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人物评选

潜心钻研,勇攀学术高峰
投身社会实践,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
追求卓越,以不凡毅力与智慧书写青春篇章
他们,就是奋勇前行的云大学子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云南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
快来领略他们的风采吧~



23  厉芊妤(学院推荐)

生命科学学院

厉芊妤,女,汉族,中共预备党员,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拔尖 计划 2.0 基地班)专业 2021 级本科生,担任生活与心理委员,曾获本科生国家 奖学金、第七届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云南大学汉生奖学金、云南大学一等奖学金、云南大学学术科研单项奖学金、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优秀学业奖、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省级三等奖等荣誉奖励,主持完成云南大学2022 年大学生科技创新类项目一项,成功申报云南大学2023 年国奖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项,发表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一篇。

人物事迹

(一)兴趣导向,努力求学

出于对专业领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学业方面,厉芊妤同学不断夯实自己 的基础,本着“一步一个脚印 ”的学习态度。大一入学,面对高中未曾选修的物理化学课程,她并未放弃,而是直面困难,制定合理的计划,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和学习重心,对于课堂上不懂的问题会及时和老师同学交流,扎实地学习了一系列学科理论。2023-2024 学年厉芊妤同学的绩点是 3.89 ,综合测评成绩为 96.4 。 本科三年平均绩点与综合测评位于年级第一,满绩课程 60+,连续三年获得校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 ”称号,另获国家奖学金、云南大学汉生奖学金、第七届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学术科研单项奖、生命科学学院优秀学业奖等荣誉奖励。此外,在语言水平方面,厉芊妤同学已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和雅思考试,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为生物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术交流方面,厉芊妤同学多次成功申请参加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暑期活动,吉 林大学拔尖基地年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等,和优秀的前辈、学者和同学们互相探讨前沿进展的同时,不断摸索自己的科研兴趣、提升科研思维和能力。

(二)基础为本,潜心科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厉芊妤同学深知生命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对专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自大二开始,厉芊妤同学申请加入了本科生导师的实验室,在实验室导师和师兄师姐的悉心帮助和耐心指导下, 厉芊妤同学开始了自己的科研探索之路,聚焦于溶酶体稳态调控相关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成功完成云南大学 2022 年大学生科技创新类项目一项。同时,结合2023 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获奖内容和在拔尖基地创新创业平台的课题探索,厉芊妤同学对mRNA 疫苗技术在传染病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将自己 的观点发表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承办的《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并申报了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这一路走来,她深深地体会到了科研带来的独特魅力。在不断的科研探索中,厉芊妤同学逐渐明确自己的未来规划。在今年面临就业和升学的十字路口,她坚定地选择了继续升学深造,希望能够为生物医学  领域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目前,厉芊妤同学已成功推免至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生物学专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三)踏实负责,从心出发

在社会实践中,厉芊妤同学积极参与到学校学院各项活动中。在寒假母校宣讲的活动中,厉芊妤同学和团队成员认真地向家乡高中介绍云南大学;在青少年科普开放日的活动中,她积极热情地带领青少年们走进科学的世界,体验科学的奥秘。在为师生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厉芊妤同学深深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更加体验到了服务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在班级工作中,厉芊妤同学同样认真负责。作为班级的生活与心理委员,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辅助其他班委完成相应工作。在生命科学学院的工作中,厉芊妤同学乐于向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积极参与“朋辈互助 ”经验分享会、竞赛经验分享会、拔尖基地新生宣讲会等,踊跃参与到学院学风建设中。同时,她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积极参加党支部会议,和本科生党支部的同志们一起分享心得体会,不断地向党 员同志们学习,展现了预备党员的先进性。




24  刘凤莲(学院推荐)

生命科学学院

刘凤莲,女,汉族,群众,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2022级博士。

人物事迹

(一)获奖情况

2023-2024学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岳虹研究生奖学金,蔡司科学研究奖和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二)科研成果

参与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 2024年7月以第一作者在期刊 The EMBO Journal 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effects of the anthelmintics monepantel and betaine on th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CR-23”的论文,中科院分区一区,影响因子:9.4;2023年8月以第一作者在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a neuropeptide-activated channel in the ENaC/DEG superfamily”的论文,中科院分区一区,2023年影响因子:14.8。




25  胡明达(学院推荐)

生态与环境学院

胡明达,男,汉族,中共党员,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 业 2021 级本科生,曾担任生态与环境学院院学生会执行主席,现担任生态与环境学院“视界•科学 ”俱乐部主席。

人物事迹

(一)砺志笃行,清华之约:以卓越学业铺就成功之路

胡明达同学保持着优良的学习态度,勤学钻研,专业成绩优异,现已推免至清华大学。2023-2024 学年绩点 3.95/4 ,综合测评成绩 99.81 ,排名年级第一,获国家奖学金、云南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汉生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这些奖项肯定了他过往的专业成绩和学习能力,也激励着他保持勤学奋进。本科期间学习的环境学概论、环境工程原理、土壤修复生态工程、水处理工程、环境微生物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等专业课程帮助他能够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深入研究夯实基础。

(二)砺志笃行,赛事铸辉煌:以专业竞技提升综合素养

胡明达同学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性赛事,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提高自我的 综合素养。在专业性赛事中,作为多项目的负责人参赛,通过科学探索,不断优化项目技术,累计荣获“节能减排科技竞赛国家级三等奖 ”;“互联网+ ”国家级 赛事省级奖项 4 项;“挑战杯 ”国家级赛事省级奖项 1 项。在学科竞赛方面,荣获“百万同题英语写作大赛优秀作品奖 ”“2023  年大学生科技翻译大赛英译汉组 二等奖 ”。此外,他的数理专业能力较强,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 数学类)三等奖 ”,为科研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夯实数理基础。

(三)砺志笃行,科研铸华章:以项目实践推动学术与创新能力

胡明达同学参与了《铁碳微电解人工湿地净化污染地下水的研究》科研项目 的相关实验工作(湿地装置的搭建;水样的检测;基质表征;数据分析处理等) 和论文撰写阶段(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实验结果讨论分析等),在论文撰写阶 段学习掌握了 Origin 、R  语言、Avantage( XPS  谱图处理)、Canoco5(冗余分 析)、Jade(XRD  数据处理)、AI 绘图等科研软件,在论文实践中提升了论文撰写的综合能力,于 2024 年共一作在环境领域著名学术期刊 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 上发表了题为“Simultaneous removal of nitrate, phosphate and Cr(VI) in groundwater by iron-carbon-based constructed wetlands: performance intensification by organic solid amendments ”的研究论文。(IF:7.0 ,Q1)

胡明达同学通过科研项目设计的理论学习和实地调研,在固废资源化利用领 域作为负责人主持了两项国家级《城市固废堆肥基质与泥炭基质育苗效果比较研 究》《城市固废堆肥替代泥炭的育苗基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大学生科研项目, 结合校园内固废物调研,通过好氧堆肥技术将有机固体废物进行混合调控制备出营养状态较好的固废堆肥,实现了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泥炭的使用,从而稳定湿地碳库存,助力双碳战略。在两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过程中,他自主参与和负责了两项国家专利的申请,已授权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发明专利处于实质性审查阶段, 目前,《城市固废堆肥基质与泥炭基质育苗效果比较研究》项目已顺利结项,结项评审结果为:优秀。

(四)砺志笃行,实践显担当:以志愿服务与专业行动贡献社会

在理论学习之余,胡明达同学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和专业实践中,他曾作为 青春红丝带志愿团队骨干《新时代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及综合干预试点项目》 展讲座、知识竞赛、艾滋病宣传干预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艾活动。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参加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主办“大学生在行动 ”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26  张勇(学院推荐)

生态与环境学院

张勇,男,汉族,群众,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生态学专业2022级博士生,获评国家奖学金等荣誉,主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担任《Global Change Biology》《Functional Ecology》等期刊的审稿人。

人物事迹

(一)科研方面:路漫漫兮,上下求索

张勇通过功能基因、同位素、模型模拟等技术探索了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驱动机制与生态效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主要学术贡献包括:①鉴于硝化抑制剂的环境和健康风险不清楚,发展了主要硝化抑制剂的预算模型(发表于《Trends in Microbiology》);②考虑到传统气候驱动范式的局限性,提出了全球土壤氮循环的联合驱动范式(发表于《Global Change Biology》);③基于英国James Prosser院士的生态位分化理论,发现了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气候生态位(发表于《Global Change Biology》)。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推进智能化氮素管理提供了经验和理论依据。张勇的探索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从质疑到赞同的过程。在国内外的10余场学术报告中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讨论后,上述研究成果获得了较为热烈的反响。例如研究成果曾被韩国Chonnam National University、中国生态学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等单位报道,曾入选中国土壤学会氮循环十大科学进展(2024年8月)和云南大学十大科技进展(2024年1月)。

