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赞和关注微信公众号:满分地理(分享、在看与点赞)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胖友

内容速览

高考考情·速览(三年考情分析)

知识体系·构建(思维导图建构)

基础知识·清单(4大知识点)

海水性质                                   海水运动

海洋与人类                             海-气相互作用

关键能力·拓展(4个能力点)

能力点一 海水等温线图判读           能力点二 等盐度线图的判读

能力点三 洋流的判读                能力点四 影响航海线路的因素分析

素养提升·训练(模拟+真题)

知识点

三年考情

具体考点

海水性质

2024安徽、2024山东、2024上海、2023辽宁、2023江苏、2023海南、2023浙江、2022海南

海水温度、盐度、密度

海水运动

2024上海、2024安徽、2024广西、2023辽宁、2023海南、2023浙江、2023江苏、2023广东、2022河北、2022上海

潮汐、洋流、波浪

海洋与人类

2024安徽

海洋与人类

海-气相互作用

2024上海、2024浙江、2023河北、2023重庆2023北京、2022福建

厄尔尼诺、拉尼娜

►核心概念

海水温度、海水盐度、海水密度、波浪、潮汐、洋流、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水温度

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影响因素

原因分析

纬度

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

洋流

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

季节

一般情况下,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冬季风影响下,水温低

深度

表层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 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 000~2 000米变化较小,2 000米以下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海陆分布

受大陆和海底地貌影响,北冰洋的冷水不能大量南流夏季陆地气温较高,靠近陆地的海区水温较高,距离陆地远的海区水温较低;冬季陆地气温较低,靠近陆地的海区水温较低,距离陆地远的海区水温较高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水平分布规律

同一季节不同纬度

低纬海区表层水温高;高纬海区表层水温

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

同一海区不同季节

夏季表层水温高;冬季表层水温低

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

同一纬度不同海区

暖流流经的海区,表层水温偏高;寒流流经的海区,表层水温偏低

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垂直分布规律

1 000米以内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

海水导热率低,太阳辐射是海洋的主要热量来源,而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越向深处,海水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

1 000米以下低温状态,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小

3)海水温度的影响

影响

实例

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

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会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

人类的渔业活动要考虑各海域的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

影响海洋运输

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影响海洋运输

海水比热容大与陆地,温度变化幅度较小,对调节大气温度,减小温度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幅度。

①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②从全球尺度来说,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③从区域尺度来说,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④以往100年间,由于表层水温上升,大西洋飓风发生的频率显著上升

可利用海水温差发电

海水温差发电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利用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的温度不同来进行发电

海水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赤道附近,请说明原因。

       答案 由于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陆地对海洋表层水温影响较大。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陆地温度要比海洋温度高得多,同时陆地上方大气吸收的热量也比海洋上方大气吸收的热量多得多,这些热量传递给同纬度的海域,导致世界上水温最高的海域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北纬10°附近。

2海水盐度

1)含义:

海水盐度是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的比值,用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来量度。

2)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3)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因素

原因

影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稀释盐分,使海水盐度降低,蒸发使海水浓缩,盐度升高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盐度较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时,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入海径流能稀释海水

有径流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没有径流注入的海区,则盐度相对较高;大洋边缘盐度往往比中心低

洋流

暖流增大海水的溶解度且使海水蒸发加强,使得盐度升高;寒流降低海水的溶解度且使海水蒸发减弱,使得盐度降低

同纬度地带,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

海域封

闭程度

主要影响内外海水的交换能力和交换量

较封闭的海区,盐度会越来越高或者越来越低(如果有大量河流水注入,盐度越来越低;没有河流水注入,盐度越来越高)

海冰融冻

融冰过程中释放淡水,稀释海水,盐度降低;反之,结冰过程中盐度升高

融冰海区盐度降低;结冰海区盐度升高

(4)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及原因

       海洋表层盐度分布

地区

规律

图示

原因

外海或

大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

副热带海域盐度最高: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赤道附近盐度较低:温度最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从副热带海域向极地海域,海水温度渐低,盐度渐低

