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并星标我们!



    2025年11月7日,我司受邀参与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边会之一“可循环包装规模化的破局新范式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上海长三角商创科技基金会与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恰逢国家“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关键节点,会议聚焦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汇聚政、产、学、研、公益多方力量,共同探索可循环包装从试点示范走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新路径,为落实“十五五”规划相关目标提供了前沿的行业思考与实践案例。



   “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并强调”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本次研讨会正是在此国家战略指引下,于进博会这一开放合作的高能级平台上,对绿色供应链关键环节——包装物循环利用——进行的一次深度把脉与创新探索。

政策引领:循环包装迎来战略机遇期

     会议在主办方代表、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蒋斌的欢迎致辞中拉开帷幕。蒋斌指出,在“十五五”规划强调“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背景下,推动包装绿色转型不仅是行业命题,更是长三角区域践行国家战略、探索绿色创新模式的重要抓手。

蒋斌_副本.jpg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原二级巡视员、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杨尚宝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推动可循环包装发展,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小切口、大作为”之举。他强调,在“十五五”时期绿色发展必将走向深入,行业应坚定信心,以标准引领、创新驱动、人才战略、市场导向、全链合作为重要路径,并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行业自律,共同推动循环包装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使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全供应链绿色化发展贡献力量。

杨尚宝2_副本.jpg


     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原副司长靳兵则结合邮政快递业实践指出:“规模化破局必须直面治理挑战,亟需建立覆盖生产、使用、回收、再生的全链条管理制度,这与'十五五'规划中'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要求高度契合。”他特别强调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实现规模化循环的基础前提。

靳兵_副本.jpg


公益创新:探索可持续商业化路径

     针对“十五五”规划中提出的“创新环境治理模式”的要求,复海股份董事长严海影分享了“公益链动”的创新思路。她提出:“公益平台可发挥资源整合和风险缓冲作用,通过设立公益基金、设计激励规则,降低企业前期投入风险,这正是对规划中'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低碳投资'的具体实践。”她介绍,该项目正在探索将公益积分与包装回收行为挂钩,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可追溯的循环体系,为规模化回收网络建设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严海影_副本.jpg


圆桌交锋:直面痛点共谋系统解决方案

     在圆桌对话环节,来自产业与学界的嘉宾围绕实践挑战与可行性路径展开深入探讨。

     蒙牛集团安环可持续发展部总经理高安平表示:“面对'十五五'的新要求,企业迫切需要解决跨品类标准化、成本分摊和消费者教育三大难题。这需要政策支持、行业协同和技术突破的多重助力。”

     顺丰冷运销售总经理何东从物流角度补充道:“实现规划目标需要攻克逆向物流的效率瓶颈。我们正在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包装追踪管理,但这需要全行业的数据互通和标准统一。”

     北京科技大学施春红教授建议:“作为科技创新主体之一,高校应积极推动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助力可循环包装规模化破局。从可循环包装的设计、材料、产品、政策及标准等领域开展研究,围绕产业升级发展的真实场景和需求,发挥高校深厚的基础研究及多学科交叉的优势。”

共创绿色未来:进博会平台助推中国实践

     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在总结中强调,推广循环箱是一项跨行业、跨领域、跨主体的系统工程,必须兼具高度、深度与广度。他用“难、新、全”三个字精辟概括了推动循环箱工作的特征。他指出,此项工作之“难”在于需协同攻克城市治理体系、产业链体系、消费体系和物流体系四大体系难题;之“新”在于作为国际国内均无先例的全新领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之“全”在于它是一项涉及全过程、全链条、全主体乃至需要融合公益与商业模式的系统工程。尽管挑战巨大,但他强调,循环箱是实现国家绿色转型与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重要战略步骤。

      最后,他通过分享上海壹达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广州动物园打造了pupu绿色低碳循环体验馆,成功将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文创产品的创新案例,指出破解困境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创意与模式的跨界融合,实现公益性与市场性的有效结合,并呼吁各方合作共创,坚信循环箱事业前景可期。

杜欢郑_副本.jpg




     本次研讨会通过政策解读、实践分享与跨界对话,不仅为可循环包装的规模化发展指明了实施路径,更展现了社会各界积极落实“十五五”规划要求的决心与行动。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只有通过政、产、学、研、公益各方的协同创新,才能突破循环包装规模化的发展瓶颈,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灯箱.jpg

新平台、新起点、新征程

欢迎您点击右上角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