(二)品学方面:水淼淼兮,同舟共济

张勇热爱祖国和集体,热爱生活和学习,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坚持全面发展,有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祖国的繁荣昌盛、云南大学的“双一流”平台、导师的悉心指导支撑了他心无旁骛的科研和学习。与此同时,他积极地投身到公共事务和志愿服务中。其一,运用专业技能为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例如《Global Change Biology》《Functional Ecology》《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Soil Ecology Letters》《草业科学》《草地学报》等期刊;其二,志愿或受邀到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及生态与环境学院等单位作分享报告,希望学弟学妹们少走弯路;其三,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云南省基础研究专项,顺利完成了关于云南省和广西省的公共野外调查任务;其四,积极分享和宣传国内的研究成果和民族文化,并加强与国外科学家的交流合作(例如法国Philippe Ciais院士、美国Peter Reich院士);其五,在学习成绩专业排名第一、获评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情况下,能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综上,张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进步,不仅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还在品行、学习等方面展现出了优秀的综合素质,同时注重综合能力提升,为未来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和贡献自身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7  徐非(学院推荐)

数学与统计学院

徐非,男,汉族,共青团员,云南昭通人。现为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22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本科生。现任云南大学国防后备连连长。曾服役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苏总队机动支队某部,服役期间,曾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并记嘉奖一次,被评为第三届强军先进典型。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互联网+省铜、民兵集训“优秀个人”、校一等、校优干等荣誉奖励30余项。

人物事迹

(一)服役期间,立足岗位刻苦训练

2020年冬天,新冠疫情席卷而来,徐非同学毅然决定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服役期间,立足岗位刻苦训练,甘于平淡不甘平凡。义务兵就担任副班长,代理班长、新闻报道员等职务,连续两年军事训练全优,取得军体五项、武装越野比武大队第一。在武装五公里、400米障碍等高难科目中,一直保持中队第一名,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并记嘉奖一次,在2021年的“勇士杯”和2022年“砺尖兵”比武竞赛中参加多个科目,取得第二、三名成绩,得到战友们的一致肯定,被支队评为第三届强军先进典型(唯一义务兵),展现了云南学子参军入伍的闪亮名片。曾执行建党百年机场武装巡逻、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安保等多项重大任务。在“巅峰卫士”演习中担任火力班副班长,精确打击目标,确保火力支援,最终圆满完成演习任务。回顾两年军旅生涯,让徐非同学不仅磨砺出了中国军人的刚强意志,还塑造了他“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拼搏精神。

(二)退役返校,接续拼搏奋斗精神

返校以后,始终保持部队的优良作风,接续奋斗,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建模、挑战杯等学科竞赛,并取得良好成绩。学习之余,强健体魄,参加了上合昆明国际马拉松等多次全程、半程马拉松,不断打破自己的极限。作为云南大学国防后备连连长,他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疫情期间冲锋在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线,为学校的安全稳定保驾护航,在百年校庆担任安保人员,确保晚会顺利举行,还积极参加“我为同学办实事之免费理发”、新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武装部交付的各项志愿任务,为学校的各项活动贡献力量;担任国旗护卫队教官,圆满完成国庆升旗、校庆升旗、校运会开幕式等任务。作为CS战队队长,他积极参与筹建云南大学战术科目比武竞赛场地的建设,参加云南省第六届国防体育运动公开赛,获对抗赛第七名,带队参加云南省体操锦标赛获第二名。向其他各高校和同学们展示了云南大学退役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接续拼搏奋斗的良好精神风貌。

不忘初心,持续国防奉献征途。徐非同学一直行动在国防奉献中,连续两年担任云南大学本科生军训教官,还带队前往云大附属会展学校承担军训任务,通过保持优良作风,提高军事技能训练水平,让同学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成为云南大学征兵宣讲团成员,设计征兵宣传海报,去到数统、化工、软件等多个学院进行征兵宣讲,提升同学们的爱国情怀。他认为每一次的宣传活动都是为国家服务的一种方式,也对自己军旅岁月的一种延续;今年8月,收到呈贡区武装部民兵集训通知,他再次穿上军装,作为带队骨干,在此次训练中积极参与演练,刻苦训练,表现优异,更在队列会操中技艺超群,带领云大退伍学子以优异的表现荣获“训练标兵”称号,最终荣获“先进个人”称号。今年9月,呈贡区2024年预定新兵役前教育按计划展开。徐非同学作为此次集训队队长,制定骨干训练计划,开展相关教学法训练。此次役前教育任务是首次由一个单位独立完成,徐非同学带领我校退役大学生顺利圆满完成教育任务,将200余名新兵送入部队,为他们系好军旅生涯第一颗扣子。展现了我校退伍大学生退伍不褪色,热爱家国,献身国防的精神。受到了呈贡区武装部和学校武装部的一致好评。

徐非同学深刻理解“做难事,必有所得”的真谛,将军旅生涯与学术追求交织成一幅奋斗与担当的壮美画卷。他用青春和汗水诠释了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将爱国融入生活的每一刻,体现在完成的每一项任务和履行的每一项职责中。徐非践行着“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寄语,立志不负青春韶华,肩负起新时代云南大学退伍青年的使命。他将响应“奋斗铸辉煌,青春献祖国”的号召,传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南大学精神,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28  丁亮(学院推荐)

体育学院

丁亮,男,汉族,中共党员,云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学专业2022级硕士,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云南省三好学生、第三届云南大学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云南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担任体育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学校研究生会文体部负责人、体能协会第二负责人和班级副班长。

人物事迹

(一)迎面而来的风浪,逆风而行的青春誓言

他的成长之路充满挑战,高中时,他选择了体育特长生这条路,试图通过努力训练实现大学梦。然而,高三体考前因为脚踝严重受伤几乎破碎了他的大学梦,面对命运的考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接受治疗的同时通过游泳保持自己的体能,以顽强的意志力完成了所有考试项目。尽管未能如愿考上好大学,但也依旧未曾放弃。

进入本科后,他深知自己的起点低、基础弱,但他始终坚信,通过持续努力一定能弥补差距。并将“人生的最后一章尚未写下,昨日的得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下如何努力”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当同学们在假期旅游、打游戏时,他选择埋头苦学,大学四年,他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留给了图书馆。同时,他还积极参与校内外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并通过兼职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凭借这些努力,他以优异成绩完成本科学业,并成功考入云南大学,圆了最初的梦想。他的故事正是无数普通学子通过坚持与奋斗改变命运的真实写照。

(二)生于平凡之壤,绽放灿烂之花

研究生阶段,他深知没有突出的天赋,就只能考日复一日的拼搏,缩小与他人的差距,因此他秉持“努力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人生信条,延续过往的学习冲劲,努力让平凡的人生绽放出不凡的光芒。他不仅连续两年综合成绩排名年级第一,还发表论文21篇,虽然这些论文并非耀眼的成果,但是每一篇都凝结着无数个日日夜夜奋力书写的时光。他始终坚信,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终会迎来质的飞跃,这份执着促使着他不断的超越自我,朝着更远的目标前行。

(三)服务与奉献,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

他不仅在学业与实践的展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还积极参与学生工作与社会服务,彰显一名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身兼数职的他共组织参与活动20余项,包括六期“云山考研经验分享沙龙”、银杏主题活动以及毕业生纪念礼物征集、中医文化进校园、跳绳大赛、跳绳打卡、体质健康全能赛等。同时,他还组织部门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践行第一议题,用实际行动推动思政教育落实。

在志愿服务中,他主动参与无偿献血、云之教、养老院陪伴活动、百年校庆志愿服务等,累计服务时长超百小时,并多次获得“优秀志愿者”等称号。这是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能走到今天正是因为家人、老师、朋友、同学和陌生人的帮助。因此他将回馈社会视为自己的责任,怀揣感恩之心,让他的青春更加厚重而有意义。

(四)脚踏实地,绘就青春画卷

他的成长之路没有优越家庭环境的滋养,没有天赋异禀的加持,更没有惊艳的成就,但他却通过脚踏实地一笔一划的努力书写了属于普通学子的奋斗史。他的故事是无数普通学子想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缩影,是“砺志笃行”的真实写照。他用汗水和坚持描绘出属于自己的青春画卷,虽然没有他人描绘的那般鲜艳,但也绚烂多彩。

正如他所坚信的那样:人生的高度,不在于起点,而在于是否有勇气为梦想全力以赴。




29  陈欢欢(学院推荐)

体育学院

陈欢欢,男,汉族,中共预备党员,云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21级本科生,2021级体育教育团支部书记,曾任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云南大学国旗护卫队队员。

个人事迹

(一)志愿之路,有你有我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始终相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自初中以来,我将自己的热情与爱心投入到志愿服务中,致力于教育、服务社会、关爱老人。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帮助他人所带来的无尽喜悦与成就感。

1、初次接触,心生热忱

最初,我通过初中学校的敬老院关爱老人活动了解到志愿服务的机会。记得第一次参与敬老院看望老人活动时,我被社区干部和学校老师照顾老人生活起居住食的行为深深触动,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行动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丝温暖。

