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中,由华兴资本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论坛”以“AI应用领域”为主题,邀请来自硬件、社交、办公等多个AI应用领域的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不同场景的实际落地与长期价值。其中的“思想共创”环节由虚实传媒CEO卡兹克主持,嘉宾包括心影随形/逗逗游戏伙伴CEO刘斌新、无界方舟CEO曾晓东、心识宇宙/Second Me CEO陶芳波、道创智能/Flowtica CEO成学晨、指数引力CMO王跃。

思想共创 | 从连接到共生
Agent时代人与网络的交互重构
在圆桌讨论之后,讯兔科技CEO李罗丹与华兴资本投资银行事业部业务合伙人秦川也进行了“特邀对话”,围绕Agent在专业领域的落地展开深入交流。

特邀对话 | AI赋能企业的下一步

思想共创 | 从连接到共生
卡兹克在开场时说:“这一场我们交流的重点聚焦在AI应用层面的探讨。我们今天看到的AI,已经不只是工具,而是在跟人建立关系。”他表示,人与AI在以多种有趣的形式共生,希望嘉宾从各自领域出发,谈谈AI如何在生活、工作与产业中真正“连接起人”。






滑动查看
“思想共创 | 从连接到共生”圆桌论坛精彩瞬间
• AI走进生活:从工具到伙伴
卡兹克讲到:“今天几位嘉宾的身份和背景非常多元,且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都在用AI重构生产力或者人际关系,大家怎么看现在AI应用和人的关系?从你们的领域可以聊聊AI,正在从哪些方面深入渗透现在人类已有的工作和生活网络?它又带来哪些变化?”
AI不再只是效率工具,而是在情感层面重新塑造人与技术的关系。
逗逗游戏伙伴CEO刘斌新提到,公司最初的出发点不是效率,而是陪伴。“人是情感的动物。我们希望AI能真正走进生活,让Ta能陪你玩游戏、看剧,甚至陪你发呆。”在他看来,AI的共情力将成为未来的重要竞争点。“我们不只是让AI服务人,而是让它学会理解人。”目前逗逗(海外名 Hakko AI)已拥有超过一千万注册用户。
无界方舟创始人曾晓东从硬件角度切入。他认为,这一轮AI硬件浪潮“比几年前的智能音箱更深、更贴近现实场景”。无界方舟选择软硬结合路线,核心是为解决纯软件在“伙伴式”交互中的双重局限:一方面,纯软件缺乏实体载体,难以适配对交互形态有特定需求的场景;另一方面,纯软件在感知维度、长期服务能力上存在短板,无法支撑AI从“工具”向“伙伴”升级。”他指出,AI硬件仍面临算法成本高、感知能力弱、智能化程度低等挑战,但行业发展趋势明确,如无界方舟推出的奇多多AI学伴机,面向0到10岁的儿童群体,通过EVA多模态大模型与硬件的深度融合,强化AI对需求的理解、记忆与响应能力,让AI从虚拟世界进入家庭与教育场景,让智能更有形、更有温度。
Second Me创始人陶芳波则提出另一种思考,当AI成为“人”。“我们不是在做Agent,而是在做‘Me’。我们希望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AI化的自我。”Second Me正在打造一个AI原生社交网络,每个用户都有一个由自己训练的AI身份,能够主动对话与匹配。
• AI越来越像人:从信息到认知
AI越来越像人,这句话在现场引发共鸣。卡兹克笑着说:“‘做人’这个词很有意思,现在AI的研究越往后越像人,在帮助人大大提高效率。”
成学晨分享了Flowtica的观察,他把AI视作人的“Intellectual Partner”(智力合伙人):“AI越来越懂我,它能理解Context(语境),在你需要时自动汇整信息、生成报告、理解意图,甚至能告诉我为什么是我这样的人。我们希望AI成为人的‘本我’和‘超我’,帮我们完成那些琐碎又重要的事。”他称这种体验为“言出法随”——“只要我表达意图,AI就能准确执行。”
卡兹克顺势追问:“提到Context这个词,需要让AI更懂你的时候,Context(语境)或者记忆的系统太重要了,它在AI应用的层面成为了一个新的壁垒。现在有一个非常强的现状就是数据孤岛的问题,有很多的数据是我们拿不到的,包括各位做Agent的产品和硬件的产品它本质上是Agent,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斌新认为,Context不只是记忆,更是状态的延展,未来是整个多模态的东西都进Context:“AI要像人一样感知世界,用视觉、声音、环境去理解语境,而不是靠人去输入长指令。”刘斌新补充:“Prompt工程的尽头是Context工程。AI要真正好用,必须理解上下文,理解人类的意图与场景。”
曾晓东补充:“未来会有更多终端,笔、戒指、眼镜,帮AI在无感中记录人的状态。Context的本质,是让AI更懂你。”曾晓东指出,在端侧与云端的协同中,AI的隐私、安全与记忆问题仍待突破,公司这方面也有很多技术积累,比如通过PrivateLoRA,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实现AI对Context的深度理解。
成学晨总结说:AI办公的意义不在于替代人,而在于让工作的思考与表达更自然。他认为,“AI真正的进步,是让Context变得无感。可能未来Context会不断收集,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会更加存算一体,五年后,我们的语境数据可能是今天的一千倍,那时AI才算真的懂人。”
• AI重构关系网络:从“理解人”到“连接人”
卡兹克提到:“AI现在不仅懂人,也在帮人找人。指数引力在做的人才匹配,会不会改变关系的建立方式?”
指数引力王跃说:“AI确实改变了人与人建立连接的方式。我们用AI做品牌出海和内容匹配,现在也在投融资、招聘等场景中探索。过去这些环节依赖人工筛选要几天,现在几秒钟。只是有些KOL会觉得AI写的邀约不够真诚,这需要时间去建立信任。未来一定是双端匹配,不止需求方有Agent,接收方也有Agent。”他认为,AI改变的不仅是效率,更是协同方式。“未来的社交网络会变成一种语义协作。不是人找人,而是人格找人格。你使用的AI产品体现着你的人格特征,它会帮你找到值得对话的人。”
陶芳波接着说:“Second Me是双向匹配,AI先交流,再由真人决定。AI可以帮你找到最合适的20个人,但最终的确认要由人完成。我们的原则是:不真实,毋宁死。”刘斌新认为,AI的共情力会成为未来竞争力。“我们不只是让AI服务人,而是让它学会理解人。”陶芳波指出,AI的核心不在‘假装是人’,而在帮助人更好地表达自己。“社交的核心是真实与信任。AI的意义,是降低沟通门槛,而不是重构人性。”
• 共生的边界:AI何时应“停下”
卡兹克提问:“我们在跟AI的共生关系中,到底应该保留哪些核心价值?AI应该什么时候替我们做最终的选择?”
指数引力王跃认为,人必须保有三种能力,创造力、共情力与判断力。“AI能不能替代人做决策,取决于场景和信任的成本。真正的信任一定是有条件的,要有边界。”
Flowtica成学晨表示,AI可以替代那些有标准答案的任务,但人类的选择往往没有唯一解。“AI能Cover标准答案的决策,但在人类面对多条正确路径时,选择权永远属于人自己。”
Second Me陶芳波指出:“这些都是边界模糊造成的问题。我们觉得这里面非常重要的关键是AI作为一个人的接口不能是单向,AI必须是双向接口,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上升到由人来决策。”
无界方舟曾晓东补充:“比如支付,哪怕AI能自动执行,也要人类授权。这种边界是清晰的。”
刘斌新则说:“如果把AI当成朋友,Ta可以给建议,但不能替你做决定。最终选择权,永远在自己。”

