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日成 | 撰文

敏莉 | 音频

陈炯 | 版式


上周,经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省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同时,明确了今年要重点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十二个方面工作,以走在前列的奋斗与业绩,坚决扛起“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责任。



去年11月28日,横琴“澳门新街坊”项目正式接受认购,众多澳门居民涌入横琴轮候取号办理认购手续。“澳门新街坊”以两房和三房户型为主,适应澳门居民“刚需”,可提供约4000套住房和超过200套人才房,打造1.2万至1.5万人的宜居生活圈。这意味着澳门居民“双城”生活近在眼前。随着轻轨横琴线今年通车,澳门居民将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这是粤港澳三地加快融合发展的一个案例。


▲横琴大桥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重大国家战略进入全面实施以来,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加快推进,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一点两地”全新定位,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强大动力。遵循总书记的指引,广东省委及时作出“1310”具体部署,将“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摆在“十大新突破”的首位。这一年,广东持续发力推进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全面加强规则机制“软联通”,启动“数字湾区”建设,发布110项“湾区标准”,108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粤港跨境通办,“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经珠港飞”和人才签注、利率“互换通”等举措落地实施,带动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如今,大湾区建立起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为主的重大合作平台体系框架,以深港河套和粤澳横琴为“两点”、以广深港和广珠澳为“两廊”的创新发展格局正加速构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粤港澳三地融合联动发展,是广东特有的一大优势。事实证明,广东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大机遇,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更有动力,经济发展就会迸发出更强的动能。


▲2023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五周年,累计经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往来粤港澳的人员达3600万人次,车辆750万辆次,港珠澳“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5周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列为十二个方面重点工作的第一项,提出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支撑带动作用。与往年相比,突出在“一点两地”全新定位上做文章,并分别列出具体举措,这是最大的特色,也带来更多的期待。


就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优化大湾区营商环境,加快打造“数字湾区”,扩大“组合港”、“一港通”试点,强化大湾区贸易、航运枢纽功能等目标任务。随着粤港澳三地软硬联通水平持续升级,协同发展潜力进一步激活,将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大湾区联结内外循环的优势,持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迈向世界一流湾区。


就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抓好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打造5G、集成电路、纳米、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高地,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和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以产业科技合作为重点,把横琴、前海、南沙、河套这几个龙头舞起来,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鲜明底色。可以预见,随着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深度融合,“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不断深化,形成更强大的合力,科技创新成效必将越来越凸显。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夜景


就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粤港澳三地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出发,持续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合作,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锚定目标建设好深圳先行示范区,高水平推进五大都市圈建设,形成区域互补、协调发展新优势等措施。这些正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的题中之义,是广东携手港澳打造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质的大湾区的必然选择。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拥有诸多优势。广东携手港澳在更高水平上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大湾区协同发展就一定会更具动能,对广东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也必然会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