2、持续投入,见证改变

随后,上了大学我成为了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志愿者协会的一员,寒暑假积极参加下内外的志愿公益活动,如疫情志愿者,敬老院志愿者,校庆晚会,社区志愿者等等。

志愿服务是我人生旅途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让我学会了爱、给予与成长。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善意,行动起来,就能点亮希望之光,温暖每一个角落。

(二)青春在边疆绽放——我的支教之旅

  在人生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段经历,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对我而言,那段时光便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养镇为期一学期的支教生活。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更让我学会了责任、坚持与爱。

1、初识边疆,心怀梦想

2024年,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我报名参加了“云南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并被分配到了位于偏远山区的勐养镇中心小学。初到这里,面对简陋的教学设施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我内心充满了震撼与责任感。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要用自己所学,为这些孩子点亮知识之光的决心

2、教学相长,创新实践

在支教过程中,我主要负责体育学科的教学。针对当地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我利用现有体育课程资源,转化教学思路,开设体育社团,篮球校队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努力,学生们的成绩有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开朗。

3、收获成长,传递希望

支教生活虽然艰苦,但它给予我的却是无价的财富。我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坚韧。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如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一个地区的未来。当我看到学生们因为知识而绽放的笑容,听到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的话语时,我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支教之旅,它教会了我爱与被爱,责任与奉献。我相信,每一份付出都会以某种形式回馈给这个世界。而我,将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将爱与希望的种子播撒到更多需要的地方。

(三)青春在实践中闪光——我的社会实践经历

社会实践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我而言,大学三年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能力的飞跃。

入学以来我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内,参加校运会裁判,体测工作人员,学生会等工作,校外在寒暑假里积极参加学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2023年的西津湖国家湿地公园篇。最初卢主任向我们讲解西津往事及所取得的成绩和未来的一个规划,为我们的调研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让我们充分的了解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性;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西南宁横县西津水库的米埠坑库区,总面积1853.2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619.93公顷,湿地率达87.41%。湿地类型以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为主体。湿地公园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修复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五个功能区......

在开展座谈会时,冯杰同志谈到: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以“保护优先,合理开发”这个方针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去保护我国重要湿地,规划建设的更加美好,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根本性目标。这段话不禁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其次,本次三下乡之旅目的就是为了希望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湿地的问题所在,从几点难题上进行宣传,在周边大大小小的人群里面进行推广,让他们懂得湿地的重要性。通过各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聚集多方面力量形成一股洪流,注入到我们湿地保护当中去,让我们湿地保护蒸蒸日上。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30 段扬(学院推荐)

外国语学院

段扬,女,汉族,共青团员,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语言文学专业24级硕士,获评2023-2024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优秀志愿者以及2023-2024年度临沧市优秀志愿者,所在研支团临翔分队获评2023-2024年度临沧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曾担任云南大学校团委体育部综合事务组组长及19级法语班心理委员,现担任学院24级研究生易班委员。

人物事迹

(一)深入教学,创新实践

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对偏远地区孩子的深切关怀,段扬踏上了前往勐托中学的路途。她深知,作为一名支教老师,肩负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重任,更是点燃希望、启迪智慧的使命。在勐托中学的日子里,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担任英语和地理学科教学工作,面对学生基础薄弱、教学资源有限的现状,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入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学科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为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段扬采取了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成为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舞台。

(二)班级管理,以情动人

作为班主任,段扬深知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她致力于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成长,并及时做好记录。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在班级管理中,段扬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每周五她都会按时召开班会,和学生一起做一周的总结,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她还经常跟随本地老师去家访,越过山野,走过泥泞,到学生家里深入了解他们的情况,会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进行家校合作,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帮助。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段扬的班级逐渐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

除了这些,作为一名乡村中学的班主任,有时候段扬得成为学生们的“家长”,教他们扫地、擦桌子、洗碗,检查他们的宿舍是否整齐干净,被子是否盖好,问问他们饭卡里还有没有钱吃饭……有时候她得成为一名“法官”,帮同学们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有时她得成为一名“警察”,搜寻偷吃学生面包水果的老鼠,并抓住或者驱赶它们……这些有趣的经历让她在帮助学生的同时也强大了自己的内心。

(三)困境中坚持,收获成长

支教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无论是教学上还是生活上,都会有困难要去解决。初到勐托中学时,段扬需要适应这里较为简朴的生活条件,这里全校只有一个厕所且没有洗澡间,住宿房间墙体电路老化,自来水全年浑浊,以及山区空气潮湿导致衣物发霉等,需要克服生活上的不便。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物资相对匮乏,且2023年下半年当地开始施工修路,还封路了三个月,这也给她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过程中,遇到了语言上的障碍。尽管她尽力学习当地的方言,但在实际交流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以及学生基础薄弱,特别是英语,他们小学就没接触过,段扬必须从字母开始教他们,这就使得课程进度的压力比较大……

支教工作不仅是一项体力活,更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情感的工作。面对学生的期待和家长的信任,她时常感到压力重重。同时,远离家人和朋友的生活也让她倍感孤独。为了缓解这些压力和挑战,她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情感寄托。我与同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相互鼓励和支持;也通过写日记、阅读等方式来放松心情、调整心态。这些困难和挑战虽然让她倍感艰辛,但也让她更加珍惜这段支教经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四)荣誉与收获,激励前行

经过一年的辛勤付出,段扬和学生们共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们在学业上取得了显著进步,更在品德、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她所任教的班级在临翔区和全校统测中英语和地理平均分获得过五次全年级第一,并且所带班级的辍学率是全年级最低的。但对她来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看到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和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让她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意义所在——它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点燃希望、启迪智慧、塑造人格。

在博尚勐托村勐托中学的支教之旅中,段扬收获了成长、收获了感动、更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同时,她也看到了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孩子们成长环境的艰辛,这更加坚定了她自己投身教育事业的信念和决心。她相信,只要大家用心去爱、去付出、去努力,积极投身奉献,就一定能够点亮更多孩子的希望之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31  谢欣彤(学院推荐)

外国语学院

谢欣彤,女,布朗族,中共预备党员,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21级本科生,2021年至今担任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21级英语专业一班班长,曾任云南大学音乐社副社长和云南大学校团委艺术团干事。本科期间连续两年获得云南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和2023-2024学年云南大学特等奖学金,曾获云南大学优秀五四共青团干部、云南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优秀共青团干部、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曾获“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英语演讲国家级金奖和云南省金奖、“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英语组国家级铜奖、“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国家级二等奖和云南省冠军、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旅赛道国家级金奖和云南省金奖、第六届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优秀心得文章等,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项目《跨境民族多元语言与文化认同民族志探究》负责人,曾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项目《社交媒体与二维叙事——以萨莉•鲁尼为例》核心成员,于《青年文学家》发表论文:社交媒体与文学二维叙事——《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叙事效果研究,曾参加第十八届东盟暨第八届东盟+3(中日韩)青年文化论坛、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4)青年论坛,担任第七届南博会志愿者并担任尼泊尔外交部秘书长随身翻译,曾在云南省商务厅实习,目前在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实习并担任中国日报网2024年5月“蝴蝶大爆发”全球英文专题直播和2024年8月“一起捡菌去”全球英文专题直播主播,已于今年保送至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攻读国际新闻传播学士学位。

人物事迹

(一)博观约取,打好基础

本科期间,该生积极拼搏,奋发向上。在校期间共有40门课程满绩,推免综合成绩位列专业第三,并在英语专业四级中取得“优秀”成绩,曾荣获云南大学特等奖学金、一等奖学和云南大学优秀五四共青团干部、云南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此外,该生已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这不仅是对其本科期间个人发展的认可,更是对其未来个人发展的指引。

科研方面,该生参与了国家级、省级项目共两项。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书记给云南大学的建校百年贺信使她备受激励和鼓舞。她以行动践行总书记的指导,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身体力行促进民族团结。一年来她先后两次带领同学们一道深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边境地区--片马镇、福贡县等地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走访30余户村民,收集调查问卷150份,并将录像材料整理剪辑,形成“多民族融合团结”示范视频等成果;曾带领团队3次到访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并成功促成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与该单位的人才培训合作协议签订;曾带领团队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公安局、教育体育局、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单位进行项目宣传,并收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政法委复函共创多语少数民族语言普法宣传视频。最终成功获得国家级大创项目《跨境民族多元语言与文化认同民族志探究》立项。

同时,作为一名Z时代青年,她深刻认识到网络空间作为数字变革的新产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作为主要项目成员参与了《社交媒体与二维叙事——以萨莉·鲁尼为例》创新训练类项目的申报,成功立项为省级项目,并于今年5月作为第二作者在《青年文学家》公开发表论文:社交媒体与文学二维叙事——《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叙事效果研究。

此外,该生于今年赴中国人民大学参加了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4)青年论坛,与来自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等高校和世界各地的青年学生进行了深入与交流,其分享的“云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应急语言服务”研究收到众多青年学者的认可和赞赏。

