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2杭州D1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漆器、青瓷、婚俗)
黛西的小天地 2025-05-02
旅港乡贤曹其镛先生和夫人曹罗碧珍女士,醉心收藏,尤钟漆艺,情系桑梓,慷慨捐赠,化私为公,先后三次向浙江省博物馆无偿捐赠历代漆器共计162件(组),俾使庋藏,嘉惠民众。这批珍贵的漆器,是不可多得的人类文化瑰宝,也凝聚着他们殷殷爱国爱家之情。"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让世人共赏这批艺术瑰宝,是曹其镛夫妇捐赠之初心。展览以漆器之美为主旨,从漆器的色彩、造型、纹饰三个方面来展示中国古代漆器之美。谨以此特展,向曹其镛夫妇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文乾刚及其团队在满足漆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其造型又蕴含着前人诸多美学意义上的思考,如宋元一色漆漆器:多呈花瓣形,有花口形、菱花形、葵花形、莲花形、菊花形等,使器物造型简约优美;至明代,漆器造型又有发展:漆愈增添了蔗段式、蒸饼式、银键式、方胜式、寿字盒、捧盒等型制,漆盘从圆形、方形发展至银镜式、荷叶式、各类套盘等新的样式。清中期,漆器造型不断变化与创新,样式新颖别致:书画式、古琴式、画舫式、竿式、殿阁式等样式,令人耳目一新。漆器的纹饰内容经历了由简至繁的发展过程,从起初纯以本色呈现到单一的几何纹、动物纹,逐渐发展为更为复杂的植物纹,人物纹,文字图案等,进而结合使用各种纹饰,展览选择了四个纹饰主题,人物故事、花卉翎鸟、龙凤瑞兽、吉祥如意。人物故事主题以喜闻乐见的典故和反映文人生活为主流,如二十四孝、婴戏、琴棋书画等。花卉翎鸟主题分为两类,一是纯花卉,往往选取日常所见的花草,如牡丹、芍药、无榴、茶花等,二是花卉、鸟类结合,如凤穿牡丹,孔雀竹石等。龙凤瑞兽主题常见的有龙、风、狮子、海马等,明清以后龙凤纹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官方规制。吉样如意主题秉承着"图必有意,意必吉样"的传统,如五福捧寿、太平有象、松鹤长青等,寓吉样如意之愿望。瓷器,这个滋养文明、泽被世界的精灵,正是根植于此的一项伟大创举。它似一棵生机盎然的大树,根须深入沃土岩隙,汲取营养强筋壮骨;枝叶吸收阳光雨露,参天蔽日凌寒不凋。它是瓷器的发源地和名窑辈出的地方,是制瓷技艺传播世界的起点,是名品佳器梦牵魂绕的故乡。曲折山涧的涓涓细流,不舍昼夜,汇聚成一条条奔向东海的大江巨流,汹涌激荡,最终与浩渺的海洋交汇、相容….溪里窑址 大溪窑址 三卿口制瓷作坊 盛陶窑址群 沙埠窑遗址 南山窑址群 坦头窑遗址 龙泉窑制瓷作坊 横山周窑址 凤阳窑址 铁店窑遗址 安仁窑址 潘里垄瓷窑址 大白山窑址 九龙山窑址 汉灶窑址 方坦窑址 天目窑遗址群 吕步坑窑址 龙山窑址 白洋垅窑址群 鞍山龙窑遗址 纱帽山窑遗址 大窑龙泉窑遗址 源口窑址 凤凰山窑址群 大溪滩窑址群 达河窑址群 上林湖越窑遗址 两弓塘窑址群 外山甲窑址群 正和堂窑址 小仙坛窑址 茅湾里窑址 墅元头窑址 富盛窑址 歌山窑址 溪口、涌泉窑址群 葛府窑址 黄梅山窑址 德清原始瓷窑址 窑寺前青瓷窑址浙江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发达的制陶业。不同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品种丰富,实用美观,体现了很高的工艺成就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由陶到瓷的万年时光里,越地先民通过不懈探索,在土与火的洗礼中实现了完美转身。当青铜文明闪耀于夏商周之际的中原大地时,南方的古越之地则以印纹硬陶的生产为渊源,发展出独树一帜的原始青瓷,为成熟瓷器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人类文明史上,有陶文化曾占据了人类生存的广大地区。这些陶器器壁粗厚,质地疏松,吸水率高,其烧制技术在万年岁月中缓慢流变。距今八千年前,生活在东海之滨的浙江先民开始采用陶拍在陶器表面施拍,这不仅使器壁坚实紧致,也留下了美丽的印纹。随着龙窑的发明,南方地区逐渐发展出质地坚硬的印纹硬陶,并在商周时期广泛流行,成为古越物质文化的表征之一。印纹硬陶的使用范围覆盖包括闽、浙、赣、粤在内的广大地区,其分布区域与百越族的栖息地相吻合。商后期泰伯奔吴之前,印纹硬陶在这一地区独步天下,并在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器形与纹饰也呈现了新的气象,这不仅为原始瓷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也为铸造青铜器的陶模范制作提供了技术和艺术层面的支持。商代印纹硬陶
商代的印纹硬陶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中原地区都有发现,而以长江流域的浙江、江西地区更为多见。此期印纹硬陶的主要器形有豆、尊、罐等,主要纹样有人字纹、云雷纹、叶脉纹、方格纹、回字纹、曲折纹、绳纹等,系拍印而成。
★商代印纹陶匜西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在长江流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主要器形有坛、瓮、瓿、罐等。器表拍印的纹饰更为丰富,有云雷纹、回纹、曲折纹、菱形纹、波浪纹、夔纹等,有些还会在同一件器物上施以二至三种不同的纹饰。春秋战国印纹硬陶
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基本承袭了西周时期的特色,但在器形上更为丰富,以瓮、坛、瓿、罐、钵、盂、缸等盛贮器居多,纹饰则新增了漩涡纹、 S 纹、麻布纹、米筛孔形纹、水波纹、栉齿纹、圆珠纹和篦纹。
★春秋战国印纹陶罐原始瓷出现于夏商时期,发展于西周春秋,鼎盛于战国时期。它是瓷器发明之初的原始形态,与印纹硬陶同出一源,因器表施加了一层青釉,亦称原始青瓷。与同时期的印纹硬陶相比,原始瓷有更高的可塑性,其产品种类丰富,用途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东苕溪流域为代表的浙江原始青瓷,无论是生产时间、窑址规模,还是产品类型、产品质量、装烧工艺等,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浙江境内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原始瓷窑址,同时兼烧印纹硬陶,年代为夏商时期。该窑址的发掘,为我们寻找瓷器生产的源头提供了关键线索。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原始瓷窑址,产品种类丰富,制作精美,出土器类既有日用器,也有仿青铜礼乐器,代表了原始瓷生产史上的第一座高峰。盛放着保存完整鸭蛋的原始瓷罐