北纬60°附近比南纬60°附近盐度低:北纬60°附近陆地面积广大,有较多的陆地淡水注入海洋,对该海域海水起到了稀释作用

近岸

地区

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低

夏季,长江入海水量巨大,使长江口海域盐度等值线呈舌状或口袋状向外海凸出

暖流经过的海域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域盐度偏低

同一纬度,暖流经过的海域蒸发较强,寒流经过的海域蒸发较弱

特殊

地区

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是红海

①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②沿岸多沙漠,几乎没有淡水汇入;

③海域较封闭,与大洋海水交换少

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是波罗的海

①降水较多,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②沿岸河流众多,有大量淡水汇入;

③海域较封闭,与大洋海水交换少

       海水盐度的垂向分布

一般规律

浅表层

盐度比较均匀

盐跃层

随着深度增加,盐度发生显着变化

一定深度

盐度近似均匀分布

不同纬度海

区具体分布

中低纬度海区

表层盐度较高,随深度的增加,盐度降低

高纬度海区

表层盐度较低,随深度的增加,盐度升高

 

(5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利用海水晒盐,日照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

       利用海水制碱,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

       对海水养殖而言,盐度的稳定性极其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海水也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3.海水的密度

1)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与海水密度的关系

对海水密度的影响

海水温度

负相关

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小

海水盐度

正相关

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

深度(压力)

正相关

海水密度随深度(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2)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水平分布规律

地区

大洋表层海水密度变化

规律

赤道附近海区

盐度稍低,表层密度小,由此向两极逐渐增大

副热带海区

虽然盐度偏大,但因温度下降幅度不大,尽管密度增大,却没有出现极值

副热带至极地之间海区

虽然盐度剧降,但因温度降低引起的增密效应,比盐度降低引起的减密效应要大,所以密度继续增大

极地海区

密度最大

       垂直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总体

分布

海水在垂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密度跃层,不同纬度海水密度垂向差异很大

低纬度

海区

表层海水密度相对较低;从海面到一定深度,受海水运动影响,海水混合良好,密度变化不大;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增大;但到一定深度之下,海水密度基本不变

高纬度

海区

海水密度在垂向上的变化很小

主要影响因素

压力

成因

分析

一般来说,深度越大,压力越大,海水的密度越大。但在高纬度海区,由于表层海水密度大,因而海水密度垂向变化很小

2)海水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航行

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的海水层,因浮力较大,有利于潜艇的航行

军事

侦察

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海水密度迅速增加,对声波有反射和折射作用。潜艇在此深度范围以下活动,不易被声波侦测到

潜艇如果遭遇“海中断崖”,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可能会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毁人亡

1.波浪

1概念: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

2类型

风浪

是最常见的一种海浪,由风力形成。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海啸

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

风暴潮

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

3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

举例或说明

人们在海滨和海上活动需要密切关注海浪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

冲浪运动需要较高的浪高来增加挑战性;

②捕捞、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动应避开大的海浪

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对船只航行、海上勘探等活动不利,毁坏沿海建筑等

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①塑造各种海岸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等;

②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如修建海堤、种植海岸防护林等

波浪是重要的海洋能源

波浪能具有分布范围广等优点,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但波浪能不稳定,开发难度大

2.潮汐

1概念

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它的成因与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一天中海水涨落次,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

2潮汐规律及成因

规律

成因

一天两次潮涨潮落

在地球上,当某地处于正对或背对月球时,此处的海水被月球引潮力“拉”起来,周围的海水也向此处聚集,形成涨潮。地球自转使得大部分海域海水一天出现两次涨落

一月两次大潮

当朔、望日(农历初一、十五前后)时,日、月、地三者大致在同一直线上,日、月引潮力叠加,形成大潮

一月两次小潮

当月相处于上弦、下弦(农历初八、二十三前后)时,日地连线与月地连线呈直角,引潮力分散,形成小潮

3)影响潮差大小的因素

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出现大潮,潮差大;日、地和地、月连线垂直时出现小潮,潮差小。