(二)躬体力行,积累经验

作为一名外语专业的学生,该生深感自己肩负着中国对外交流和发展的责任。除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外,该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竞赛,截至目前荣获了“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国家级金奖和云南省金奖、“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英语组国家级铜奖、“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国家级二等奖和云南省冠军、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旅赛道国家级金奖和云南省金奖等奖项。

在公共英语演讲比赛中,她通过分享其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道路的见解,从多方角度去挖掘中国智慧,在理解中国的基础上进行传播实践。在2023年第28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半决赛中,她讲述了云南多民族共居地区多元和谐社区构建的故事,引出了人类文明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基本内涵,并进一步反思了如何用中国智慧(“Inclusiveness”)应对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其在赛场上的表现获得了评委和台下观众的一致好评,包括来自纽约大学的James. J. Mirrione教授等几位专家学者就其演讲中有关云南乡镇语言生活的观察和叙述进行了深入交流。而在外研社的全国决赛中,她通过讲述中国几千年不变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传统价值观,强调了在变革中保持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不变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动力源泉,阐述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变”体现在中国各项现代化举措及各项国际合作举措中,以此阐释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

此外,该生曾担任云南大学青年学生代表团团长参加了第18届东盟暨第8届东盟(中日韩)青年文化论坛与东南亚各国青年进行交流学习,并做了主题发言。这次交流学习的经历不仅丰富了她的阅历,还进一步培养了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时,本科期间她作为团队负责人和核心成员参与了众多返家乡、三下乡、常态会社会实践等活动。这些实践活动的点点滴滴成为了她日后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深耕的宝贵财富。从0到1,她多了一份勇气也多了一份自信。

(三)志趣若远,厚积薄发

在学校活动和专业竞赛的锻炼中,该生积累了较强的实践能力,为其脚踏实地地投入到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的建设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连续两年参与南博会志愿者工作,参与由云南省商务厅主办的电商直播环节助演,并在2023年8月第七届南博会中担任尼泊尔外交部秘书长随身翻译,为其团队官员介绍南博会展厅情况和我国特色产品;同时,她于今年10月担任2024年国际友好城市大会陪同翻译和云南省博物馆交传,为外宾讲述了云南省的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在各类志愿活动和翻译活动中,该生以自己的绵薄力量争取向外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

此外,2024年5月23日至26日,该生担任中国日报网2024年5月“蝴蝶大爆发”全球英文专题直播和2024年8月“一起捡菌去”全球英文专题直播主播,并被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海外网站转播;2024年7月该生进行了“南亚博览会”融合媒体报道,登上中国日报网双语视频微信视频号;2024年10月该生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金进行“残疾人绣娘”融合媒体报道,登上中国日报客户端及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海外网站。在一次次的对外传播活动,她不仅用语言向世界介绍了她的家乡云南省,介绍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的“蝴蝶大爆发”世界奇观,分享了云南人餐桌上的珍馐“野生菌”,讲述了南平县帮助“残疾人绣娘”再就业的温暖产业故事,更是用心向世界讲好了云南故事、中国故事,真正做到了从外院出发,向世界远航。

在该生本科生涯的学习和实践中,从不会到会,从0到1,学习能力决定了她能走多远。未来,她也不会停下脚步。





32  程芸(学院推荐)

文学院

程芸,女,汉族,中共党员,云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综测成绩年级排名第一,获优秀共青团员。担任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班长,研二党支部宣传委员,研究生会学术部部长。

人物事迹

(一)潜心修志 笃定远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习成绩方面,她刻苦努力,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习成绩为95.02,年级排名第一,参与一项院级科研院级项目《表情包——可视化情绪语言的传播调查和文化隐喻研究》,目前项目已结项,主持校级重点科研项目,名称《<无字>中女性关系对女性成长的影响》,参与导师国家社科项目《工农兵作家在改革开放后的文学道路及经验教训研究》,参与厅级项目《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多重维度研究》。论文《刘亮程<本巴>民族史诗重述中的共同体构建》参与会议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论庄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从“散文热”现象谈起》参与云南省国学研究会年会。论文《创意写作视域下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参与文学批评与前沿问题与批评话语创新学术研讨会。

(二)勤学苦练 虽远必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具体学习方面,她制定学习计划并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积极撰写论文并进行投稿。同时坚持进行文学创作,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获得云南省民俗学会文学三等奖、云南大学文学院读书轨迹三等奖,云南大学第四届银杏文学奖二等奖、云南大学第十四期读书笔记一等奖等奖项。

(三)矢志丰献 青春飞扬

在学生工作方面,她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班长,积极配合其他班委完成学院工作;担任研究生会学术部部长,积极配合学院完成云南省国学研究会学术研讨会等相关工作,获优秀志愿者称号;担任研二党支部宣传委员,认真配合学院开展党支部各项工作。积极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作为负责人举办第二届理解中国心声读书会,每周进行一次读书会,与同学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所办读书会获校级优秀奖。




33  周严(学院推荐)

文学院

周严,云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服役期间因为工作表现突出获嘉奖一次、评为四有先进个人一次、记集体三等功一次、执行重大项任务一次,退役以后先后参与学校2022级、2024级本科生军训任务并在2022级本科生军训中获得优秀教官标兵称号。曾获“翰文杯”第六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获道德风尚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参与“我在云大读中国”读书会获二等奖。2023年冬季运动会负责文学院运动会方阵,目前任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汉语言文学1、2班体育委员、历任云南大学国旗护卫队队长、总教官、云南大学国防后备连排长及退伍大学生东陆突击队队长并获优秀骨干称号。

人物事迹

(一)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

周严出生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临沧市。临沧,一个位于云南的边境城市,因其毗邻毒品集散地“金三角”,成为了阻击毒品从滇西南方向流入内地的重要关卡。多年来,临沧的禁毒事迹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长久以来邻国缅甸的战乱导致了大量的难民无家可归。而无论是毒品还是战乱能够与我们保持如此远的距离都离不开缉毒民警、边防武警的守护。目睹于此他对于“党的光辉照边疆”这一句宣传标语有了深刻的体会也加深了他投身军旅报效祖国的决心。出于对北洋海军的向往2021年3月1日他选择了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海军。

(二)激昂的青春献给边疆

进入部队之后他服役于海军某部队,在部队里党员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荣誉争第一比武练兵也不要第二,大雪纷飞的野外驻训党员同志们睡风口新同志睡在里头,吃饭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在如此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的带动下其所在单位接连被表彰为优秀基层党组织,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付的各种任务。因此在周严心中对党的认识不来源于电影的渲染,不来源于日常宣传,来源于其曾经身边一个个照顾同志爱护战友对待党的工作不打折扣的老党员同志。自那以后一颗愈加红艳的种子在他心中萌芽。在训练之余他积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在工作岗位上他每年的义务兵考核都被评为优秀,年底也因工作表现突出被记嘉奖一次、与所在连队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激昂的青春在崇高的事业中绽放了属于它的平凡色彩。2022年其所在单位接到命令参加了一场战区级别的军事演习,作为导弹部队整个单位紧急集合、战车出动、导弹起竖、装订参数、导弹发射、命中目标如战士们日常操练一般行云流水。而作为守卫在甲午故地的岸导尖兵、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海军,如今这样强有力的装备、这样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军队也足以告慰先烈们的在天之灵。

(三)平凡的岁月留给坚持

2023年3月1日退伍以后他加入了云南大学武装部指导下的退伍学生组织云南大学国防后备连以及云南大学国旗护卫队。并在国旗护卫队担任持刀手、队长、总教官负责组织国旗护卫队的日常训练,执行每日升旗任务。在运动会时,他负责本学院的方阵训练同时也报名了运动会并获得了优秀运动员的称号。在学习上他认真听讲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他深知党员是平时乐于助人,关键时候拿得出,上得去的先锋模范,所以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年满十八岁时积极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大二期间他作为体育委员积极参与班级事务,获得了老师与同学的一致好评。因此也获得了道德风尚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以前作为一名战士听党的话、做党的好战士,现在作为一名云大学子他始终遵循自尊、致知、正义、力行的云大校训以军人的严格态度来加强自我要求,努力学习担当起新时代云大青年的使命。




34  李心雨(学院推荐)

物理与天文学院

李心雨,女,汉族,中共预备党员,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物理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2024年5月被评为云南省省级三好学生并且2024年获评国家奖学金,2021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在校团委社会实践部任职。

人物事迹

(一)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项目中学习科研之路

李心雨同学参与一项国家级大创项目,为期两年,研究方向为新型钾离子电池碳基阳极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她深入了解了电池在材料和能源方面的研究方法,也进入实验室学习了相关制备材料和表征的过程,对材料中钾、钠离子电池的研究方式,表征方法以及对表征结果的分析等进行了具体的学习,可以对表征结果如SEM、TEM、XRD等图像进行分析,对电池电极结构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也可以进行初步分析。在参与组会向学长学姐学习的过程中,李心雨同学对科学研究路线也有了深刻的了解:首先确定研究方向,通过多次实验过程不断尝试与分析,总结结论形成文章,之后向杂志投稿,经过审稿以及意见修改等过程将研究成果进行发表。