江苏常州金坛商周土墩墓出土
越人生活的南方地区温暖潮湿,各种细菌病毒滋生,食物贮存十分困难,而质地坚实致密并施有青釉的器物能够很好地隔绝空气,方便食品保存,被广泛应用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社会的巨大变革和进步,促使了原始瓷生产在器类、纹饰及组合上的重大变革,原始瓷制作技艺日益精湛,在传承模仿中原礼乐器的同时,又创烧了带有越国自身特征的礼乐器,这些新出现的礼乐器,类型丰富,制作精良,也使原始瓷走向了辉煌的顶峰。器物制作规整,造型逼真,纹样精美,代表了早期原始瓷生产的最高水平,也是学术界最早确认的原始瓷标准器。第一次出土了成组的仿青铜原始瓷礼乐器,向世人展示了种类齐全的庞大越国地下乐器库。瓿是古代器名,青铜或陶制,用以盛酒或水,亦用于盛酱。青铜瓿的祖形为陶缶,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神,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
战国晚期,伴随着越国的衰败,东苕溪流域原始青瓷的烧造走向了衰落,但技术并未中断。西汉时期,浙江瓷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器物类型和组合,呈现出汉代政治文化大一统下的"大汉气象",产品器型以仿青铜、漆木器的鼎、壶、钫等最为常见,纹饰线条柔和流畅,间以神兽飞鸟、卷草云气,生动优美,堪与同时期的漆器图案媲美。两汉原始瓷、漆器、铜器对比图
西汉原始瓷鼎 西汉原始瓷壶 西汉原始瓷钫
西汉云纹漆鼎 西汉云纹漆壶 西汉云纹漆钫
西汉青铜鼎 汉弦纹带盖提梁铜壶 秦汉铜钫《礼记》云:"明器,鬼器也",是随葬于墓中供死者使用的器物。时人认为人死不能复生,亡灵是去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影响下,人们用相对廉价的原始瓷制作生前生活所需的各种器具,日常用器是其中一类,包括居住的房子、打水的井、烧饭用的灶台等。这些明器形体很小,一般只有实用器的几分之一大小,所以很容易与随葬器中的实用器加以区别。
浙江境内原始青瓷的生产工艺,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完整过程。夏商时期,产品种类单一,质差量少;西周至春秋时期,产品器型趋于规整,种类增多,施釉技术逐渐稳定,战国时期,烧造技术迎来跨越式发展,烧造方式多样,施釉技术成熟,拉坯成型技术完善,迎来了原始青瓷烧制史上的巅峰时刻。1胎土
淘洗更加精细。胎色由深变浅,胎质由粗到细、由疏松到致密。
2施釉
釉层分布范围由少到多,胎釉结合更加紧密。刷釉、浸釉、荡釉、刮釉技术相结合。
3成型
从手制结合轮修成型到快轮拉坯成型。
4窑炉
龙窑出现并逐步完善,窑温逐渐提高。
5装烧
从平地直接烧造到单件用支垫具支烧、多件着地叠烧和单件着地装饰共同使用。支垫具从单一到丰富。14原始瓷残件一组 战国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邵家塔窑址出土东汉中晚期,成熟青瓷在浙江曹娥江畔烧造成功,这不仅宣布了世界瓷文化的到来,也使浙江成为了举世公认的瓷器故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相对安定的环境使浙江青瓷生产焕发活力,众多名窑名瓷逐渐壮大,其产品和技艺还传输至广大的北方地区。唐宋时期,越窑青瓷不仅成为朝廷用瓷的重要来源,引领中国瓷器尚青的审美潮流,还成为向海外输出的大宗贸易商品。随着"瓷的国度"的概念在世界范围流传,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文化,开始具有民族国家的象征意义。
学术界公认的典型成熟青瓷的代表作品。该罐形制端巧,胎体坚硬,釉色青润晶莹,代表了当时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也完成了从原始瓷到成熟瓷的质的飞跃。
越窑是对浙江东部宁绍一带宋代以前瓷窑的统称,窑址主要分布在今宁波、绍兴一带,此区域在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越州窑,简称越窑。越地制瓷可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自东汉创烧成熟青瓷后,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和唐、五代的全盛期,唐至北宋时期的秘色瓷代表了其技艺的最高水平。北宋中晚期,越窑开始走向衰落,生产中心从上林湖地区向周边和更广阔区域扩散。东汉中晚期,成熟青瓷在曹娥江中游地区创烧成功,以越窑为代表的早期青瓷生产体系逐渐形成。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孙权建立东吴政权,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三国两晋至六朝时期越窑青瓷的繁荣。江浙等地的许多纪年墓中有大量组合成套的越窑青瓷出土,它们既是瓷器发展史的重要物证,也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拗花山东汉窑址群
凤凰山窑址群
四峰山东汉窑址群
大湖岙东汉窑址群
上虞尼姑婆山窑址
上虞禁山窑址
上虞小仙坛密址
上虞大园坪窑址越窑黑釉人物龙虎瓶
东汉(25-220年)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乌贼岩山1号墓出土 这种形制的瓶,至少可以有两种命名:一曰盂口长颈瓶,依其造型得名;二曰堆塑人物龙虎瓶,据其装饰也。该器盂口长颈,鼓腹大平底,造型挺秀而稳重,为后世瓶类器物造型奠定了基础。而其颈肩部堆塑的纹饰,更是丰富而瑰奇,龙与虎分别被驯兽人牵引鞭策,匍匐温驯,另有灵猴兽头、仙鹤飞鸟、错落布置,形神俱足,为成熟期黑釉瓷之精品佳作。东汉至三国时期的常见随葬品,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区。其基本形制为一葫芦形的大罐,周围贴附四个小罐。东汉中期以后,五管瓶器身变高变大,腹部出现人和禽兽堆塑,顶部则贴塑楼阁宫阙,逐渐演变为堆塑罐。用动物形象制作成的器物成为当时青瓷造型艺术的一大特点,反映了社会对"群生虫豸"皆有灵的认同。这些动物造型在写实的基础上予以一定的艺术夸张,注重神情的刻划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体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意韵。