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阪世博会
将于2025年4月13日—10月13日
在大阪人工岛——“梦洲”盛大举办
大阪・关西世博会的会场「梦洲」四面八方被海洋包围,以及无边际蓝天映照。「海洋」与「天空」象征着与全世界紧紧相连,正巧符合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宗旨。加上巨型木造的环状主场景,打造陆、海、空多重连结的意象,在这样的万生宇宙中,包罗了丰富的多样性。
这届世博会参展国家和地区数量预计将达到160个,场馆建设费用最高将达到2350亿日元,展览期间将接待游客2820万人次。
本届世博会以“未来社会实验场”为核心愿景,不仅致力于探索碳中和的实践路径,更勇于挑战虚拟与现实交融的世博会新形态,展现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无限可能。
本次大阪世博会,预计将有47个国家采用自建展馆的“A类”方式。有5国改为日方代建的简易型“X类”展馆,此外还有与他国共用设施的“C类”的国家。墨西哥等3国因内政原因退出。
那么,日本为这次世博会做了哪些准备?
余下的各参展国又将如何展示自己?
一起来先睹为快吧!
大阪世博会
总体规划
大阪关西世博会的主题
“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
园区面积约为155公顷,场地划分为3个部分,分别为西部绿化区,南部水域区和中央的临时展馆区。
会场的中心区域是以8个副主题为中心的展馆和其他设施。各参展国的展馆按照副主题“Saving Lives(拯救生命)”、“Empowering Lives(赋能生命)”、“Connecting Lives(连通生命)”分布在三个不同的区域。
大阪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大屋顶”,由藤本壮介建筑事务所携手东畑建筑事务所及Azusa Sekkei打造。这一建筑是全球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外缘高约20米,内部直径达615米,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
作为博览会的交通枢纽与灵魂空间,大屋顶承担着引导人流的重任,确保参观者能够流畅穿梭于各个展区之间,同时也是遮风挡雨的舒适空间。
屋顶之上是连绵的绿丘,为访客提供了一处远眺濑户内海壮丽景致的绝佳观景台。
针对8大核心概念,在主会场中打造8大主题会馆,每一会馆都有相对应的理念设计,可以看业界领袖们如何具体实践达到多元、永续的提案。
“史上最未来系的博览会”
为了将梦洲打造成「未来社会的实验场」,这次大阪世博会将大量使用绿能发电、数位技术、次世代Maas动力、自动翻译等全世界最先端技术,克服地域、语言与文化的藩篱,呈现充满未来想像力的万博展场。此外也会活用最新的AR、VR技术,并搭载最新最快5G网速,让无法亲临现场的民众也能透过网络线上体验,打造元世代的「虚拟世博」。
大阪世博会
主要建筑设施
01 展览厅
设计团队: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
展览厅金光闪闪的圆形屋顶和
拔地而起的墙壁成为
整个世博会场地的象征
它让人联想到1970年
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的太阳塔
△1970年大阪世博会太阳塔
集观众席与舞台于一体的剧场
被富有质感的纯白色织物包裹
营造出象征
“我们的生活美好未来”的节日空间
在这里将举办音乐、戏剧、表演和
未来娱乐等戏剧活动
02 国庆馆
设计团队:安井建筑设计事务所
国庆馆建筑颂扬了
大阪自古以来作为国际交流门户的历史作用
重点突出了与海洋和陆地的联系
作为地理生命形式的建筑体现
它象征着未来的记忆
囊括了风、水和光的能量
建筑体量由多个长板屋顶组合而成
模糊了室外与室内活动
长板的排列方式与横穿关西的地质褶皱同步
并且与朝向淀川水系的盛行风方向基本一致
03 迎宾馆
设计团队:日建设计株式会社
迎宾馆用于接待和款待
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
建筑利用自然光、自然通风和
天然材料营造出既环保又舒适的空间
让客人感受到日式待客之道
“圆形回廊”象征与世界的链接
庭园表现了对自然的尊重
传达出与世界人民共享广阔天空的美好愿景
大阪世博会
国家馆设计方案
01.中国馆
设计团队:中国建筑设计集团CADG
中国馆这一建筑外观,取形于中国传统的书简长卷,通过竹子、汉字、书卷三个主要元素,展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核心理念。
该建筑外立面在温润华美的书简上镌刻诗词歌赋,描画山水意境,与馆前墨池竹影的园林景观浑然一体,为观众带来独特的参观体验。
封闭的无柱展厅与自然采光空间巧妙结合,虚实相生,既便于布展,又在观览中营造人与自然互动的美妙感受,呼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步入馆内,书简长卷的设计理念延续并升华,营造出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观展体验,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亲历中华民族从远古走向未来的辉煌历程。