同时主持一项理论研究方向的校级大创项目:量子力学中贝尔不等式的拓展研究,经过文献调研,确定研究思路以及论文撰写,对理论研究的思路有了一定的学习与实践,完成一篇论文初稿,在这个过程中,李心雨同学对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研究路线有了深刻的体会,对她未来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很大的启发性,让她体会到了科研过程中最吸引她的地方是什么,是探索的过程:理论计算,数值模拟或者对模型的计算或建立新的模型,以及动力学分析的理论等,可以在实验或者数值模拟中探索新的规律性质等并且有其应用前景。

(二)在学科竞赛中扎实物理理论,学会团队协作

在竞赛方面,李心雨同学参与了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获西南赛区二等奖,这个竞赛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团队配合,并且要采用matlab,Tracker,comsol等软件进行计算、仿真,通过理论计算,设计实验,误差分析来分析物理问题。在上一届参加过的基础上,这一次作为领队,需要详细制定计划,帮助大家理解题目解决问题并组织大家进行比赛训练以及线下的答辩,进行团队磨合,在比赛的过程中制定战术,稳住队员,赛后鼓励队员并且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当遇到突发情况时,需要与裁判长及时沟通,并且调整好队员的心态,不能影响接下来的比赛;作为编程手参与2024年高教社杯数学建模比赛获云南赛区一等奖,她主要负责编程并与建模手一起进行建模,其团队从A题的物理情景中提取出数学表达本次建模分析基于板凳龙表演这一实际情景,运用几何分析,线性规划,二分法以及遍历求解等方法,对板凳龙表演在假设基础上求解其各个组成板凳的位置和速度,通过将实际情景建立为数学模型,对其进行了系统求解,并对板凳龙的掉头空间以及掉头这一行为进行了规划求最优解。

在学科竞赛中,李心雨同学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培养了李心雨同学应对复杂问题的冷静与耐心。并且通过团队合作,她在与队友们配合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她的沟通协调能力并且从他人身上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5  张太虎(学院推荐)

物理与天文学院

张太虎,男,汉族,中共党员,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2023级硕士,现任物理与天文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支部副书记,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曾任班级学习委员,学院科学与技术协会干事,党政办助理。

人物事迹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素养

他政治立场坚定,密切关注时事政治,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知识,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学生第一党支部支部副书记,协助支部书记开展工作。结合本支部的具体情况,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组织的决议、指示;研究安排支部工作,对支部重大问题,及时提交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大会讨论决定。负责本支部的政治思想工作,经常关心党员群众的工作、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做好每学期支部工作计划和工作小结。检查、督促支部工作计划、决议的执行,注意解决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按时向支部委员会、支部党员大会及上级党组织报告工作。加强支部思想、作风、制度建设,按时主持召开党支部和支委会的组织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搞好团结。加强支委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支委会的集体领导作用。负责民主评议党员、支部考评党员以及组织开展其它支部工作和活动。曾多次参加学校、学院等组织的党建类活动和比赛,如石龙坝水电站党建活动和党建沙盘模拟活动冠军等。

(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炼就过硬专业本领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专业学习方面,他潜心科研,勤奋刻苦,综合测评成绩位列前茅,获2024年优秀研究生干部,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等奖,发表SCI论文Controllable functionalization of amino-functionalized graphene quantum dots as fluorescent probe for detection of Cu(II) ions detection,Materials Letters,2024(364),136393一篇,参与校级项目一项,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一项。

(三)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绽放青春绚丽之花

“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他积极参与学院及学校的各项活动,现任物理与天文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支部副书记,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他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党员,他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党的纪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他关心和帮助发展对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被评为2024年优秀研究生干部。同时,他还是物理与天文学院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曾组织多项活动,展现出色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目前,从事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他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关心爱护学生,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36  曾哲奎(学院推荐)

新闻学院

曾哲奎,男,汉族,中共党员,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2023级硕士。2022—2024年服役于武警贵州省总队某部,服役期间曾获得“四有”优秀士兵、嘉奖、优秀新兵等荣誉称号。

人物事迹

(一)校园生活:勤勉向学,志在卓越

他叫曾哲奎,2017—2021年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大学期间,他担任班级班长,勤奋努力,刻苦学习,专业成绩排名前列,本科期间曾获得优秀班干部、云南省优秀毕业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云南省政府励志奖学金等荣誉。2021年,他以出色的表现被推免至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继续他的学业追求。在云南大学,他不仅在学习上努力拼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校级科研项目。还积极参与学校事务,担任多项职务,包括班级心理委员、云南大学研究生会组织部成员、学院党支部宣传委员等,展现了他的积极进取态度和责任感。

(二)军旅生涯:响应召唤,勇担使命

2022年,他响应祖国的召唤,保留学籍,投身军旅,成为武警贵州省总队某部的一员。在军旅生涯中,他以一颗螺丝钉的精神,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担任了中队新闻报道员、值班员、安全员、四会政治教员和通讯教员等重要角色。他在比武场上挥洒汗水,在武装押解任务中展现担当,凭借优秀的表现,荣获优秀新兵、四有优秀士兵、嘉奖、知识竞赛团体第一名等荣誉。2024年,服役期满的他退役复学,虽已褪去军装,但军人的风采与品质已深深烙印在他的灵魂深处。他退伍不褪色,在学业上积极进取、刻苦钻研,同时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点燃青年学子的报国热情,作为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退役大学生代表参加征兵宣讲活动,活跃于征兵宣讲的舞台上。

(三)再续辉煌:服务校园,书写篇章

退役复学的他,继续在云南大学担当重任,他担任云南大学国防后备连四排排长、云南大学青马工程卓越班纪律委员、学院党支部宣传委员、学硕班组织委员等职务。他除了在学习上有所追求,更在社会实践中积极作为,担任云南大学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负责人,带领团队顺利完成实践活动并成功结项。展望未来,他将秉持退伍不褪志的坚定信念,怀揣热心服务周边同学的赤诚之心,戒骄戒躁,在求知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注入自己的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他的故事,是一段从校园到军营,再回归校园的非凡旅程。他以勤勉和执着在学术上取得优异成绩,以勇气和担当在军旅中建功立业,以热情和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发光发热。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缩影,更是新时代青年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典范。




37  潘子珩(学院推荐)

新闻学院

潘子珩,女,汉族,群众,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获得汉生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术科研奖学金、云南大学优秀新媒体工作者等荣誉,曾担任校党委宣传部采编部干部,微电影协会会长等职务。

人物事迹

(一)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该生现已保研至北京师范大学。在学习方面,该生三年来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和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认真地学习每一门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作业,以韧性的品质面对困难和挑战,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落实定期自我剖析问题并及时调整计划。该生从大一学年的综测专业第五,绩点专业第四,坚持不懈,不断提升自我,在2024年的大三学年综测成绩99.45/100,平均绩点3.96/4.0,取得综测年级专业第一,绩点年级专业第一的成绩。

该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汉生奖学金、一等奖学金、学术科研奖学金等荣誉。作为新闻学学生,该生对新闻的学习从未落下,课内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影视剧研究、广播电视文化、影视产业研究和广播电视节目类型与策划等多门专业课程满绩。课外该生在备战各类学术和专业竞赛中还学习了很多新传知识,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巩固知识。在保研期间,该生共进入14所学校的复试,实际参与了南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6所学校的复试,均获得了“优秀营员”的称号。

 (二)知行合一 开拓创新

在学术科研方面,该生主持一项国家级大创项目和国家级“大挑”项目,主持和参与的校级大创项目已优秀结项。该生作为第一作者撰写《媒介生态视角下流媒体平台重塑电视娱乐节目》论文并发表在《中国传媒科技》,作为第二作者撰写《云南博物馆的数字化策略与实践研究》论文并发表在《融媒时代》。

在竞赛方面,该生自大一就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目前已获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竞赛国家级一等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三等奖、第九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云南省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云南省银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云南省三等奖等30余项校级以上奖项。

该生将近一半的大学时光都在学术科研和学科竞赛中度过。该生不仅在竞赛中获得了荣誉,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个人的综合能力,也在团队合作中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在备战比赛的过程中,该生熟练掌握了Pr、Au、Ae、公众号制作等在课本中学不到的宝贵技能,在一次次团队分工和讨论中提升了领导、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更在一场场线下比赛中收获了难忘、独特的大学回忆。

 (三)心之所向,行而不辍

在实践实习方面,该生在2024年寒假参与了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队长带领团队以《小酥梨书写产业振兴大文章——安徽砀山纪实》为主题开展调研,调研过程得到长江网、基层网等媒体宣传报道,获得优秀实践团队、优秀视频表彰。

在学习之余,该生积极寻求自身的全面发展。校外该生在央媒人民日报社实习,至今已发布5篇消息稿件,参与“我的科学引路人”系列专题报道。校内该生担任校微电影协会会长,校党委宣传部采编部干部,在云南大学公众号年度内发表4篇推文,获评云南大学优秀新媒体工作者荣誉。