8越窑青瓷蛙形油灯 西晋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东关镇出土三国西晋时期越窑制瓷技术发展迅速,造型和装饰艺术有了很大提高,以人和动物为装饰是当时显著的特点,传说后羿向西王母求不死之药,窃之而奔月宫,化为蟾蜍,所以蟾蜍成为月亮的象征,寓意团圆吉祥。三国西晋时期常以此做成多种器形。四足为蛙,三足称蟾蜍。后世还赋予蟾蜍蟾宫折桂、招财纳福等诸多美好寓意,口衔小盂的设计,其功能应是油灯。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七《水注》条有专门记述:"又有犀牛、天禄、龟、龙、天马口衔小盂者,皆古人注油点灯,非水滴也。"三国西晋时期,追求奢靡成为一种风尚。在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下,青瓷表面的装饰纹样也变得繁复、华美,盛行用模印的斜方格纹、水波纹、联珠纹、花蕊纹等各种图案组成纹样带,呈现出富丽繁缛的装饰风格。三国西晋时期,厚葬之风渐盛,随葬品尤为丰富,青瓷明器因制作成本较低,故被成组成套地陪葬在墓中,成为墓主生前生活的写照,生动反映了当时牛羊成群、鸡鸭满圈、阙楼耸立、拱卫森严的庄园经济,同时也显示了该时期青瓷制作工艺的娴熟水平。堆塑罐,又名魂瓶、谷仓,是三国两晋时期常见的器形,为随葬的明器。它是由东汉时期的五管瓶演变而来,其上多堆塑亭台楼阁、千姿百态的胡人和飞鸟走兽等。它将当时门阀士族之经济理想、宇宙意识、习俗风尚种种融为一体,为了解当时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习俗提供了资料。六朝时期,厚葬之风兴盛,砖室墓遍布江南各地。发掘于1983年的杭州半山钢铁厂西晋太康八年墓,出土的青瓷随葬品分为两类:一类为日常生活用具,如罐、壶、钵、碗、洗、盆等;一类为明器,如堆塑罐、禽舍畜圈、灶、水井、火盆等。这些典型的随葬品组合,成为了江南庄园经济的反映。
三国两晋时期,越窑青瓷的流布区域遍及大江南北。以南京为中心的镇江、马鞍山、丹阳等地,为此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聚居着当朝皇帝、王侯宗室和世家大族,聚族厚葬之风的盛行使得这里成为越窑青瓷最大的消费中心。★三国时期"赤乌十四年"款青瓷虎子
"赤乌"为三国时期东吴君主孙权的年号南朝的鸡首壶,器身变高,柄做成了龙首形,甚至出现双龙柄双鸡首的造型,而肩部的系也由牛鼻形演变成桥形,肩腹部则刻划莲瓣纹。莲瓣纹以刻划花的形式出现在越窑青瓷上,最早的例子在东晋晚期,南北朝时盛行全国。主要装饰在碗、盘、碟等圆器的内外壁,或尊、瓶、壶等立件的颈腹部,不见枝叶,只有盛开的花朵。佛生莲花,这时的莲瓣纹传递的是佛教的精义,也是佛教地位尊隆深入人心的体现。羊作引颈跪伏状,双目外突,两角后卷。西晋的羊形器体形饱满,有雍容之态,东晋的羊形器头部变小,颈部变粗,腰部却变得很细,并常以褐色点彩作装饰。古时"羊"与"祥"同音,取羊之形,寓意"吉祥如意"。青瓷羊和青瓷狮子,是两晋时期越窑青瓷两款经典的动物造型。或模压成型,或手工塑造,在追求外形逼真地(的)同时,往往刻饰飞羽,反映出当时盛行的仙道思想。其中羊首上穿圆孔,而狮背上装圆管,这种设计可能用于插香插烛,从而具有牺牲和避邪的功用寓意。东晋南朝时期,门阀士族南下,江南地区的丧葬习俗发生了剧烈变化。在此影响下,越窑逐渐停止了明器的生产,窑业生产规模缩小,产量锐减,生产中心转移。青瓷种类明显减少,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纹饰趋向简洁,器形更加瘦长。
东晋
东晋越窑青瓷鸡首壶
东晋越窑青瓷点彩鸡首壶
东晋越窑青瓷龙柄鸡首壶南朝时期,在佛教艺术的影响下,作为佛门圣花的莲花,演变为图案化的莲瓣纹,以线刻的技法,装饰于青瓷之上。莲花纹饰的大量出现,既符合当时的时尚,也具有相当的美学价值。2越窑青瓷虎子 东晋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秀岭水库东晋基出土5越窑青瓷钵
东晋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秀岭水库出土
浙江省文管会拨交10越窑青瓷莲瓣纹碗 南朝 江西省铅山县新安乡移交唐宋时期,是越窑青瓷烧造的鼎盛时期,窑场广布于宁绍平原,形成了慈溪上林湖、上虞窑寺前和宁波东钱湖三大主产区,这些窑场生产性质多样,除生产民用瓷器外,亦承担宫廷用瓷的烧造任务。晚唐五代,青瓷产业作为吴越国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成为钱氏政权向北方中央王朝输忠纳诚的重要媒介,产品工艺精绝,大量供奉于中原王朝。北宋中晚期,伴随着青瓷生产从上林湖地区向周边和更广区域的逐步扩散和转移,曾经风光无限的越窑华丽转身,走进历史。唐宋时期越窑除生产民用瓷器外,还生产贡瓷。史籍中关于越州和吴越国贡瓷的记载涉及唐、吴越国、宋三个历史时期,既有唐、宋的州府之贡,还有吴越钱氏的藩属之贡,所贡之瓷来自越窑各窑场烧成的精品。罐体上阴刻"颍川府君墓铭",铭文自右至左共28行,三百三十余字,每行字数不等。文中有"唐咸通七年岁在丙戌十九日乡贡进士陈周撰""明州慈溪县上林乡石仁里"等语。腹部自右至左满刻志文,内有"唐故河间郡亡府君陵氏墓铭…光启三年岁在丁未二月二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内容。这件墓志罐上的"贡窑"二字,是唐代上林湖烧造贡瓷的实物依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0越窑青瓷多角瓶 唐 浙江省文管会移交
11越窑青瓷盒 唐
●"越州会稽郡,中都督府。土贡:宝花、花纹等罗……瓷器,纸,笔。"●"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九月,两浙钱镠遣使钱询贡方物,银器……;进万寿节,金器盘,……金棱秘色瓷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四月二日,俶进银五万两,……瓷器五万事,……金扣瓷器百五十事……"●"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漆器以给用。"●"神宗熙宁元年十二月,尚书户部上诸道府土产贡物……越州,绫一十匹、茜绯纱一十匹、秘色瓷器五十事。"唐 陆羽《茶经.四之器》