海上风向

海上盛行风吹向河口内,会使得更多海水进入海湾,潮高会更高,潮差也会更大

海湾轮廓

海湾“外宽内窄、口大肚小”,容易形成大潮,潮差大

河流水量

若河流水量较大,则河水和潮水叠加,潮高就会更高

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天时

每年中秋节前后,钱塘江水量丰富,且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此时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

风势

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盛行东南风,风向与潮水前进方向大体一致,风助潮涌,潮借风势

地利

①杭州湾至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口大肚小,是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涨潮时大量海水涌入狭窄的河道,水体涌积,后浪与前浪层层相叠,水位暴涨;②此时钱塘江水量大,水流方向与潮水方向相反,加大了潮差

4)潮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潮汐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周期性,人们对潮汐的利用主要是根据潮汐的周期性规律展开的。

人类活动

潮汐规律的利用

船舶进出港口

选择涨潮时

赶海

即潮间带采集,需在落潮期间进行

观潮

选择潮差大的大潮时段

冲浪

应该避免落潮时段,因为落潮期间浪高较小

游泳

避开涨潮和落潮的时间段

盐场建设

涨潮时带来高盐度的外海海水,便于提取海水晒盐

海产品养殖

利用潮间带养殖

盐场选址的自然条件

①地势条件:地势平坦开阔,或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降雨少),有利于盐田布局和海盐晒制。

②海滩条件:泥质海滩,有利于提高盐产量。

③气候条件:晴天多,降雨少,蒸发旺盛,平均风速大,有利于海盐晒制。

④海水盐度条件:附近无大河注入,海水盐度较高,有利于提高产量。

3.洋流

(1)概念: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洋流的成因及类型

根据成因分类

类型

成因

案例

风海流

盛行风吹拂表层海水

西风漂流

密度流

相邻海域海水密度存在差异

直布罗陀海峡表面洋流

补偿流

海水流出的海区海平面降低,相邻海区的海水流过来进行补充

秘鲁寒流

当海岸吹离岸风时,在水平方向上使海水远离海岸,附近海区的海水就会流来补充。与此同时,在垂直方向上,近岸深层海水也会上升至海面来补充,形成上升流

根据性质分类

寒流

比周围海区水温的洋流。水温低→水温高,或高纬→低纬

暖流

比周围海区水温的洋流。水温高→水温低,或低纬→高纬

(3)洋流的分布规律

洋流分布一般规律

名称

分布

组成

特点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热带、副热带海区(南北纬5°~45°之间)

流向为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寒流,大洋西侧为暖流

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北纬45°~70°之间)

逆时针环流;大洋东侧为暖流,大洋西侧为寒流

南极外围洋流

南纬40°以南

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

世界洋流的分布

海域

洋流名称

共有的洋流

太平洋

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流、F加利福尼亚寒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I千岛寒流

A北赤道暖流、B南赤道暖流、C西风漂流

大西洋

J墨西哥湾暖流、L拉布拉多寒流、K北大西洋暖流、M加那利寒流、N巴西暖流、P本格拉寒流

印度洋

Q厄加勒斯暖流、R西澳大利亚寒流

提示:南极大陆被冰雪覆盖,导致其周围海域的水温低;漂浮的冰山融化吸收大量的热量;南极大陆强劲的极地东风加剧海水的降温。

北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

 

冬季

夏季

图示

盛行风

东北季风

西南季风

季风洋流流向

向西流

向东流

洋流系统组成

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洋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洋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实例

气候

全球

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低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升高,高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降低

 

大陆

沿岸

暖流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对荒漠形成的影响

 

海洋生物

(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秘鲁渔场

海洋航行

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速度减慢;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洋流带来的冰山影响航行安全