02.西班牙馆
设计团队:ENORME Studio,Néstor Montenegro,Smart and Green Design
海洋是连接日本和西班牙的共同元素。西班牙馆将以海洋为主题,展出与海洋经济和环境以及海洋历史相关的展品。
三层木结构建筑占地3500平方米,建筑材料全部采用自然、可持续的环保材料,如竹材、再生木材、太阳能板等,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还体现了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此外,展馆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可拆卸与再利用的原则,确保在展览结束后能够轻松地进行改造或回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03.澳大利亚馆
设计团队:Buchan
澳大利亚馆的外观灵感来自澳大利亚标志性的桉树。无处不在的桉树象征着澳大利亚人民的多样性和适应力。
展览利用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美景作为故事和文化的画布。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游客将能够跟随太阳穿越澳大利亚,踏上冒险之旅,发现澳大利亚新的一面。
04.法国馆
设计团队: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法国馆的建筑展示了设计如何弥合地球上人类和非人类世界之间的鸿沟,欢迎它们进入人类的自然和人工栖息地。
项目被设定为一个自然剧场,以法国丰富的景观作为叙事路径的一部分,并展示了法国对21世纪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贡献。
一条通道带领游客穿过展馆,并获得三种体验:上升、探索自然和回归地面。体验从一段楼梯开始。楼梯蜿蜒上升,形成一个循环,人们可以全面探索建筑的内部空间,最后进入露台。
这段旅程的高潮是展馆的屋顶,上面有一个景观花园。当游客穿过花园时,就像穿越法国的山区和海岸景色。
05.捷克馆
设计团队:Apropos Architects
捷克馆的设计以“活力”这一核心理念展开。它不仅指代了生物体维持生命的基本能量状态,更象征着捷克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
展馆采用线性动态向上的螺旋运动设计,象征着不断追求进步与超越的过程,而途中的曲折与波动则隐喻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挑战与困难,鼓励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思考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活力与坚韧。
06.瑞士馆
设计团队:Manuel Herz
瑞士馆将自然与文化、人工构造结合,既嵌入自然之中,又在自然间生长蔓延,这可能是世博会历史上最为轻盈的建筑之一。
整个展览区域由双层箔膜结构构成,辅以支撑系统,轻盈而稳固。展览空间置于地面,避免了复杂的垂直交通需求,进一步减少了建筑的碳足迹。
球体表面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植物,每一公斤的绿植能从大气中捕获并固定的一公斤二氧化碳,为城市带来清新的空气。
高度模块化的构建方式便于组装与拆卸,也确保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可回收的箔膜材料在世博会结束后将开启新的生命旅程,继续在其他领域发挥作用。最终,整个展馆都将实现全面的回收利用,不留下一丝遗憾。
07.葡萄牙馆
设计团队:Atelier Sergio Rebelo
葡萄牙馆的设计灵感源自于深海海底的复杂地形与生物多样性。展馆的主体部分采用软木包裹,模拟了水下山脉的形态。天篷部分采用海藻纤维织物,随风摇曳,如同海底摇曳的藻类,为展馆增添了生动与浪漫。
地形与天篷两个主要元素的并立,在陆地表面与海洋环境之间建立了联系,让游客仿佛置身于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海底世界。穿过空气的光线被海藻纤维织物过滤,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既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又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08.沙特阿拉伯馆
设计团队:Foster + Partners
沙特馆让游客可以探索沙特阿拉伯身份独特遗产、传统和价值观,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展馆结构的灵感来源于沙特传统村落的有机形态。在炎热的夏季,这一形式有助于凉爽的西风穿过城市的街道。在较为平静的四月和十月,种植的庭院可以起到挡风的作用,保护展馆免受来自北方的强风侵袭。
设计带领参观者踏上探索之旅,逐步揭开沙特阿拉伯丰富多彩的文化面纱。设计中侧重于利用规模、光线、声音和纹理来调动所有感官,突出沙特阿拉伯开创性的成就。