中唐以后,饮茶之风盛行。人们不仅开始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和烹调方法,还产生了对茶具的需求。唐代诗人孟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时空",韩渥的"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都是越窑青瓷作为茶具的佐证。秘色瓷,唐诗歌咏,典籍称艳,是瓷器发展史上的名品。其产品如冰似玉,青翠温润,规整大气,是青瓷家族中钟灵毓秀的代表,是唐宋越窑之美轮美奂的精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晚唐秘色瓷文物,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唐代越窑秘色瓷的标准器,上林湖后司岙等唐代秘色瓷窑址的发现,则让我们对其生产地点和烧制技艺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
吴越国与秘色瓷
吴越国是五代十国时的地方割据政权,其创立者钱镠为保境安民,确立了"贵柔守雌以臣事北"的策略。文献记载,钱氏向中原尽藩属之礼时,多有贡奉,土贡方物中包括瓷器的贡事,涉及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及北宋各朝。五代吴越国贵族墓出土越窑青瓷一览表
★临M23 钱宽 895年卒900年葬 青瓷3件,盆,壶,盏 1978年发掘
★M24 水丘氏 901年卒 青瓷25件,灯、碗、香炉、罂、罐、坛、女用粉盒、油盒等 1980年发掘
★临M21板桥五代墓 吴越国功臣 年代待考 青瓷11件,罂、器盖、"官"款罐、双耳釜形器等 1970年发掘
★临M25 文穆王妃马氏 939年葬 青瓷44件,盏托、方盒、瓜棱罐、女用粉盒等 1996-1997年发掘
★临M20 钱元玩 年代待考 青瓷1件,缸 1962年发掘
★临M22 吴越国宗室 年代不详 青瓷 1件,缸 1971年发掘
★杭M27 文穆王钱元瓘 941年卒 青瓷9件,贴金龙纹瓶、划花壶、方盘、器盖等 1965年发掘
★杭M26 吴汉月 952年葬 青瓷2件,瓜棱壶、器盖 1958年发掘
★苏州七子山M1 吴越国功臣 年代不详 青瓷12件,碗,方盒,盖罐等 1979年发掘6越窑青瓷折沿盆
五代吴越国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板桥公社如龙大队五代墓出土唐宋时期有较多文献记载越窑向中央王朝进贡的史实。从文献看,生产秘色瓷的窑场不止一处,有慈溪(余姚)上林湖、上虞窑寺前以及处州龙泉县等地,时间从晚唐延续至北宋初年,皆为吴越国统治者以官窑、官监窑的方式组织生产。近年来在上林湖发现了后司岙唐代秘色瓷窑址,从出土的标本看,少量窑址以生产高质量的青瓷为主,其上常刻划"官""官样"等字样。五代吴越国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板桥公社如龙大队五代墓出土8越窑青瓷双系罐
唐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唐天复元年(901年)水丘氏墓出土
临安博物馆藏规格高大,器身上下绘褐彩如意云纹。通体施青黄色釉,釉层均匀。大型器物彩绘如此精美者实属少见,它同临安水丘氏墓出土的褐彩云纹盖罂、褐彩云纹香熏一样,是五代越窑青瓷重器。越窑青瓷作为商品大规模外销是与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兴起同时进行的。西晋时期,越窑青瓷已输出至朝鲜半岛;唐宋时期,越窑青瓷迎来了对外输出的高峰,沿海上陶瓷之路,外销至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北非诸港口与城市。大量外销的越窑瓷器不仅作为商品使用,还对当地人的饮食习俗、审美取向产生了影响。在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受特殊的地缘政治因素影响,烧制技艺更是从中国直接传授了过去。唐中叶浙东运河开通后,明州(今宁波)成为联系海上和内陆运河的重要通道,也是唐王朝向东北亚、东亚开放的核心口岸。明州港海上贸易的发展和越窑青瓷兴盛相辅相成,越窑青瓷的大规模持续外销,促进了明州港的繁荣,并使其参与到远洋贸易中。宁波和义路遗址出土的大量越窑青瓷,反映了当时越窑外销的盛况。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岸井里汶外海,于2003年至2005年被发掘,出水中国瓷器30余万件,其中绝大多数为越窑瓷器。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海域发现,出水瓷器约6万余件,根据出水的纪年瓷器,船货的年代应为唐宝历二年(826年)前后。出水的器物主要是长沙窑瓷器,越窑青瓷器出水约200件,器型包含多曲长杯、刻划花方盘、注壶、穿带瓶、渣斗、熏炉等。吴越国纳土归宋后,浙江青瓷的生产模式和制作技艺被移植到北方,在宫廷御用瓷层面,产生了汝窑、北宋官窑等著名窑口;在民用商品瓷层面,则以耀州窑为杰出代表。伴随着瓷器外销,越窑的制瓷技术也开始向海外传播,对东亚地区的瓷业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晚唐五代至北宋早期是越窑青瓷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青瓷胎质细腻,釉层浑厚均匀,有"如冰以玉"之誉。器型一部分继承了前代的造型,另一部分借鉴了当时的金银器皿。在装饰工艺上,受金银器的錾刻工艺影响,流行线条纤细流畅的细线刻划花。装烧方式普遍采用匣钵装烧工艺,明火叠烧逐渐减少。5越窑青瓷鹦鹉莲纹盘 北宋
6越窑青瓷四系壶 北宋 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出土
7越窑青瓷龟钮牡丹纹盖罐 北宋
8越窑青瓷蕉叶纹钵 北宋
宁波东钱湖窑址群
遗址位于宁波东钱湖沿岸,初创于东汉晚期,兴盛于北宋早中期,是越窑青瓷三大主产区之一。窑场产品以烧制民用瓷为主,兼烧外销、进贡和定制瓷。产品通过东钱湖,一路经浙东运河直达内地,一路经甬江销往海外。1越窑青瓷刻花粉盒 北宋
2越窑青瓷孔雀纹粉盒 北宋
随着青瓷烧制技术在浙江各地的广泛传播,浙江成为全国青瓷生产的中心。浙江各地在吸收了越窑的技术后,又根据自己的资源特征,创制出形态与着色各具特色的技术体系,使浙江青瓷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窑口有婺州窑、瓯窑、德清窑。北宋中晚期,越窑的生产中心向周边扩散,在此过程中,居于浙东和浙西南两大区域之间的台州地区,作为地理上的中间跳板,充当了产业转移的重要中转站,在窑业技术交流融合方面担当了关键性角色。1德清窑黑釉鸡首壶 南朝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型塘公社安山大队双家山采集德清窑,因主产区在浙江德清,故名。制瓷始于东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结束,上下延续近千年,是自成体系、历史悠久的瓷窑系统,对中国青瓷的起源、中国陶瓷史、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长期以来,学者们将德清窑定义为以烧造黑釉瓷为主的窑口。然而最新的发掘成果却表明,在出土标本的数量上,青釉瓷占绝对优势,而黑釉瓷所占比例约为20%左右。5德清窑黑釉熏炉