最佳航行线路的选择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轮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5)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与洋流的关系

四大渔场

形成类型

具体表现

洋流名称

纽芬兰渔场

寒暖流交汇处

海水受到扰动,下层的营养盐类被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饵料丰富;洋流交汇处,可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从而使鱼群集中;喜暖水和喜冷水的鱼类都在此汇集

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

北海道渔场

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

秘鲁渔场

冷海水上泛处

受离岸风的影响,表层海水远离陆地而去,从而使得沿岸地区的海水水位较低,深层海水会上涌补充,沿海地区常形成上升补偿流,从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来,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秘鲁沿岸的秘鲁寒流

 索马里半岛附近渔业资源量的季节差异

夏季渔业资源丰富,冬季贫乏。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索马里半岛附近为离岸风,形成上升补偿流,底层营养物质上泛,利于鱼类聚集。

1.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1)海洋生物资源

内涵

开发利用的意义

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群休;

为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食品、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

以海洋生物为原料或从中提取有效成分,我们还可以生产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等

2)海洋矿产资源

内涵

类型

分布

开发利用意义

海洋底部蕴藏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的总称

滨海砂矿

近岸带

①形成近海石油工业部门;②多金属结核是未来可以利用的最大资源

石油、天然气

大陆架

锰结核

大洋海底

(3)海洋空间资源

内涵

类型

分布

开发利用意义

海上、海中、海底环境中可利用的空间部分

运输空间

传统的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跨海大桥、海上机场等

①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形式多样,拓宽了人类生活空间;②随着人类向海洋挺进,利用空间更为广阔

生产生活空间

海上工厂和人工岛、海上博览会等

通信空间

海底电缆

储藏空间

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洋倾废场

娱乐空间

海洋公园、海滨浴场、海上运动区

渔业资源丰富或贫乏的原因分析

生存空间

河道宽阔/河面广阔/大陆架广阔,生存空间大;天敌少

水温

水温高,适宜鱼类繁殖,生长快/水温低,生长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冷水性鱼类适宜生活在水温较低的环境

光照

大陆架海域/水域较浅,光照充足

盐度

淡水、冷水鱼类喜低盐水域;咸水鱼类喜高盐水域

饵料

河流注入/上升流/寒暖流交汇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丰富

2.海洋环境问题

 

原因

危害

分布

海洋环境污染

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海洋的自净能力

危害海洋生物,也能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损害人类健康

大型港口、工业城市及河口附近

海洋生态破坏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破坏海岸湿地和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物资源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发生赤潮等

海岸带

海平面上升

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加剧风暴潮,淹没沿海低地,渔业资源受损,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岸沼泽和湿地等环境,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上升

海岸带,尤其是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低洼地带和滩涂

赤潮的成因

 

1.海—气相互作用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海洋通过长波辐射和潜热向大气提供能量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提供水汽的多少主要与水温有关。水温越高,蒸发越旺盛,空气湿度也越大

海洋对气温有调节作用

海洋对大气的温室效应有缓解作用

海洋中溶解的CO2是大气中CO2含量的数十倍,并且海洋通过生物固碳等作用调节大气中的CO2含量,影响着全球气温和大气环流过程;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向大气提供了40%的再生氧气

海洋对气候的具体影响

 

海洋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

气温

年较差、日较差都较小。冬暖夏凉:冬季比同纬度大陆上暖,夏季凉

年较差、日较差都较大。冬冷夏热

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推迟:在北半球温带地区,最热月出现在8月,最冷月出现在2月

在北半球温带地区,最热、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

秋季气温高于春季气温

春温高于秋温

降水

降水量大;全年分配均匀,年际变率小

降水量小;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大;对流雨多发生在夏季午后

其他

湿度大,云量多;雾日多,多平流雾;日照少

湿度小,云量少;雾日少,多辐射雾;日照多

风速大,日变化不明显

风速小,日变化显著

(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大气通过风推动海水运动,影响海水性质。气流吹拂表层海水,形成风海流与风浪。