游客可以通过铺满植物的前院到达展馆的中心区域。白天,这里是安静思考的地方,而到了晚上,这里则是活动和音乐表演的场所。
09.荷兰馆
设计团队:RAU architects
荷兰馆采用圆形概念,名为“新黎明”。建筑的中心是一个球体,代表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和冉冉升起的太阳。
展馆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聚集、学习、互相启发。在展馆的中心,荷兰将展示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
10.德国馆
设计团队:lava
德国馆以日语名称“Wa!Doitsu”为标识,深度探索并展示了循环性的核心理念。建筑师致力于将所有消耗品纳入经济循环之中,力求实现零废弃目标。
建筑空间由七个圆柱组成,其中两个圆柱承载着展览区和接待区的功能,还融入了一个开放式的绿色空间,让访客可以自由穿梭其间,感受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共生。
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驱动下,德国馆所有结构均采用可重复使用的材料构建,同时运用了室内气候设计理念和创新的再生材料,全方位地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精髓。
11.美国馆
设计团队:Trahan Architects
美国馆的位置位于世博会场地的核心地带。建筑采用开放式简约设计,广场上的全景LED屏幕如同画卷般展开,动态展现美国标志性的城市风貌与自然奇观,让游客在踏入场馆的那一刻便能感受到美国的多元与活力。
馆内的核心是一个明亮的半透明立方体,它不仅为室内空间引入了充足的自然光,还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引人深思的氛围。在这里,游客可以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思考人与建筑、自然及宇宙之间的关系,激发对未来世界的无限遐想。
12.新加坡馆
设计团队:DP Architects
新加坡展馆也被称为“梦想之球”,激励和邀请参观者探索梦想的无限可能性,塑造更美好的未来和更积极的世界。
设计灵感来自“小红点”,并将这个昵称转化为一个坐落在如梦如幻的云中的球体。梦想球体被 20000多个由再生材料制成的梦想圆盘包裹。
梦幻球体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最高处达17米,为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夜晚时分,灯光璀璨的展馆散发出如梦似幻的光芒,进一步激发游客的触觉体验。
13.卡塔尔馆
设计团队: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卡塔尔日前公布了2025年大阪世博会的国家馆设计方案,融合了卡塔尔和日本的传统工艺。
卡塔尔馆的外部宛如一位身披白色面纱的公主,其复杂的木质框架结构之上,覆盖着洁白的织物面纱,在历史的长河中破浪前行。
这是对穿越阿拉伯东部、东非、也门和南亚沿海贸易的传统帆船的深情致敬,也是对卡塔尔独特文化的精彩诠释。
这种设计不仅在视觉上引人注目,还能有效调节气候,减少热量吸收和储存。木质结构展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同时体现了两国对自然材料的重视。
该建筑物安装了太阳能板,为展馆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能源;高效的水资源管理系统,确保每一滴水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循环;建筑设计巧妙地利用自然光与自然通风,减少对人工冷却系统的依赖。
馆内的布置与装饰材料大多取材于本地,既彰显了环境的可持续性,又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隈研吾建筑设计事务所打造的卡塔尔馆,旨在凸显两国之间与海洋的紧密联系,将海洋视为资源、贸易和知识交流的媒介。
14.日本馆
设计团队:日建设计/佐藤大/色部義明
日本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一个哲学性的问题:“生命之间的地方隐藏着什么?”,由日建设计与设计师佐藤大和色部義明共同构思,并从自然界中微小的循环和相互联系的动力中获得了灵感。
换句话说,当一种生命结束时,另一种生命便开始,如此循环往复。因此,日本馆的视觉系统被呈现为一个生长、呼吸并不断进化的有机体,象征着自然的不断变化与生命的延续。展馆的目的是:“将我们引向生命之间的那片空间,给访客留下的,不是设计的记忆,而是一个过程的记忆。”
访客可以透过这些木板一瞥馆内的景象,外与内通过展览和建筑的结合得以连接,激发人们对“生命之间”这一主题的理解。这些木板主要由交叉层压木材(CLT)制成,设计时考虑到其便于拆卸,以便世博会结束后能够在日本各地的建筑中再次利用。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57386917@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