东晋
浙江省杭州市老和山东晋兴宁二年(364年)墓出土浙江金衢盆地一带,制瓷历史悠久,此地在唐代属婺州,故有婺州窑之谓。早在上山文化时期,金衢盆地先民就已经掌握了烧造夹炭陶的技术;商周时生产原始瓷;东汉晚期烧制出了成熟瓷器,并有褐釉瓷;两晋时期发明了化妆土技术,产品外观得到极大改善;唐代创烧窑变釉,唐、宋时期窑场已经遍布金、衢各县市,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婺州窑系。早在东汉及三国时期,婺州窑就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捏塑、贴粘、雕刻、镂空等技艺,在各种器物上展现人物、动物、亭楼等形象,逼真而生动。到了宋代出现了高浮雕,生动再现了当时人们的宗教、民俗、服饰、建筑、杂技艺术等生活形态。瓯窑主要分布在以温州为中心的永嘉、乐清一带,因古称"瓯"而得名,瓯窑创烧于东汉末年,自晋代开始成熟并进入繁盛期,唐、宋时臻于极盛,至元代渐衰,所产青瓷器型多样,釉度光亮明快,釉色清淡,薄而透明,以"通体淡青"闻名。宋代温州地区江海水运便利,作为对外贸易的口岸,曾设市舶务和来远驿,发达的对外贸易推动了瓯窟的发展。广泛应用褐彩装饰是东晋瓯窑青瓷最突出的特点,也是瓯窑青瓷区别于越窑、婺州窑等青瓷的主要特征。它突破了刻画、模印、堆塑和镂雕的限制,使釉面色彩发生变化,丰富了装饰效果。11瓯窑青瓷牛形灯
东晋
浙江省温瑞安市双屿雨伞寺东晋升平三年(359年)墓山土
温州市文物图书馆核交12瓯窑青瓷点彩鸡首壶
东晋
浙江省瑞安市桐溪水库出土13瓯窑青瓷点彩莲瓣纹碗
南朝
浙江省瑞安市桐溪水库墓葬出土北宋中期,浙东地区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逐渐走向衰落。北宋晚期,浙西南地区以金村、大窑为核心的龙泉窑开始兴起。地处二者中间地带的台州黄岩沙埠窑,在烧造技艺上,以越窑为基础,吸纳北方定窑、耀州窑之所长,装饰纹样丰富,刻划技艺精湛,产品面貌呈现向龙泉窑过渡的风格,具有见证窑业技术传播、产业转移、空间转换的历史意义。任何一种手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必须紧紧地依赖时代的需求,而倡导这种需求的往往是官府。官府的需求及其参与的程度,在各个窑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历代帝王对高精瓷器产品的占有,以及他们对御窑瓷器的垄断,是皇权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在物质遗存中的体现。在宫廷用瓷来源方面,从隋唐以来的贡瓷传统,到由中央下令地方官府依"样"烧造,再到中央政府自置官窑、御窑,表面上是宫廷用瓷的生产机构或来源方式等经济基础的变化,但实质上可能与赋税制度、政治制度、皇权极化、宫廷物料的征集方式等上层建筑相联。深入杭州城区的凤凰山,怀抱西湖,襟带钱江,使杭州这座江南城池别具山水之胜,南宋皇城即依据凤凰山构筑,而直接为宫廷服务的两座官窑亦设置在皇城之左右两翼,藏身于凤凰山之山岙和坡谷中,"澄泥为范,釉色莹澈,极其精致,为世所珍",是青瓷技艺和质量臻于巅峰的标志。其官窑制度,也是唐宋以来各种官方窑政管理级别的最高形式,对后世尤其是明清景德镇御窑厂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宋室南迁,北宋的官窑与汝窑随之消亡,而传统意义上的越窑业已衰落。南宋绍兴初年,宋高宗曾多次下旨,要求几个条件较好的地方生产皇家御用瓷器,包括卤簿仪仗、明堂祭器和日常应用器具。毗邻上林湖的古银锭湖迎来了历史的高光时刻,成为南宋初年生产宫廷用瓷的重要窑场。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古银锭湖周围的低岭头、寺龙口、开刀山、张家地等山坡上发现了南宋初年堆积丰厚的瓷器遗存。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北宋汝窑、官窑风格接近的乳浊釉青瓷,质精量少;另一类是刻花装饰的薄釉青瓷,产量很大,其整体面貌跟传统越窑相似,其刻划技法又与北方耀州窑有联系。据文献记载,南宋立国之初,朝廷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至绍兴初年命余姚低岭头、寺龙口(今属慈溪)等地窑场烧造宫廷用瓷。产品可区分为两路:一路是与北宋汝窑、官窑风格接近的乳浊釉青瓷,质精量少;另一路是刻花装饰的薄釉青瓷,产量很大,其整体面貌跟传统越窑相似,其刻划技法又与北方耀州品窑有联系。这两路产品均出现在杭州南宋临安城的遗址中。窑址堆积层分上、下两层,下层遗物主要为南宋初期绕制的青瓷和窑具,上层出土的瓷器可分青釉和乳浊釉两类,整体质量逊于下层。窑址年代为唐晚期至南宋初期,是上林湖越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质量及装饰工艺表明此时期的越窑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期。
"(绍兴元年)四月三日,太常寺言,条具到明堂合行事件下项:祀天并配位用匏爵陶器,乞令太常寺具数下越州制造。仍乞依见今竹木器祭样制烧造。"
"(绍兴)四年四月十九日,权工部侍郎苏迟等言,勘会近奉圣旨,陶器令绍兴府余姚县烧造,余并令文思院制造。"
"(绍兴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工部言,据太常寺申,契勘今来明堂大礼,正配四位合用陶器,已降指挥下绍兴府余姚县烧造。"
--(宋)赵子直《中兴礼书》卷五九《明堂祭器》
"(绍兴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礼部太常寺言……今看详,欲乞先次圆坛上正配四位,合用陶器,并今来所添从祀爵坫,并依新成礼器仿《博古图》,内陶器下平江府烧变,铜爵坫令建康府铸造,其竹木器令临安府制造……"
--(宋)赵子直《中兴礼书》卷九《郊庙祭器》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陶瓷史上举足轻重,文献记载多见,然因窑址不明、性质不清而成为古陶瓷学界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问题,少有共识。但其"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特征常为人津津乐道。有学者指出,从现有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看,所谓哥窑,指的应是元朝时仿宋官窑的青瓷器,产地有杭州和龙泉两说。其中,杭州的老虎洞应是可以确指的窑场地点,龙泉则可能存在多处。郊坛下窑址