大气因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而影响海水性质。

大气通过水汽输送、蒸发、降水等环节参与水循环,其中降水的强弱直接影响海水盐度分布;大气云层可减弱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影响海面增温,进而影响海水的运动。

大气通过降尘向海洋提供营养元素。

(3)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促进水平衡:通过参与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大循环,维持全球水平衡。

促进热量平衡:高低纬地区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环流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导致了高低纬之间的大气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地区带到高纬地区,将水分从海洋带到陆地。

2.沃克环流

形成

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区,信风驱使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在东岸,由于表层海水被风吹走,下层的冷海水会上涌补充,沿岸还有自高纬流来的寒流,使该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较低;在西岸,赤道暖流堆积下沉,形成深厚的暖水层。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热力环流,即沃克环流

分布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0°~5°S)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东部和西部

影响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均与沃克环流有关,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直接导致赤道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定义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成因

太平洋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附近表层暖水向东回流。东太平洋冷海水上泛现象消失,暖水回流加剧,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

太平洋东南信风异常增强,把赤道附近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表层海水产生强大的离岸流,造成这里持续的海水辐散;下层冷海水上泛增多,同时秘鲁寒流也北上补充,导致海面温度大幅降低

影响

气候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如秘鲁和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同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海水温度低于气温,大气层结稳定,对流不易发展,赤道东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区降雨偏,气候偏干旱;西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区降水异常增多,常形成洪涝灾害

生物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等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渔业大幅度减产,大批鸟类也因饥饿而死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冷海水上泛,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海面,鱼类丰富

1.等温线图的判读

概念

在地图上,把海洋表面水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叫海水等温线。海水等温线可以反映各海区水温的分布状况。

判读

判断某海域与同纬度海域海水的温度关系

某海域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说明该海域比同纬度海域的海水温度高;某海域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该海域比同纬度海域的海水温度低

判断南北半球

一般情况下,如果某海域越向北水温越低,说明该海域在北半球;如果某海域越向北水温越高,说明该海域在南半球

判断季节和海陆分布

海水等温线的分布受季节和海陆分布影响较大。一般来说,夏季,海水温度比同纬度的陆地气温要低得多;冬季,海水温度比同纬度的陆地气温要高得多。总体上,夏季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冬季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

A、B

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天气稳定而干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海洋表层盐度最高

C

赤道地区,虽然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但由于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

D、E

高纬度海区,气温低,海区蒸发量小,又有一定量的降水,加上融冰的影响,盐度低

南北纬40°~60°附近海域盐度的比较

北纬40°~60°附近海域的盐度低,主要是由于北纬40°~60°附近的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广阔,有较多的陆地淡水注入海洋,因而盐度较低

赤道附近盐度更低的海区位于赤道偏北

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带不在赤道上,而位于赤道偏北

河流入海口盐度降低

河流水是淡水,会把高盐度的海水稀释。河流径流量越大,海水的盐度降低越多

洋流寒暖性质不同,海水的盐度高低不同

暖流的盐度较高,寒流的盐度较低,洋流经过地区的海水等盐度线会发生弯曲。寒暖流交汇处等盐度线密集,盐度变化梯度大




1、熟记洋流的分布

洋流分布可采用想象法分数式“8/0”联想记忆:中间分数线为赤道,也可说是赤道逆流,分子为“8”,按笔顺方向代表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分母为“0”,按笔顺方向代表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

2、多角度判断洋流

(1)根据纬度和大洋环流流向的组合,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和具体名称

步骤

实例

第一步:根据纬度(30°或60°)确定海区(副热带或副极地海区)

图中甲、乙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丙是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第二步:根据洋流流向判断南北半球

图中甲位于南半球(逆时针方向),乙位于北半球(顺时针方向),丙位于北半球(逆时针方向)