38  楚学泉(学院推荐)

信息学院

楚学泉,男,汉族,中共预备党员,云南大学信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2021级本科生,推免至华南理工大学。本科阶段负责省级大创项目一项,参与省级大创项目一项,持软件著作权两项。本科阶段获国家级竞赛奖项两项,省级竞赛奖项八项,校级竞赛奖项十余项,其中参与教育部认可竞赛榜单内通信专业赛事“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信息通信工程实践赛,获本科A组全国一等奖,为云南大学在该赛事组别历史上首个全国一等奖。本科阶段担任班长、信息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职务,曾获云南大学“优秀学生”、云南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云南大学“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云南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2024年7月,获腾讯offer进入腾讯实习,实习阶段通过“腾讯云从业者”资格认证。

人物事迹

(一)成绩竞赛科研三手抓

在2024年度,成绩方面,楚学泉同学加权平均分为87.44,综合测评成绩94.27,在理论课与实践课上均取得高分,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以专业第三的成绩保研至华南理工大学。

竞赛方面,楚学泉同学荣获第十一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信息通信工程实践赛全国总决赛本科A组二等奖&云南省赛区本科A组一等奖,均担任队长角色;团队原创智慧家居作品“家域智联——开拓物联网智慧家居新纪元”参加2024年“文香杯”云南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荣获云南省三等奖;同时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云南赛区选拔赛高教主赛道银奖两项,校级竞赛奖项多项,在竞赛过程中,楚学泉同学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将理论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并取得了极佳的成绩。

科研方面,楚学泉同学主持省级大创项目一项,作为第二主持人主持校级大创一项(经学校推荐升级为国家级大创),依托个人科研项目,申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两项。他从未忘记,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他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哪怕身处逆境,却从未放弃,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二)立足自身 找准定位 全面发展

楚学泉同学牢记学习为学生之本,在保证学习的同时,立足自身,找准定位,全方位综合发展,立志成为一名综合型人才。2024年度,在学生工作方面,楚学泉同学担任班长、信息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职务,牵头举办校、院两级活动科技节、学代会等30余场,累计服务人次10000余人,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为师生服务,荣获“2024年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十佳学生干部”等荣誉。

在社会实践方面,楚学泉同学组织、参加多场志愿服务活动,无私奉献,荣获“共青团云南大学委员会第三届云南大学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在文体活动方面,楚学泉同学多次主持校级“科技节”、院级“迎新晚会”、升旗仪式等重大活动,作为院排球队一员,荣获2024年云南大学“会泽杯”气排球联赛一等奖、2024年云南大学“云大杯”排球比赛三等奖,获“优秀运动员”荣誉。

在自身发展方面,2024年7月,楚学泉同学历经层层面试,获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offer,加入腾讯公司实习,并在实习期间通过“腾讯云从业者”资格认证。他一直认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在高质量完成学业任务的同时注重自身综合发展,全方位锻炼个人能力,力争早日真正成为家中顶梁柱,他不畏艰难险阻,在家中遇见困难,处于低谷之时,他奋勇向前,迎难而上,把“砺志笃行”四个字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39  王冠博(学院推荐)

信息学院


王冠博,男,汉族,中共党员,云南大学信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2022级博士(硕博连读),担任云南大学信息学院2022级博士班班长。在2024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4年华为杯研究生数学建模一等奖(队长)、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2024年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录取并出版4篇SCI论文。

人物事迹

王冠博,云南大学信息学院2022级硕博连读博士生,中共党员。他以卓越的科研能力、严谨的学术态度,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者的风采。在学术研究中,他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项目实践中,他攻坚克难,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为社会和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在学术竞赛中,他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屡获佳绩,展现了强大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他在思想政治领域表现突出,多次荣获校内外重要荣誉。这些经历不仅体现了他全方位的优秀素质,也彰显了云南大学学子在多领域的卓越贡献与综合实力。

(一)深耕科研创新,成果丰硕

王冠博,作为云南大学信息学院2022级硕博连读博士生,在学术研究中展现出卓越的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硕博连读期间,他发表论文1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7篇,4篇发表于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和《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等国际顶级期刊。这些论文涵盖了多模态检测、遥感技术及智能视频分析等前沿领域,为计算机视觉和目标检测领域贡献了重要理论成果和技术突破。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的论文 DPMNet(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8.3)。论文提出了一种双路径骨干网络,结合粗细粒度特征提取技术,通过多维度特征交互金字塔网络显著提升了森林火灾的检测精度和实时性。

在另一篇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的论文 RFWNet(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8.2)中,他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聚合的火灾检测网络RFWNet。该研究结合数字孪生与动态稀疏特征处理方法,有效解决了森林火灾检测中的多尺度特征融合问题,广泛适用于复杂地形和多气候条件下的火灾监测。

针对森林火灾遥感检测数据不足的问题,王冠博在《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上发表了论文 M4SFWD(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8.5)。论文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合成数据集,使用Unreal Engine 5模拟多种场景、天气条件和火源特征,为现有火灾检测模型的训练和验证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支撑。

他还在《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上发表了另一篇论文 Fighting against forest fire(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8.5)。该研究提出了一种轻量化的实时森林火灾检测方法,通过使用合成数据和无人机技术,解决了传统方法在复杂背景下检测小规模火焰与烟雾的难题。

通过这些研究,王冠博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为遥感森林火灾检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实际场景,如森林火灾早期监测、无人机火灾预警系统等,有效提升了技术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这些努力不仅体现了他在学术上的持续创新,也展现了他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卓越能力。

(二)勇攀科研高峰,攻坚克难

在科研探索中,王冠博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和攻坚克难的精神,主持并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他主持的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基于局部嵌入注意力机制的非对称多模态森林火灾检测系统”,聚焦于复杂森林环境下的火灾检测与预警。该项目结合可见光和红外成像技术,通过局部嵌入注意力机制的应用,有效提升了火焰与烟雾的精准识别能力。开发的无人机火灾监测系统在无网络覆盖区域实现了独立运行,大幅提升了火灾早期响应的效率与可靠性,为云南森林火灾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视觉感知及语义认知的云南边境多模态目标监测与追踪技术研究”的核心成员,王冠博专注于多模态目标检测技术研发。他主导设计的多模态特征提取与检测模型,在复杂环境下表现出色,有效应对了边境地区多雨雾和复杂地形条件的监控挑战。项目成果显著提升了边境监控系统的目标识别与追踪能力,增强了其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鲁棒性,为边境安全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此外,他在“千里眼”——智慧水利5G+无人机全自动巡检解决方案项目中担任负责人,成功开发了基于AI控制系统和多光谱摄像头的无人机巡检平台。该平台能够高效执行水质监测和智能巡逻任务,并通过实时数据分析支持水资源管理决策。项目在洱海等关键区域的成功试验,展现了5G通信与无人机技术结合的巨大潜力。

王冠博在项目实施中不仅展现了卓越的科研能力,也体现了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创新能力。他攻坚克难的科研实践,为社会需求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也为行业技术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三)彰显综合实力,竞赛斩获佳绩

除了在学术科研上的优异表现,王冠博还积极参与各类高水平学术竞赛,并取得了突出成绩。他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在2024年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斩获一等奖。此外,他还获得了2022年、2023年两次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以及2024年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此外,他还以队长身份获得2023年数维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研究生组一等奖、2022年数维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研究生组三等奖、2021年数维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研究生组二等奖、2020年和2021年两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019年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这些竞赛经历,不仅充分展现了他在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领域的实践能力,也体现了他作为团队领导者的组织协调和创新能力。

在竞赛过程中,王冠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高效的模型设计与优化,解决了多个实际问题。他的团队提出的创新解决方案,为行业内相关技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实践指导。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他的学术经历,也让他在国际国内学术竞赛中赢得了广泛认可。

(四)矢志笃行进取,荣誉接踵而至

王冠博在学术道路上始终秉持进取精神,其卓越的表现获得了多项荣誉的肯定。2024年,他以其在科研和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一奖项不仅彰显了他卓越的学术能力,更是对他在推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方面付出的辛勤努力的高度认可。

在硕士阶段,他同样表现优异,荣获2021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此外,他连续多年获得云南大学校级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包括2021-2022学年的一等奖、2022-2023学年的二等奖,以及2023-2024学年的一等奖。这些奖项充分体现了他在学术、研究和综合表现上的持续卓越。

此外,王冠博在开放科学领域的贡献也得到了高度评价。他于2022年荣获“开放科学年度作者”称号,该奖项表彰了他在推动科学开放共享方面的突出表现。同时,他的论文还入选了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的高影响力论文,再次印证了其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思想政治上,他坚定理想信念,积极践行党员职责,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者的责任与担当。他于2021年被评为“云南大学信息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这一荣誉称号肯定了他在思想品德和模范作用上的卓越表现。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努力的见证,也是对他在学术、思想政治和个人发展多方面平衡发展的高度认可。他的成长经历彰显了新时代优秀博士生的风貌,为同龄人树立了榜样,同时也为云南大学的优秀学术人才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冠博以卓越的科研能力、扎实的实践精神和深厚的思想觉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者的风采。他在科研创新、项目实践和学术竞赛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其矢志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和全面发展的优异表现,不仅为同龄人树立了学习榜样,更为云南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增添了新的光辉篇章。他的成长故事,是新时代青年脚踏实地、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




