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毕业生专访
(10)

2025年的夏天,一群心怀理想的毕业生告别四年时光,迈向崭新的阶段。在这群人当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学子,他们用在校期间挥洒的汗水实现了自己四年前许下的愿望。为做好朋辈生涯引导、宣传优秀榜样,法学院团委将陆续与这群优秀的法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面对面,交流他们在校期间的故事以及对于未来的选择和希望。

本期嘉宾

李珮
法学(商法方向)2025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得年利达中国法学奖学金、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获得“优秀学生”“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曾参与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担任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志愿者。

Q&A
作为商法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当中,你对于法律专业有了哪些认识?有哪些学习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法律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社会工具。法律强调规则与实践的结合,需要我们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其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民商法时,可以通过分析真实案例,理解了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和实际意义。学习方法上,我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构建知识体系,通过思维导图梳理课程框架;二是结合案例学习,将抽象的法条具体化;三是多与同学讨论,参与模拟法庭等活动。此外,善用法律数据库(如北大法宝)也能帮助拓宽视野。
在校期间,你曾经参与过进博会等志愿服务,在过程中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经历想要分享给大家,你又收获了什么?
在第五届进博会志愿服务中,我负责接待新西兰大使并规划巡馆路线。印象最深的是需要精准协调时间、车辆和场馆安排,任何细节疏漏都可能影响外宾体验。例如,一次因行程变化临时调整路线,我迅速与团队对接,确保流程无缝衔接,最终获得大使的肯定。这段经历让我收获颇丰:一是提升了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会用专业和热情展现中国青年形象;二是锻炼了应急处理与团队协作能力,面对突发问题时更冷静高效;三是深刻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意义,志愿服务不仅是付出,更是成长。
您曾参与过哪些学生工作或社团活动?这些经历对您的综合能力有哪些提升?
在学生工作方面,我曾担任校团委青年志愿者中心骨干,组织并参与过多项志愿服务活动。我也参与“法之魅”模拟法庭大赛。作为刑庭赛区队长,我带领团队撰写书状、模拟辩论,最终获得最佳书状奖。此外,我参与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电子证据取证模型。我认为学生工作培养了我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力,例如统筹志愿者分工时需兼顾效率与公平;模拟法庭强化了法律文书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大创项目锻炼了学术研究能力。这些经历对我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你是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四年的?在校期间是否有参与过与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实习过程当中有哪些收获?未来进入研究生阶段有哪些打算?
我的大学规划分为三阶段:大一夯实基础,主攻民法、刑法等核心课程;大二参与竞赛和科研;大三至大四强化法学体系性学习,通过法考。在实习方面,大二我曾在律所实习,参与破产清算、民间借贷等案件,撰写法律文书并旁听庭审,直观感受到诉讼程序与理论学习的差异。实习让我认识到实务中细节的重要性,例如起诉状的表述可能直接影响案件走向。未来研究生阶段,我打算通过深度学习,进一步提升法学素养,同时丰富实习经历。
回顾大学四年,你是如何平衡好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对于即将在秋季入学的2025级新生,你有哪些建议?
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我认为可以将具体任务按照紧急性和重要性进行分类,提升专注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例如在期末考试周期间,每天固定5-6小时进行复习,剩余时间用来处理学生工作。在周末可以适当放松,约朋友吃饭看电影。对于即将入学的学弟学妹,我建议可以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在本科期间巩固好基础知识,多多参与学院比赛以及法律相关实习。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您的大学经历,您会说什么?对学弟学妹、老师、学院有什么想说的?
”在探索与责任中成长,以法律为剑,以热忱为盾。”回顾大学四年,我始终以这句话为信念前行。在模拟法庭中锤炼专业能力,在志愿服务中践行社会责任,在学术研究中探索未知领域。希望学弟学妹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坚定法律人的使命,既要精进专业,更要心怀温度。最后,还要感谢老师四年的谆谆教导以及学院提供的广阔舞台,这让我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中,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未来,我将继续秉持这份初心,在法律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文字 | 李珮
责任编辑 | 闵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