第三步:联系世界洋流分布实际情况,确定洋流名称

图中,如果甲位于太平洋,则①为南赤道暖流,②为东澳大利亚暖流,③为西风漂流,④为秘鲁寒流;如果乙位于大西洋,则⑤为北赤道暖流,⑥为墨西哥湾暖流,⑦为北大西洋暖流,⑧为加那利寒流;如果丙位于太平洋,则⑨为阿拉斯加暖流,⑩为千岛寒流

(2)根据等温线分布判定洋流所在半球、流向、性质及名称

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不一定都是暖流

洋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该洋流是暖流。如果洋流只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则不一定是暖流,如索马里寒流(出现在夏季),由于夏季该海域吹离岸风,受上升流的影响(深层水温低于表层水温),虽然洋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但是其属于寒流。

(3)根据海陆轮廓或经纬网判断洋流的名称

图1示意日本及附近海域,a为日本暖流,b为千岛寒流,c为北太平洋暖流;图2所示区域位于南大西洋,d为巴西暖流,e为本格拉寒流

1、洋流流向(盛行风向)

洋流(盛行风)会影响航行速度,充分利用洋流(盛行风)能节约能源和时间,提高航行效率。绝大部分海区洋流的流向可利用洋流模式图进行判读,但我国沿海地区,夏季吹偏南风,海水自南向北流动,冬季吹偏北风,海水自北向南流动;北印度洋地区,受南亚季风的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2、海雾

海雾会影响航海的安全性,海雾的形成与洋流存在密切关系,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寒暖流交汇交汇海区

在寒暖流交汇处,寒流为冷源,暖流为热源,会形成局部热力环流,暖流上空的空气上升并向寒流上空流动,由于冷却作用,下部温度降低,形成雾

在中低纬度沿海,看有无寒流流经

中低纬度海区水温高,海水蒸发量大,大气中水汽丰富,有寒流流经海区,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易凝结形成雾

在中高纬度沿海,看有无暖流流经

中高纬度特别是冬季,空气温度低,暖流蒸发的暖而湿的空气降温凝结形成雾

3、海冰、冰山

①高纬度南北极地海域,有季节性海冰和多年海冰,航行时需要破冰船协助。

②来自极地方向的洋流有可能会带来极地的冰山,这些冰山漂浮在海水表面,因出露部分较小,水面以下体积较大,会影响航行的安全。 

4、最短航线

地球表面大圆上的劣弧距离最短,在可能的情况下,航线最好沿大圆设置,如北极航线。

(2023·河北·高考真题)海水温度分布状况影响大气环流,对天气系统和长期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下图为某年赤道附近(5°S-5° N)部分海域海表温度距平时间-经度剖面(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图反映该年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出现(   

A.厄尔尼诺现象       B.厄尔尼诺现象一拉尼娜现象

C.拉尼娜现象       D.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

2.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此现象发生时,易出现(   

A.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       B.中国沿海海平面偏高

C.秘鲁沿岸积云对流活动增强       D.菲律宾野火灾害偏多

(2024·浙江·高考真题)海—气间通过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长波辐射等方式进行热量交换,并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调节不同纬度间的水热状况。下图为北半球夏季大气潜热释放对局地气温变化的贡献。完成下面小题。

注:垂直方向为非等高比例

3.关于大气潜热释放的纬度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潜热释放高度较高,气流辐散上升强烈

B.30°~40°潜热释放数量较少,信风干燥抑制蒸发

C.50°~60°潜热释放高度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

D.80°~90°潜热释放数量最少,极地东风摆动较小

4.在海—气系统内部(   

A.大气降水,将能量直接传递给了海洋表面

B.大气辐射和运动,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

C.海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加了大气潜热释放

D.海面水分蒸发凝结,促使海水产生了运动

(2024·山东·高考真题)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海水性质、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远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陆地影响较小。如图示意孟加拉湾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月份中,M区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的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6.与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N区域海水盐度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蒸发       B.降水       C.径流       D.洋流

