运行工作专班,按月调度推进,全力解决工业领域企业和项目困难,工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压舱石”。1—9月,全部工业增加值对云南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6.5%。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全省各行业第一。
二、打造标志性产业链,产业结构转型提质
大力发展“绿电+先进制造业”,立足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承接引进了一大批项目,将绿色硅、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打造成为云南发展势头强劲、优势明显、标识度高的特色优势产业。全省产值超千亿级产业达8个,绿色能源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以硅光伏和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电子行业成为工业第四大支柱行业。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云南工业“新三样”规模快速扩大。1—11月,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的合计贡献率为24.8%。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9.2%和18.4%,电子行业增加值增长22.7%。
三、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园区主阵地作用凸显
深入开展园区规模和质量提升行动,“一园一策”打造首批7个千亿元级园区,全力打造9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滇中稀贵金属集群入选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4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达19个。全省89个园区以占全省不到1%的面积,贡献了20%的地区生产总值、30%的就业、40%的工业投资、50%的营收和利润、60%的税收、70%的工业增加值,成为工业发展主阵地。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经营主体稳步发展壮大
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经营主体培育实现量质齐升。开展政策直达宣传,全年组织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咨询活动2783场,政策宣传解读咨询服务企业12849家。靶向培育规上工业企业,扎实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开展年度优质中小企业贷款贴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挂牌工作。截至11月底,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515户,较去年年底净增431户。中小企业户数突破143万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54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达85户。
五、典型引路发挥项目带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
深入践行项目工作法、典型引路法,通过项目示范带动,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取得显著成效。实施5G应用“扬帆”云南行动计划,组织评选5G融合应用标杆示范项目20个,打造5G+创新应用平台建设8个,培育5G工厂4个、5G+医疗健康全国典型1个。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建成34个工业互联网平台、221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培育6家“数智工厂”、27家“小灯塔”示范企业、4个中小企业集群“链式”转型项目。
六、创新绿色发展步伐加快,工业绿色发展底色更鲜明
加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超薄大尺寸单晶硅片切割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达14家、企业技术中心达534家。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15家、绿色园区10家,全省入选国家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数全国排名第5、西部地区第1。
七、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工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突破
昆明获批建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出台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数字合作的意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成功举办第一次南亚东南亚数字合作推进会议,建设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首个千P级智算中心。成功举办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积极打造沿边园区“2+3+N”发展格局,探索“一企两国三厂”跨境产能合作模式,一批项目落地沿边产业园。
2025年重点工作
2025年,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将牢牢把握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全力以赴稳工业经济增长,加快优化提升产业链,抓重大项目建设促投资,抓数实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工业创新绿色发展,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提供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一是全力以赴稳工业经济增长。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深化改革工作任务,落实落细、用足用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抓实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全力抓项目促投资,强化助企帮扶,分级打造云南消费名品方阵,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是加快优化提升产业链。加快塑造“绿电+先进制造业”新优势,推动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向精深加工和终端制造延伸。推动能源、烟草、有色等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国家战略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推动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做大规模、提升能级。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等一批产业。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切实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是抓重大项目建设促投资。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省级工作专班作用,健全重大项目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机制,紧盯省级重大项目、“重中之重”项目,持续强化土地、能耗、环评等八大要素保障,确保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四是采取务实举措优化营商环境。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力培育经营主体,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持续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做好清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帮助企业减负降本。
五是抓数实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面向南亚东南数字合作,加快昆明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建设。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多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培育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小灯塔”、5G工厂等。
六是推动工业创新绿色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支持企业加大重点技术攻关,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严格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参与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试点示范。加强工业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产业兴省 持续推进“强工业”行动和新型工业化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同步加速器