40  赵云洁(学院推荐)

医学院

赵云洁,女,汉族,中共党员,云南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学专业2022级硕士,担任云南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团支部书记。

人物事迹

(一)笃学固本,以学铸魂、坚定理想信念

赵云洁同学在2023年度党员民主评议中被评为优秀。积极参加各项党团活动,在2024年“五四评优”活动中获得“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

(二)实践赋能,只争朝夕、笃行致远科研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白真理是一方面,实践是一方面,两者相结合,才能让智慧之树结果。正所谓实践得真理,喧哗见真我。

赵云洁同学治学态度端正严谨,具备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能够独立撰写SCI文章。在学术方面,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主要对神经药理学领域进行研究,在指导教师和课题组成员的引领下,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主持云南省教育厅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和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1项,参与了导师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的研究工作,参与发表SCI论文3篇,2篇已接收,1篇正式发表于一区TOP期刊(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9.0),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日常实验过程中,赵云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投入到实验中,并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认真,刻苦努力,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学习具有主动性,完全掌握了该课题研究所需相关实验技术,并对课题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日常的大量实验训练养成了良好的科研思维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三)知行合一,不负韶华、彰显青春力量

“人们通常只看到萤火虫发着光,却没有看到它拼命挥动的膀。”赵云洁同学的成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她始终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并逐渐摸索出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从小目标开始,积跬步渐至千里。为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技能,自学生信相关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实验技能。例如,分子对接、蛋白对接等。在学习上,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以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努力方向,在2021-2022学年、2022-2023学年获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等奖,2023-2024学年获国家奖学金、岳虹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奖学金。在工作中,赵云洁作为医学院研究生团支部书记,她积极配合学校、学院开展工作,认真完成学校及学院安排的工作任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按照标准认真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带领大家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学校及学院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例如学术讲座、校运动会、研究生代表大会等。




41  雷子凌(学院推荐)

艺术与设计学院

雷子凌,男,汉族,共青团员,2017.09—2021.06在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就读大学本科;2022.09—至今在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院中国画专业就读硕士研究生。在校成绩优异,表现良好,学习态度积极,且热爱生活,做事踏实认真。在专业上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自我学习能力强,去学业努力钻研,取得了丰硕的学习成果。

人物事迹

(一)勤学不辍,志在治学

雷子凌同学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在学习上自我鞭策,经常应用跨学科方法进行研究,不甘心只做一个单纯的绘画工作者,而是立志成为绘画型的学者、学者型的画家,力求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全方位。

在2024年度取得以下学术成果:①2024年3月雷子凌论文《变形与抽象的区别选择——乔治·勃拉克风格变化研究》发表于《美术文献》(普刊)2024年第3期;②三月月底,雷子凌同学独自主持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当代拉祜族题材绘画创作风格简析——以普洱地区为例》项目编:2024Y123立项,并在为期半年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后,撰写出项目论文《拉祜族题材与绝版木刻创作风格研究》发表于《艺术与设计(理论)》(AMI扩展期刊、RCCSE A- 扩展核心期刊)2024年11月刊。已完成项目结项标准,可申请结项;③2024年9月,雷子凌同学以第三作者身份参与整理出版12万字的专著《笔润山河:山水画创作真解》一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9.);④2024年10月,雷子凌同学所撰写的论文《神圣比例、母题选择、高致情怀——宋画“崇高”理念生成管窥及当代绘画创作启示》在2024年第五届中国——东盟高校研究生艺术学论坛获硕士组三等奖。(广西文艺批评家协会、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广西写作学会主办)⑤雷子凌同学在2023—2024学年预获云南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目前已通过学院审核公示,等待学校审核)

(二)坚持初心、扎根专业

雷子凌同学在追求学术的过程中,依旧没有忘记自身绘画创作的本职。他的坚持多元化学习路径,于理论知识中汲取智慧,于实践中提炼真知,于展览交流中碰撞思想,创作出紧扣时代脉搏的作品。他经常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资源,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热情投入专业学习中,志存高远,以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为己任。胸中有万千丘壑,走向千山万水,在写生实践中直接面对云南的大地山河,与导师一同跋山涉水,废寝忘食,与山水绸缪,笔走云烟,纵有难色任奋往。于2024年参加以下省级展览:①国画作品《烟云叠嶂香巴拉》入选“云南省第三届小型艺术作品展”,并被评为优秀作品(云南文学艺术馆、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证书盖章日期2024年3月)②国画作品《傣寨拾梦》入选“彩云之春——云南美术馆第二届小幅美术作品展”(云南美术馆、云南画院主办)(证书盖章日期2024年2月)

(三)参与实习、锻炼能力

雷子凌同学于2023年3月18日至2024年9月24日到云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下属单位云南印社参加社会实践。在实习期间,该同学参加了 “云南印社”公众号值期编辑工作、“云南山水”公众号值期编辑工作、“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公众号值期编辑工作 ,并多次跟随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的老师们下乡写生,参与了写生创作与后勤保障工作。该同学在实习期间,工作态度积极,认真负责,得到了领导的好评,顺利完成实习。




42  应厚俊(学院推荐)

艺术与设计学院

应厚俊,男,汉族,共青团员,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院视觉传达设计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2021 级本科生,曾获云南大学 2022、2023、2024 年度校级一等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学金、2024 年度国家奖学金,连续两年担任艺术与设计学院团委宣传部负责人。

人物事迹

(一)云端筑梦,支教点亮希望之光

在“共筑梦想,云上同行 ”云支教公益活动中,应厚俊同学以深厚的热情与执着,成功地搭建起知识与梦想、健康与快乐之间的桥梁。他精心设 计与实施了“一起快乐阅读 ”计划,通过严谨的书目筛选机制与高效的阅读交流 策略,引领孩子们深入书海,探寻知识的宝藏,不仅有效拓宽了他们的认知视野, 更激发了他们对阅读的浓厚兴趣与深层共鸣。

在“一起云运动 ”的实践中,应厚俊运用每日打卡机制,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互动的体育平台。从跑步的坚持到跳绳的努力,他不仅向小朋友 们传授了运动有益身心健康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身体力行,向孩子们传递了持之以恒与坚韧不拔的精神价值,使得健康生活的理念在云端得以广泛传播与深根发芽。

在“一起云课堂 ”的舞台上,应厚俊更是以其无限的创意与深厚理论知识, 设计了一系列既富有趣味性又极具教育意义的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 生活。无论是自主授课的深入浅出,还是陪同听课的细致入微,他都力求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与情感的深度交流,让知识的种子在云端生根发芽,友谊的花朵也在这一过程中悄然绽放。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寻访伟大成就 ”的活动中,应厚俊与孩子们携手共 进,通过追溯红色记忆、见证家乡巨变,并共同创作“奋进新征程 ”的作品,不 仅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切敬意,更激发了孩子们作为时代新人的强烈责任感与崇高 使命感。

应厚俊同学以其实际行动与不懈的努力,生动诠释了青年一代的担当与使命。 他的每一步探索与实践,都是对公益精神的深刻诠释与有力注解,不仅为孩子们  的成长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更为自己的人生画卷增添了浓墨色彩。

(二)青春红丝带,防艾路上的坚守与奉献

在云南大学校医院主办的“新时代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及综合干预试点 ”项 目中,青春红丝带志愿团队的成员应厚俊表现出了极佳的学习能力、严谨的逻辑 思维以及积极的实践精神。

他自项目启动之初,便展现出对预防艾滋病教育的高度关注与深刻理解。在参与干预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他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了艾滋病的基础知识、 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心理干预技巧。他善于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模拟干预演练,不断检验并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他积极参与了“艾滋病基础知识讲座 ”。在讲座中,他认真聆听专家的讲解, 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心理干预技巧有了深入的了解。 他善于将复杂的知识体系化,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实践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他主动参与了“模拟干预演练 ”活动。通过模拟不同的场景,他与团 队成员共同设计了多种干预策略,并亲自实施了这些策略。他还积极参与了“校园宣传与教育活动 ”。他与团队成员一起,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材料,如海报、宣传册、视频、摆摊等方式向同学宣传预防艾滋的相关内容,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所学知识。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提高了同学们对艾滋病的认知与防范意识。

(三)普法边疆,筑梦法治

在“普法强基,边疆法治梦 ”的引领下,应厚俊同学作为云岭法治青春团队 的核心成员,于 2024 年暑期深入云南大学对口帮扶的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展开了一场特别的普法实践。他首先和团队成员一同深入夹山村与小那么村,与村 “两委 ”及驻村工作队紧密合作,通过深入访谈调研,精准把握当地法治建设的 现状与需求。