(2024·辽宁辽阳·模拟预测)大鹏湾是一个位于中国香港和内地之间的半封闭海湾,西邻珠江口。可溶性无机磷(DIP)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排放、含磷矿物与气溶胶溶解。某海洋研究团队对大鹏湾西侧表、中、底层海水中的可溶性无机磷进行研究。下图为研究团队绘制的大鹏湾西侧各层海水可溶性无机磷(DIP)含量多年月均值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大鹏湾西侧各层海水可溶性无机磷含量多年月均值特征是(   

A.冬季总含量大于夏季       B.表层含量高于其他层

C.春秋两季含量较平稳       D.夏季海水垂直差异大

8.冬季大鹏湾西侧海水可溶性无机磷含量各层差异小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流扰动       B.表层温度高       C.人为排放少       D.大气降水多

(2024·宁夏银川·模拟预测)冰间湖是指在极地地区达到海水结冰的天气条件下,海冰区出现的无冰或者仅仅被薄冰覆盖的水域。下图示意阿拉斯加沿海地区,该区域分布由离岸风作用下形成的冰间湖,在冰间湖形成过程中,湖面形成的海冰不断地被风力搬离,不同海域的冰间湖可能同时此生彼消。完成下面小题。

9.在东北风的作用下,图中海域最易形成冰间湖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0.与周边非海冰区海域相比,冰间湖内的海水(   

A.盐度高,水温高       B.盐度高,水温低

C.盐度低,水温高       D.盐度低,水温低

11.影响乙、丙两冰间湖此生彼消的主导因素是(   

A.风向       B.风力       C.气温       D.降雪

(2024·河北承德·二模)咸潮入侵是一种天然的河口水文现象。2022年8月下旬长江河口就遭遇咸潮入侵,为有咸潮入侵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早,随后入侵增强并持续影响长江口。观察发现,位于长江口南支沿岸的钱泾口和新建盐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基本相同,而下游的杨林与陈行水库的盐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却依次滞后。下图示意研究区域内长江口地形图及观测站点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推测2022年夏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天气较正常年份(   

A.多阴雨,气温偏高       B.多阴雨,气温偏低       

C.多晴天,气温偏高       D.多晴天,气温偏低

13.本次咸潮入侵的路线是(   

A.由北支入侵,灵甸港流速大于头兴港       B.由北支入侵,灵甸港流速小于头兴港

C.由南支入侵,钱泾口流速大于杨林       D.由南支入侵,钱泾口流速小于杨林

14.图中连兴港、头兴港和甲地区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A.甲、头兴港、连兴港       B.连兴港、甲、头兴港

C.甲、连兴港、头兴港       D.连兴港、头兴港、甲

(2023·辽宁大连·三模)涌浪是风浪离开风吹的区域后所形成的波浪,涌浪池是指大洋风浪遇陆地阻碍而形成的涌浪汇聚,池内表层海水朝一定方向流动。研究表明,南太平洋始终存在着涌浪指标的高值区(即涌浪池),如下图所示(正值表示速度加快,负值表示速度减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南太平洋存在的涌浪池,其涌浪流动的方向大致是(   

A.自东向西       B.自东南向西北       C.自西向东       D.自西北向东南

16.图中南太平洋存在的涌浪池,其涌浪主要源自于(   

A.南极环流       B.赤道逆流       C.西风漂流       D.南赤道暖流

(2024·全国·模拟预测)北冰洋是世界海冰分布范围较广的海域,海冰的漂流移动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面为某时刻北冰洋海冰漂流流场夫量图(箭头越长,漂流速度越快)。完成下面小题。

17.影响北冰洋海冰漂流流场的直接因素是(   

A.盛行西风       B.海底地形       C.海水密度       D.表层环流

18.与甲海域相比,弗拉姆海峡(   

A.海冰变形幅度大       B.航道适航性变好       C.海冰密集度低       D.海冰厚度变薄

(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地区气温上升,其中北极地区增温速度是其他地区的两倍,这就是北极放大效应。该放大效应使得北极地区增温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9.北极放大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太阳辐射增强       B.海—气热传导增强       C.大气环流增强       D.冰雪的反射率增大