窑址位于杭州市乌龟山一带,出土有3万余件瓷器碎片及大量窑具,产品主要有厚胎薄釉与薄胎厚釉两类,是继修内司窑以后设立的第二座南宋官窑。宋室南渡定都杭州后,南宋朝廷因袭北宋政权"自置窑烧造"的宫廷用瓷生产制,在杭州设置官窑,生产宫廷所需的青瓷,史称南宋官窑。窑址共两处,置立凤凰山下皇城两翼,前后交替。前者名修内司,后者称郊坛下,专事生产乳浊类釉的官窑瓷器。窑址位于杭州市九华山麓万松书院南侧,时代为南宋至元代。其中南宋层出土的一件荡箍上的"庚子年……记修内司窑置"几个字证实了该窑就是南宋官窑的一处窑址﹣﹣修内司窑。南宋时期,陶瓷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彰显,这与南宋立国初期朝廷所面临的军政形势密切相关。老虎洞窑址南宋层出土的南宋官窑瓷器,既有礼器也有日常用器,釉色以粉青为主,米黄色次之。依据故宫传世实物和南宋官窑遗址出土标本,米黄与粉青都是南宋官窑匠师刻意追求的外观效果,而与这两种釉色相对应的胎骨则分别呈灰黑色和紫黑色。南宋官窑瓷器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釉面的天然开片,在莹澈温润的釉面上呈现出不规则的冰裂纹,将曾经的工艺瑕疵化为了典雅的装饰。龙泉窑是宋元时期著名的青瓷窑口,因中心窑场在浙南山区的龙泉境内而得名。五代时期,龙泉地区即有青瓷烧造,其工艺基本因袭越窑等窑口的技术和风格。宋室南渡后,龙泉窑融合南北制瓷技艺的精华,把青瓷工艺推向高峰,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鼎盛期,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中高端产品,更为皇室宫廷所推崇;元代,龙泉窑凭借技术优势,在帝国的辽阔版图内拥有着巨大的生产规模和海外贸易份额;明代早期,龙泉窑成为生产宫廷用瓷的窑场之一,明中期以后渐趋衰落。龙泉窑与越窑,一南一北,先后相继,谱写了浙江古代青瓷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华丽篇章。北宋中晚期,龙泉窑的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区域呈现遍地开花之势。此时期产品釉色青绿,常被称作"翠青釉瓷"。器物造型主要有碗、盘、盒、五管瓶等。装饰技法受北方耀州窑及定窑系刻花、划花和印花工艺影响、开始烧造单面刻花、双面刻划花和刻划花加篦点纹的瓷器。五代时期,受越窑技术的影响,龙泉地区开始生产青瓷,产品面貌带有浓重的越窑、婺州窑、瓯窑的风格,可视为越窑的地域类型之一。北宋时期,是龙泉窑从无到有并走向繁荣的关键时期,龙泉地区青瓷产品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由此从越窑系中区分开来。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朝廷向龙泉下达宫廷用瓷任务,明确产品质量标准,使龙泉青瓷质量精进,声誉日隆。北宋早期生产的青瓷釉色多呈淡青,故被称作"淡青釉瓷",其造型主要有碗、盘、执壶、罐、盏、钵、盘口瓶、五管瓶等。装饰技法以刻划最为流行。南宋是经济繁荣的王朝,也是艺术绚烂的时代,以道教为国教,故雕塑和装饰多以表现仙道题材为主。塑像采用露胎和施釉相结合的技法塑成,人物头、手等露胎处呈现的肉红色与衣衫上所施的青釉形成鲜明的色彩反差,使得塑像逼真生动。
6龙泉窑青瓷莲花纹鸟食罐一组
南宋
宋代花鸟画兴起,想要画出形象生动的花鸟画作,就需要对花朵、禽鸟做近距离的细致观察,为此很多花鸟画家开始在自己的家里养花养鸟,这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文人士大夫的一种嗜好,在这种士大夫文化的主导下,养鸟成为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普遍喜好,相传以风雅皇带著称于世的宋徽宗,也很喜欢养鸟,并由此开启了烧制瓷质鸟食罐的历史。在目前发现的宋朝瓷器中,龙泉窑、湖田窑,南宋官窑等多个不同的窑口都有瓷质的鸟食罐,这些鸟食罐,不但做工十分精致,而且造型也很优雅,符合当时上流社会的养鸟需要。
绍兴八年(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杭州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方经济飞速发展,商业和手工业更加繁荣,龙泉制瓷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南宋政府鼓励开展对外贸易的背景下,巨大的商贸需求刺激着龙泉窑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元祐年间龙泉溪得以疏浚,瓷器运销更加便利。此时的龙泉窑制瓷承继越窑工艺,融会汝窑风格,追慕南宋官窑,得水运之便利,汇四方之菁华,集大成而臻完美。宋代文人追求雅致生活,所用器物也被赋予"雅"的品格。龙泉青瓷品质精致,文韵独具,亦为宋代的人文风雅增光添彩。中国人自古崇玉,以玉有五德且温润内敛。龙泉青瓷的色泽清幽匀净,犹如雨后青天一般的空灵,又具和田美玉一般的质感,迎合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取向。无论是白胎还是黑胎类龙泉青瓷,粉青、梅子青釉以其沉静内蕴的特质,把中国青瓷的釉色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宋室南迁,龙泉青瓷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倚仗政治与经济技术上的多重加持,迎来了发展的巅峰期。以其温润含蓄的釉色,古雅敦厚的造型,将青瓷之美学意境发挥到了极致,进一步赢得了朝廷的青睐。在杭州南宋皇家遗址和绍兴攒宫六陵遗址出土瓷器中,龙泉窑青瓷均占有很大的比例。浙江省丽水市三岩寺金桥头村南宋德裕元年(1275年)叶梦登妻潘氏墓出土南宋六陵遗址出土龙泉青瓷
产品类型
南宋早期,余姚低岭头(今属慈溪)窑址、杭州南宋官窑窑址烧造出的乳浊釉瓷器,改变了传统浙江青瓷淡青色或青中泛黄的透明釉风格。地处浙西南的龙泉窑受此影响,迅速崛起并步入黄金时期,在产品类型上,分为"两路三类":即厚胎薄釉、釉层透明的翠青釉青瓷和薄胎厚釉的乳浊釉青瓷。薄胎厚釉瓷又分白胎青瓷与黑胎青瓷两类。6龙泉窑青瓷海棠盏
南宋
浙江省丽水市城西路环卫处工地出土
丽水市博物馆藏生产规模大,器类丰富,以"粉青色釉。朱砂底足、釉面无纹"而为人称道。
