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提质提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进出口总额稳量提质;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等;
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
粮食产量1285万吨。
报告中提到,今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看到动力与压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广东经济基础稳、结构优、活力足、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其中,潜力大主要是广东省拥有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利好。广东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底气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2025年,广东将重点抓好十二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多项任务与大湾区未来一年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这十二个方面的工作中
第一项工作就是
做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
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
加快“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深化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做好广珠澳高铁、佛穗莞城际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广州东站改造项目,建成新皇岗口岸。优化实施“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稳妥推进“粤车南下”。扩大职称和职业资格认可、“一试三证”范围,完善支持港澳青年在粤就业创业政策和平台体系。加快“数字湾区”建设,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境通办”。
做强重大合作平台
牢记开发横琴的初心就是为了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紧紧扭住“澳门+横琴”新定位,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琴澳居民“心联通”,加快建成琴澳经济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支持前海联动港澳打造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集聚发展总部经济。加力提速南沙开发建设,推动出台南沙总体发展规划和金融支持政策,推进行政区、开发区、自贸试验区一体化运行改革。强化河套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联动发展,吸引更多高端科研机构、高水平科研团队入驻。
提升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发展能级
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更好发挥国际性交通枢纽和综合性门户作用,推进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持续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地的能力水平。支持深圳建设新时代经济特区、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纵深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加快规划建设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创新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抓好狮子洋通道、深江高铁等建设,推进莲花山通道前期工作,进一步提升跨珠江口通行能力。推进珠海西部生态新区、佛山三龙湾、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东莞滨海湾新区、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大广海湾、肇庆新区等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优质要素集聚、“黄金内湾”正在蓄势腾飞,要做好互促共进这篇大文章,走出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融合发展新路。
其余方面
也多处涉及大湾区
↓↓↓
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奋力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方面
·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高水平规划建设沿海经济带。
在全方位扩大内需,精准有效释放消费投资潜力方面
· 持续优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市内免税店,推进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
在巩固提升制造业当家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
·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显示、新型储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在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
· 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建设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
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方面
· 打造大湾区统一大市场公平竞争先行区;深化广州、深圳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在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
· 支持企业抢抓订单,扩大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电动汽车等产品出口;推动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等创新发展,培育一批本土供应链企业、港口物流企业、国际分销商和代理商,加快六大进口基地建设;落实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促进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融合发展;推进智慧口岸与智慧海关、智慧边检、智慧海事建设深度融合。
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体育强省方面
· 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吸引八方来客到广东旅游度假,体验活力大湾区的独特魅力。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看
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
直播
↓↓↓
来源 | 摘自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直播文字实录
编辑 | 卢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