今年以来,甘肃工信系统凝心聚力强工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全省工业经济保持了稳中提速、稳中进位、质效齐升的良好势头。
2024年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制定《10个重点行业稳增长实施方案》《工业经济稳增长40条措施》,建立以“省市县三级周月调度”为重点,以“细分行业和要素保障月调度”为支撑,以“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现场调度”为补充的全方位、全覆盖工业调度体系,一以贯之抓停产企业复产、欠产企业达产、重点企业稳产、新建项目投产、市场主体培育。1—10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4%,超出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居全国第2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1%,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连续46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全年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项目1121项,年内计划投资1866亿元,1—10月完成投资1556亿元,重点工业项目累计建成投产281个,新增产值245亿元。
二是产业韧性持续提升。持续推进“1+N+X”行动,“7+1”条产业链实施重点项目178项,年度计划投资447亿元,1—10月已完成投资396亿元。完成产值8838亿元,提前完成目标,其中冶金有色、新材料、装备制造保持20%以上的增速,工业母机产业链攻关任务进展顺利,超出国家调度目标4个百分点。培育认定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2个,培育1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8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转型升级稳步实施。实施310项“三化”改造项目,1—10月完成投资213.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73.9亿元。制定《甘肃省推进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专项行动方案》,储备库项目1262个,总投资3843亿元,设备投资2055亿元。制定《甘肃省工业领域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从企业、行业、园区三个维度,加快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四是创新活力持续增强。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主体48家、省级656家,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组建11个创新联合体,研发国际国内领先技术89项。加快建设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建立产品研发与成果对接“一个机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工业企业组建“一个联盟”,政策资金支持“一个保障”,科研成果产业化交流“一个平台”,即科技成果转化“4个1”体系,首批发布科技成果220项、技术需求101项。着力提升工信领域新质生产力,制定《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发展。
五是数字赋能持续见效。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现场会议”,分层次、分领域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力争2027年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能转尽转。AI算力产业链生态初步形成,预计年末全省算力规模将达到50000P以上,人工智能服务器、PC机及服务器产能将分别达到8万台和18万台;集成电路年封装能力达到600亿块。新培育认定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31个,5G全连接工厂12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62个、促进中心4个。截至目前,新建成5G基站1.8万个,累计建成7.6万个。
六是企业培育量质齐升。深入落实《甘肃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升若干措施》,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4户,累计692户;新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户,累计增加到5户;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户,新增入规企业506户,累计达到3130户。营造中小企业发展良好环境,开展“一起益企”行动,服务企业8.85万家(次);1—10月,规上工业中小微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长5.7个百分点,贡献率49.8%。
七是产业转移稳步推进。1—10月,工信领域招商到位资金3293亿元,预计全年完成3600亿元目标,增长25%。推动“2023中国产业转移对接活动”签约项目落地,截至10月底,11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开工率67%,完成投资212.4亿元。高规格成功举办“2024中国产业转移对接活动”,签约项目195个,总金额3062亿元,增长20.7%。
八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落实“包抓联”“六必访”制度,实现“干部全覆盖、企业全覆盖”。举办“政银企保”融资活动,累计为7万户企业授信4029亿元,发放资金1400亿元,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025年工作重点
2025年,全省工信系统将聚焦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产业兴省,持续推进“强工业”行动和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精准调度,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健全省市县三级工业运行调度机制,开展周月调度,突出问题导向和监测预警,提升调度针对性和精准性,一以贯之抓停产企业复产、欠产企业达产、重点企业稳产、新建项目投产、市场主体培育。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314个,年度投资约1950亿元。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持续提升产业韧性。谋划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及实施机制。抢抓国家“两新”“两重”政策机遇,持续推进“1+N+X”专项行动,谋划实施“7+1”条产业链重点项目150个。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加快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三是坚持新旧并进、改旧育新,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一体推进设备更新、工艺升级、产品迭代,推动石化产业、冶金有色、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培育壮大新材料、电子芯片、同位素、核用材料、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加速布局人工智能、氢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合成等未来产业。
四是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发挥科技成果转化“4个1”体系作用,加强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对接,打造15个通用化试验验证和中试平台,支持打造一批标志性产品和典型应用场景。
五是坚持数字赋能、提质增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试点,推进兰州、酒泉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依托天水华天等重点企业,打造国家西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基地。依托金昌电池材料优势,建设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培育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六是坚持抓大育小、梯度发展,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加强入规企业培育力度,打造一批创新型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大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七是坚持筑巢引凤、招引活水,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重点在新材料、电子芯片、同位素、核用材料、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生物合成、源网荷储等领域建链备链。
八是坚持优化环境、助企纾困,切实加强服务保障。持续抓好“包抓联”“六必访”,常态化推进“政银企保”,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账款清欠,加强煤电油气等要素保障,做好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工作。狠抓安全生产,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提高工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