产量较白胎青瓷少,外观效果和制作工艺等与南宋官窑青瓷极为相似,以"形制如官、紫口铁足、釉面开片"而脍炙人口。蒙元帝国,版图辽阔,奉行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政策,龙泉窑因此拥有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生产规模扩大,产品数量也进一步增加,还涌现出许多新的窑场,并以烧造大件器物为特色,显示出高超的制瓷技术。此时的龙泉窑场不仅受命烧造祭礼用瓷,其产品还是元朝宫廷及各汗国宫廷日常用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泉青瓷开始真正占据全国市场。元代龙泉窑和宫廷、官府的联系更加密切。元大都、哈喇和林和阿力麻里的考古发掘表明,从帝国的都城到汗国王廷均大量使用龙泉青瓷。"中统以来,杂金宋祭器而用之,至治初始造新器于江浙行省,其旧器悉置几阁。"使司帅府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简称,"宣慰司"是元代重要的官府机构。此盘是元代龙泉窑烧造地方官府用瓷的直接证据。据《元史》记载,至治初年,朝廷曾诏令在江浙行省烧造瓷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和浙江省龙泉市在当时都归江浙行省管辖。从传世和出土实物看,元代景德镇窑和龙泉窑都烧造了相当一部分造型相同的瓷器,这是两地窑场共同接受官府管理的结果。
3龙泉窑青瓷刻花大罐
元
浙江省德清市出土从元代中期开始,龙泉窑青瓷在造型和装饰风格上,由南宋时期的纤巧隽永、清雅婉约变得雄浑敦厚、气势磅礴。此时器物胎壁增厚,出现了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等新器型。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元代龙泉窑博采众长,迎来了发展的巅峰期。
碗口沿刻"万水千山等你归,待归后,情何济,苦也个"元曲词文一周。龙泉青瓷在元代的地方性城镇和主要交通线上的大量出土,成为其通行全国的考古证据。露胎技法
龙泉青瓷胎体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紫金土,模印或堆贴的图案处不施釉,经过二次氧化,呈现出朱砂红或红褐色,和翠绿的釉色形成了鲜明的色调对比,成为龙泉青瓷富有特色的一种装饰语言。
7龙泉窑青瓷露胎菊瓣纹碗 元
6龙泉窑青瓷露胎荔枝纹花口盘 元
5龙泉窑青瓷露胎云鹤纹盘 元瓷工以写实手法,将砚滴塑造成一叶扁舟。舱蓬、艄蓬、栏板一应俱全。舱内两人端坐闲话、窃窃私语;舱外一身着蓑衣的艄公作取笠状;舱下中空,用以贮水。胎质细腻洁白,通体施温润肥厚的粉青釉。砚滴整体造型设计巧妙,集模印、堆贴、镂雕等多种技法于一身,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江南雨天舟行湖上的场景,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件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文房珍品。古代瓷质砚滴的造型大都比较简单,像这种造型奇特、内涵丰富而又做工考究、釉色美丽的砚滴殊为少见。
南宋中期以后,为了增加釉的厚度,提高青釉的美感,龙泉窑创新出了石灰碱釉,并采用多次上釉的工艺,烧成后釉厚而不流,釉层凝脂如玉。因瓷胎中有较高的含铁量,器物足端露胎处,经二次氧化呈现出朱红色,在青釉的衬托下,更具美感。明初至天顺朝,龙泉窑延续了元代中后期的繁荣与发展,与景德镇窑共同承担着宫廷用瓷的烧造。成化、弘治后,龙泉窑因停烧宫廷用瓷而质量明显下降,仅剩商品瓷生产依然维持着相当的规模和市场信誉。在对外贸易方面,明廷的海禁政策致使海外贸易被迫中断,龙泉窑的瓷业再遭重创,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都大不如前,在同时期景德镇窑的蓬勃发展下,失去了海内外两大市场依托的龙泉窑制瓷业无法避免地走向衰落。至清代,龙泉境内只有寥寥几家窑址还在生产,产品质量较前代逊色许多,却为民国时期龙泉青瓷技艺的复苏保留了火种。明廷御用
明代是龙泉窑生产史上与宫廷关系最密切的时期,在故宫博物院旧藏的龙泉青瓷中,以明代的数量最多。据《大明会典》记载,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起,龙泉窑已经开始承担烧造御用瓷器任务。
"洪武二十六年定,已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
--《大明会典》
官样制度
官样是指官廷或官府颁发的制作瓷器的标准样,对于瓷器的造型、纹饰、釉色品种、生产数量等均有严格规定。明初景德镇窑和龙泉窑烧造的器物从造型到纹饰都极为类同,应是当时两地窑场使用了相同官样,分别烧造了青花瓷与青瓷,印证了文献中的记载。
明景德镇窑青花三*纹带盖执壶
明龙泉窑青釉执壶
明景德镇窑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窑址位于龙泉小梅镇大窑村岙底区域,出土了大量明代洪武至宣德时期的高质量青瓷,揭示了明中期以前、特别是明初龙泉窑真实的历史面貌。不仅印证了文献记载中景德镇、龙泉两窑为宫廷烧造过御用瓷器的客观事实,而且说明两窑当时采用的是同样的官样,是宫廷"须定夺制样"的事实依据。口沿镶铜,外壁釉下刻有“不同艳冶不轻狂,独占人间第一香;诏贬伪朝成节亮,洛阳从此仰花王。时在仲秋,龙南大窟姜记”铭文和一枝牡丹花。民国时期,龙泉制瓷业几近颓废,但在当时好古之风影响下,历代龙泉窑古瓷身价倍增,当地仿古青瓷研究小组成立,其作品参加了巴拿马、费城和西湖博览会,并作为外交礼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恢复青瓷生产",浙江瓷业重获生机。改革开放以来,龙泉青瓷的生产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期﹣﹣艺术瓷在国内外打响了品牌,日常用瓷有了更大的市场,许多制瓷艺人在传承和发扬古老制瓷传统的道路上,为龙泉青瓷的历史书写了新的篇章。青瓷之外,古代浙江还生产过青白瓷、黑釉瓷、彩绘瓷、窑变融(乳浊釉)瓷、青花瓷等多种瓷系产品,它们与浙江延续千年的青瓷传统没有直接关系,却与享誉中外的几大名窑渊源密切,如福建的建窑,江西的景德镇窑,还有河南的钧窑和河北的磁州窑等,这些产品各具特色,大多作为商品瓷和外销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放异彩,与青瓷一起,构成了浙江多元的窑业遗存。12世纪至15世纪,是龙泉窑生产的巅峰时期,龙泉窑产品在全国各地拥有广泛的市场,影响力遍及海内。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市场旺盛需求的共同推动下,龙泉青瓷在对外贸易中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据考古证实,中国境外出土龙泉青瓷的地点,遍及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非洲及欧洲各地。以龙泉窑青瓷为代表的中国瓷器的对外输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此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上的深度与广度。