面对村落分散的实际情况,应厚俊团队创新普法模式,以线上宣传为主导, 线下宣传为辅助,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了一系列反诈防骗的普法活动。 他亲自参与制定宣传计划,入户一对一宣讲,有效提升了村民尤其是未成年人的 法律意识与反诈能力。在他的努力下,小那么村近两年跨境诈骗行为参与率为零, 未成年人犯罪及跨境犯罪情况得到显著遏制。

此次“暑期三下乡 ”活动,不仅是将法学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尝试,更是他 激发当地群众法治热情、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他同团队成员一起,将所学 知识转化为服务边疆法治建设的实际行动,同时深刻反思实践中的不足,为后续 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次实践活动,是青年学子响应习近平法治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 生动写照。应厚俊以实际行动,为云南边疆法治建设与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 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43  梁铌(学院推荐)

政府管理学院

梁铌,女,汉族,共青团员,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22级本科生,现担任政府管理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77123部队,服役期间荣获“四有优秀士兵”、“优秀义务兵”和“嘉奖”等荣誉称号。

人物事迹

(一)不忘少年报国志,逐梦军旅绘宏图

2020年,为减轻家庭负担,穿上军装,投身军营,圆梦儿时一腔热忱。

一腔热血筑忠魂,巾帼不让须眉骄。新兵连期间,不断加强自己的军事素养,双脚绑沙袋跑步训练;每天晚上几百个俯卧撑、深蹲加训;水泥地上战术训练.....最终以32米的手榴弹、5发48环的实弹射击、19秒的战术训练、13分钟的3公里等成绩荣获“军事训练标兵”和“优秀义务兵”荣誉称号。

戎装披挂凌云志,不负青春爱国志。下连后,在全旅比武竞赛中,一共斩获得3块金牌4块银牌,荣获“事训练年度人物”荣誉;作为一名白衣战士,背起药箱救死扶伤,扛起钢枪能打胜仗。苦练专业技能,每一项技能都精专精通,在疫情保卫战中多次进行绵阳市疫情应急处置任务,冲锋在前,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15000余人次,接种疫苗200余人次,处理发热战友300余人次,进行营区消杀灭500余次;在“利剑·山丹”红蓝对抗实战演习中,个人表现突出,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荣获了“四有优秀士兵”、“嘉奖”等荣誉。

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穿上军装,圆梦军旅,只为更好地护国之昌盛,守家之安宁。

(二)青衿之志,履践致远;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专业学习方面,连续两年专业第一,2024年专业平均成绩91.24,综合测评96.60。荣获2023-2024年国家奖学金、云南大学2023-2024学年校级“一等奖学金”、云南大学2022-2023学年校级“一等奖学金”和“道德风尚奖学金”、云南大学2023年“优秀共青团员”、2024年“优秀共青团员”。

科研竞赛方面,2024年于《中国人口报》发表专业文章《将人口优势转化为发展红利》;参加2024年清华大学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英文组)荣获国家级三等奖;参加2024年全国大学生公共管理决策对抗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主持2024年互联网+项目一项,获校级铜奖;参加2024年互联网+项目两项,获校级铜奖;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立项两项;2024年参与国家软件著作一项。

实践活动方面,参加2024年云南大学“三下乡”重点项目,在《新华网》等权威媒体发表多篇非专业文章;主持2024年云南大学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发挥退役军人本色,普及紧急救护知识》,获校级优秀项目,志愿服务时长150小时,服务200余人次;荣获云南大学2024年“理解中国”读书会活动“一等奖”;荣获2024年云南大学网络文化节“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主持2024年院级“三下乡”项目一项;积极参与云南大学2024年征兵宣讲,号召更多有志青年投军报国。





44 刘汉彪(学院推荐)

政府管理学院

刘汉彪,男,汉族,中共党员,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2023级硕士,2024年8月荣获武警西藏总队某机动部队“四有”优秀士兵、嘉奖荣誉称号,2024年3月在武警西藏总队某机动部队“创破纪录”比武中荣获俯卧撑科目第一名。在部队曾担任“红肩章”理论宣讲员、新闻报道员、文书、代理物资保管员及通讯员等职务。

人物事迹

(一)圆小梦——去支教

刘汉彪同学一直有个去支教的念头,刚好他本科学校(齐齐哈尔大学)有个社团正在招募支教者,正在读大一的他积极报名参加。当时一共有180多位同学报名,要通过为期两个月的三轮考核,最终录取24人。经过不断地努力,刘汉彪同学顺利过关,成为支教队中的一员。

出发前就要写好所有的教案,并且在暑假的前一个月每天晚上要在操场跑8圈,因为支教地海拔五千米左右,以防止高反。一切准备就绪后,刘汉彪和他的队友经过五天的路程终于来到了支教地——四川甘孜州道孚县热鲁小学,一所在山顶的小学。

刘汉彪所教的科目为语文、历史、思想政治和体育,并开了武术兴趣班,每周他有16小节的课程。他认真备课和批改作业,用心上好每堂课,真心对待学生,热心回答学生的提问。作为教研组小组长的他,每天晚上还要与队友交流谈论,改进大家的教学方法和质量。另外,在课后他和队友还进行了家访,记录每位学生的情况。此外,在生活方面他乐于助人,和队友做饭时经常早起生火。

为期三周的支教,在刘汉彪和他队友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此次支教既开拓了藏族山区小朋友的视野,也给他的人生留下一段有意义的经历,圆了他人生的一个“小梦”。

(二)圆中梦——考上研

刘汉彪同学在高考后填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就读大学期间,他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成绩名列前茅,荣获“校三好学生标兵”“校一等奖学金”及“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渴望知识与热爱政治学的他深感读完本科并不能满足他对学科的探知,所以他决定继续读研。大三上学期,经过三天的比较选择,他最终决定报考云南大学政治学系,因为云大的政治学软科排名全国第五。

大三下学期(2020年)正值疫情爆发期,刘汉彪跟其他同学一样在家进行线上上课。但是,跟不考研的同学比起来,他却有不同之处——自律。因为有了考研的目标,所以他不能像其他不考研的同学一样熬夜、睡到自然醒,而是每天早睡早起。早晚背单词,白天没有课时就看专业参考书,或者学习考研英语真题。另外,每天傍晚他也会走出室外跑步40分钟左右,劳逸结合。

大三下学期返校后,基本没课了,他一心一意扑在考研上面。每天基本是三点一线——寝室、图书馆和食堂。从早上六点半起床到晚上十一点休息,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生活,不同的是每天的学习进度在一点点推进。有时候,因为东北天气比较寒冷,他来到图书馆自习室时,发现只有两三人已到;有时候,面对没有学习完的计划,他加班到半夜一两点,而依然兴致盎然。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2021年9月,刘汉彪同学终于如愿以偿地踏入云大美丽的校园,圆了他人生的一个“中梦”!

(三)圆大梦——献国防

都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确实,对于刘汉彪同学来说,如果不去当兵,他会后悔一辈子。但是,当了两年兵,他完全没有感到后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从小喜欢诗词的刘汉彪同学很早就有一个从军梦,他高中毕业时,本来就想去参军,可惜因近视等原因没去成。本科毕业时想去,因超龄、近视等原因也没去成。但是,他未曾放弃这个梦想。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入伍政策改了,研究生在读入伍年龄也放宽到26岁。刚好26岁的刘汉彪在读完研一后踏上了军旅之路。

“当兵就要去最艰苦的地方。”刘汉彪同学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填志愿时,毅然选择了“高寒地区”“艰苦边远地区”,最终去了武警西藏总队机动第一支队。出生于广东的他,要从海拔几米到达海拔三千七百米的地方,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他就喜欢挑战,越是艰险越向前。

2022年9月,经过半个月的役前集训,直接由飞机运送至西藏拉萨新兵训练基地。刘汉彪从刚开始的不太适应,即跑完步就咳嗽,有一回咳了一个月,到后面他跑进了全排第一名,全连名列前茅。

下连队后,刘汉彪同学继续刻苦训练基础体能和专业技能,在全连军事体能测试中排名第四,汉族排名第一。在武警西藏总队机动第一支队组织的“创破记录”比武中取得俯卧撑科目第一名的佳绩。刘汉彪在周末积极向其他老兵学习理发技能,学会了后经常热心地帮战友理发。他先后担任“红肩章”理论宣讲员、新闻报道员、文书、代理物资保管员及通讯员等职,因工作突出,于2024年8月被授予“四有”优秀士兵、嘉奖荣誉称号。

刘汉彪同学于2024年9月光荣退役复学。他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经常锻炼身体,学习军事理论,时刻准备着!他积极为同学志愿理发,并踊跃报名参加学校运动会。两年的军旅生涯在他人生的长河中激起一朵绚丽的浪花,同时也圆了他人生的一个“大梦”!



投票








【投票时间】

2024年11月26日08:00—20:00

【投票规则】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参与投票

每个微信账号限投票一次

网络投票占比10%

所获票数大于1000票以上得10分

票数不足1000票,按比例予以扣分


温馨提示:请不要刷票,一经发现,将取消参选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