特邀对话 | AI在专业领域的落地
在特邀对话环节,讯兔科技创始人兼CEO李罗丹与华兴资本投资银行事业部业务合伙人秦川探讨了AI在专业领域的落地。


“特邀对话”环节精彩瞬间
李罗丹认为,AI浪潮的本质是一场“供给侧效率革命”。“AI的核心价值在于释放专业人群的时间与创造力。全球GDP的主要创造者是各类专业机构和企业,AI的最大潜力就在这些环节。”他指出,在金融、医疗、法律等高专业度行业中,AI不仅是“软科技”,更是“信息的工业品”。“金融是一个由信息流驱动资金流的行业。AI优化信息处理与认知环节,就能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
在产品设计上,讯兔的Alpha派系统通过多Agent协作覆盖投研全流程,让AI从事务性工具成长为业务性伙伴。“我们希望AI成为专业人士的‘智力副驾’,帮助他们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谈及商业模式,他认为To Pro-C(专业用户)AI的核心不是流量,而是黏性与信任。“决定产品生命力的,不是用户数,而是用户是否愿意长期依赖你。”

回到“人” | AI赋能的真正意义
从逗逗的陪伴式AI,到无界方舟的智能硬件探索、Second Me的身份革命、Flowtica的智能办公、指数引力的关系重构,以及讯兔科技在专业领域的Agent落地—AI正在从陪伴到赋能,从情感到专业,从个人体验到产业应用,这场由华兴资本主办的论坛呈现了AI在不同维度的真实图景。AI正逐步从技术议题走向社会议题,从效率工具走向价值伙伴。
人工智能的演进,正在让技术回归人的尺度。在每一次交互、每一项决策、每一个被AI触及的场景中,真正被重新定义的,仍然是“人”与“创造”的关系。
对华兴资本而言,关注AI,不只是关注新兴技术,更是关注技术如何改变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未来,华兴资本将继续携手创业者与投资人,共同推动智能时代的长期价值创造。
免责声明:本文由华兴资本编写,谨供读者作参考用途,不应被视为在任何地区针对任何证券的研究报告,不构成任何投资分析或投资建议,也不构成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及产品的邀请或保证。读者不应仅依靠本文、而应按照自己的判断作出投资决定,并在作出任何投资行动前咨询专业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