遗址位于温州古城朔门外,南靠古城,北临瓯江。经2021-2022年考古发掘,揭露了大量与码头、沉船相关的商贸类遗存,年代从北宋延续至民国,以宋元时期为主。遗址出土了数量庞大的龙泉窑产品,占发掘瓷器的九成以上,瓷片达数十吨。这印证了温州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龙泉窑外销的起点地位。龙泉青瓷自此入海,走向世界,进而奠定了"天下龙泉"的盛世场景。宋元以来,海外贸易成为国家要政。在对外输出的物品中,瓷器占很大比例。龙泉水上交通便利,青瓷藉此经温州、泉州、宁波等港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同时也经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到了亚欧大陆。龙泉青瓷通商地域之广,数量之多,位居中国瓷器之首,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世界性商品,不仅丰富和美化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也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互惠交流的重要载体。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中国的一句俗语。女子出嫁是件大喜事,父母想昭告天下,置办好嫁妆伴她风光一生。明代徐霞客在游记中用"十里红妆"来形容发嫁妆的文化现象。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在相对富庶的宁绍平原流行着相当豪华的嫁女排场。送来的嫁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抬抬一杠杠排列成队,绵延数里,向街里乡亲尽显家产富足。视觉上,漆木家具与漆木器皿上的朱漆髹金火红闪耀,最吸引人,这些嫁妆被统称"红妆"。这独特的婚俗传统已不复存在,但这良田千亩、嫁妆百件、筹备十年、相守一生的场景仍触动心弦。"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是旧时大家闺秀除诗书礼乐之外的必修功课。"道德品性、言谈举止、音容着装、裁衣刺绣"是夫家挑选媳妇的考量标准,女子便潜心学习这些技能,深闺待嫁,静候佳婿。"三书六礼"才算"明媒正娶"。男方撰写"聘书、礼书、迎书"三类文书,双方走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的流程,"亲迎"之日即将到来。宁绍平原
宁绍平原是杭州湾南岸的一片东西向的狭长海岸平原,自西向东包括绍兴平原(旧绍兴府萧山县、山阴县、会稽县、上虞县)、三北平原(旧绍兴府的余姚县、旧宁波府的慈溪县和镇海县这三个县的北部)、三江平原(姚江、奉化江、甬江流域)。
作为新石器时期河姆渡文化的摇篮和家园,宁绍平原是越文化的诞生地和发祥地,其住民也是吴越文化、吴越人(又叫江浙民系)的重要支系之一。
自古以来,宁绍平原就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这里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水网稠密,农田肥沃,物产丰富,这里更得益于百姓的智慧与勤劳,因此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迎亲之日,男家供拜"轿神"后花轿出门,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打。迎亲队伍由"值堂"作为使者,持名帖前往新娘家。女家等候花轿临门,放炮迎轿,招待客人吃过"起嫁酒"。新娘由兄弟抱上花轿,在母亲的嘱咐中含泪惜别,正式启程出门。路上鼓乐齐鸣,爆竹震天,转弯鸣锣,过桥放铳,一刻不停。新娘紧随着"十里红妆"风光出嫁。花轿有四人抬、八人抬之分,取成双成对、四平八稳之意,抬轿人数越多,意味着婚礼的档次越高。花轿可分为头号、二号、三号、四号四等。这顶宁波花轿,由十位匠人花费十余年时间打造,超万个工时,故称"万工轿",属于最高级的头号轿,也是目前存世最豪华的一顶花轿。花轿选材要求既轻又牢固,所以一般选用香樟、银杏等木材。这顶花轿的本体采用木质榫卯结构,装饰内容极其丰富,中西融合、刚柔并济。这顶花轿以朱金木雕装饰为主,圆雕或浮雕了数百个人物和花鸟虫兽,故又称"百子轿"。亭台楼阁上"上演"《水浒传》《浣纱记》《西厢记》《荆钗记》《拾玉镯》等著名戏曲场景,随轿子的行进,舞台上的人物开始转动"表演"。金银彩绣的轿衣和木雕小宫灯,随轿身的晃动灵动起伏。玻璃风铃,随风而动发出悦耳的撞击响声。轿身四面的双层玻璃彩绘,选取"天官赐福""八仙过海""麒麟送子""和合二仙""金龙彩凤""喜上眉梢""榴开百子"等喜庆吉祥题材。阳光照在花轿上,美轮美奂,似一座黄金宝龛。
新娘上花轿即返程,大家列队各司其职,由仪仗队、花轿、嫁妆组合而成的送亲队伍就向着男方家行进。腋下夹着奁目的值堂是引路人。奁目即妆奁簿,奁目上逐一罗列着嫁妆的名称及所雇的奁力,如高灯、轿夫、罗帽几人等。女方仪仗队
同样有高灯、罗帽、龙凤吹、小堂名。高灯上写的是女家的姓与堂号。一共有八名轿夫抬轿,另有三人替换及负责
扶轿、拆轿。通晓各种喜庆规矩的送娘子紧贴骄边,帮助新娘在迎亲当日左右逢源,不出差错。小轿
数量为一顶,里面坐着压轿人,即新娘的兄弟。浩浩荡荡的"十里红妆"在轿后有序排列。数量为一对,子孙桶即马桶,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装在马桶箱内的马桶,便溺用;第二种由直口桶和宽沿脚桶组成,女子生孩子时用。生活用品
馔盒、翘头桌、烛台、蜡烛、铜火熜、铜面盆、铜火缸、花瓶、琴桌、琴凳等。针线篓、针线桶、线板、针盒、针夹、熨斗、麻丝桶、麻压、麻丝架、织布机、织带机、梭子、棒槌、绷花桌、绷花架、压绷石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是旧时婚姻的根本出发点。男方需备婚床,宁绍地区大多数人家都会为新人备上一张考究的雕花眠床,大户人家更会置办"房中之房"的"千工床",尽显奢华。新房被装扮得红红火火。女子随嫁而来的家具细软一应俱全,铺满厅房,新郎新娘入洞房,女子正式成为人妻。旧时妻子负责照料公婆、丈夫、子女,主持中馈、按季更衣,操持各类家务;修身养性、勤练女红,德言容功俱足,全心全意做个贤惠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