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核心:省级集采深化,国产化路径清晰

安徽经验:分层分级采购模式成熟
安徽省自2020年率先实施省级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集采后,2025年政策进一步强化“产品分层、医院分级、项目分包、价采合一”机制。新规要求公立医疗机构使用非财政资金采购的乙类设备(如CT、MRI、DSA等)全部纳入集采,并需于2025年3月31日前完成采购申报。数据显示,2020-2021年安徽通过集采累计节约资金超4.5亿元,单台设备降幅普遍达30%-50%。

广西突破:财政资金采购全面纳入监管
广西明确自2025年3月1日起,政府及国企所属医疗机构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乙类设备或单价超1000万元的医用设备,统一由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施带量采购。进口设备需经行业主管部门论证并报市级以上财政部门审批,严控非必要进口采购。政策同步鼓励非财政资金采购机构参照执行,强化国产设备采购导向。
全国趋势:区域集采成主流模式
由于医疗设备技术复杂、需求差异大,全国性集采难度较高,目前以省市级集采为主流。除安徽、广西外,河南安阳、江苏苏州等地通过“县域医共体联合采购”模式(如集中采购CT、超声等设备),实现以量换价目标。国家医保局明确,未来将优先对竞争充分、标准化程度高的设备品类(如DR、监护仪等)探索集采扩围。
二、行业变革:国产替代加速,外资品牌承压转型
国产设备中标率显著攀升
大规模集采成为国产设备抢占市场的关键机遇。以海南2025年超声设备集采为例:200套设备预算1.9亿元,最终国产占比超90%。外资品牌中仅中标13套,且单价较国产同类产品高30%-50%。
价格竞争驱动行业洗牌
集采模式下,设备均价降幅普遍达30%-40%。安徽首批集采中,1.5T MRI单价从1200万元降至750万元,64排CT从650万元压至380万元。低价竞争倒逼企业优化供应链,中小厂商因利润挤压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向头部企业倾斜。
外资品牌策略调整:本土化与高端化并行
面对集采压力,外资企业加速本土化生产,并转向高端细分市场(如7T MRI、PET-MR)。某外资品牌医疗宣布扩大中国研发投入,计划推出专供基层市场的经济型CT机型,试图在政策夹缝中开辟新赛道。
三、市场机遇:设备更新潮启动,基层与西部成增量蓝海
千亿级设备更新需求释放
国家发改委2025年设备更新政策明确中央财政对东、中、西部地区补贴比例分别为85%、90%、95%。2025年1月数据显示,DR、DSA、CT等设备销量同比激增47%-161%,积压需求开始释放。业内预计,2025年Q1各省政策落地后,采购订单将迎爆发式增长。
基层医疗市场爆发式增长
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基层设备升级。2024年9-12月,县级医院设备采购金额同比增速由负转正(14.5%-22.6%),广东、甘肃等省县域医共体设备更新预算均超5亿元。国产厂商凭借性价比优势(基层市场占比超70%)快速抢占份额。
西部地区成政策倾斜重点
国家对西部地区设备更新补贴比例最高(中央承担95%),叠加集采支持,西部采购需求快速升温。广西、云南等地三甲医院近期招标中,明确要求国产设备参与率不低于50%,为本土企业开辟新战场。
四、未来挑战:技术创新与市场分层成关键
国产高端化瓶颈待突破
尽管国产设备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优势,但高端领域(如3.0T MRI、256排CT)仍依赖进口。2025年集采政策或向高端设备延伸,倒逼本土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外资品牌“以价换量”风险
外资企业若为保份额大幅降价,可能冲击其高端品牌定位;若坚守价格,则面临市场份额流失。平衡策略将成为未来竞争焦点。
智能化、数字化设备需求崛起
随着AI影像、远程诊疗技术普及,具备智能化功能的设备将成为集采新标的。本土企业需加快技术融合,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2025年医疗设备大规模集采与设备更新政策叠加,推动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国产厂商凭借政策红利与性价比优势,持续扩大中低端市场份额;外资品牌则面临“高端守擂”与“基层渗透”的双重挑战。未来,技术创新能力、基层市场响应速度、智能化设备研发水平,将成为企业突围的核心竞争力。行业格局重塑中,唯“技术+政策”双轮驱动者方能立于潮头。
重要提示
目前,微信公众号浏览顺序已经不是按时间,而是随机推送!
所以,如果您对我们没有星标⭐,或很少点在看,民营院长俱乐部将不会出现在您的公众号列表中,您可能看不到我们的推送消息了!
如果大家觉得我们及时、有用,请务必把我们标记上星标,给我们一个「在看」或者是「赞」(文末右下角),我们将持续为您提供最新鲜的医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