20.北极地区明显增温出现的季节可能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1.(2024·广西·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要点)

材料二:2023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投入试运行,成功为南海多个岛礁供电。“南鲲”号采用大量新结构、新工艺,日最大发电量2.4万度。可满足3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随着我国兆瓦级波浪能发电技术日臻成熟,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规模化应用将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材料三:波浪能流密度是表征波浪能资源丰富程度的指标。下图为我国南海某岛礁附近海域月均波浪能流密度变化图。

(1)说明图所示波浪能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上的困难。

(2)简要论述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规模化应用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作用。

22.(2024·安徽六安·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通常把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的过程称为“汇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过程称为“源效应”,海洋碳库和地质碳库是参与大气碳循环的两个重要部分。海洋碳汇主要包括生物固碳、溶解固碳和物理化学固碳。

材料二:北极地区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区域。近年来,全球变暖已经对北极地区的大气、地形、水圈、生物和土壤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改变了北极地区的碳循环过程,同时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汇效应和源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图示分别为北极地区局部和北极海冰变化趋势。

材料三:北极地区是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北极地区地表气温的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的2-3倍,称之为北极放大效应。研究表明这与下垫面、大气热力作用及海气相互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1)简要列举陆源有机碳进入北冰洋的途径。

(2)结合碳循环原理,说明“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源效应和汇效应是一把双刃剑”论断的依据。

(3)说明入海径流量增大对北冰洋海水性质可能产生的影响。

(4)从海—气相互作用和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北极放大效应的原因。

【试题解析】

【答案】1.C    2.B

【解析】1.读图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等值线为负值,说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低;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等值线基本为正值,说明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高,出现了拉尼娜现象。而厄尔尼诺年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高、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此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水水温异常偏低,东南信风增强,更多的表层海水由太平洋东部海区带至太平洋西部海区,位于太平洋西部的中国沿海海平面偏高,B正确;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高,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A错误;秘鲁寒流势力增强,秘鲁沿岸下沉气流更强,不利于积云对流活动,更加干燥,C错误;太平洋西侧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多,菲律宾野火灾害偏少,D错误。故选B。

【答案】3.C    4.B

【解析】3.0°-10°气流辐合上升强烈,而不是辐散,A错误;信风干燥有利于蒸发,B错误;50°-60°气温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因此潜热释放高度较低,C正确;极地东风风力强劲,极地东风摆动较小利于蒸发,有利于潜热释放,D错误。故选C。

4.大气通过风推动海水运动,将能量直接传递给了海洋表面,降水主要是水分交换,A错误;大气辐射和运动需要能量,会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B正确;海面反射太阳辐射,使海水增温幅度减少,不利于蒸发,减少了大气潜热释放,C错误;大气运动促使海水产生了运动,而不是水分蒸发,D错误。故选B。

【答案】5.C    6.D

【解析】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M区域位于北印度洋海域,夏季该地盛行西南季风,该海域为离岸风,形成离岸流,底层营养盐类上泛,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浮游生物密度较高,7月为北半球夏季,M区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C正确;1月、4月、10月该海域上升流不强,营养物质较少,浮游生物密度较小,ABD错误。所以选C。

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N区域纬度位置较低,附近陆地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气温和降水季节差异不大,蒸发量季节差异也不大,不是影响盐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AB错误;N区域附近岛屿较小,且N海域离陆地较远,径流补给量较小且季节变化不大,C错误;7-8月孟加拉湾沿岸降水多,入海径流量大,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顺时针,将孟加拉湾北部盐度较低的海水带到N海域,而12月-次年1月,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N海域受孟加拉湾北部低盐度海水的影响小,故N海域12月-次年1月盐度较高,D正确。所以选D。

【答案】7.D    8.A

【解析】7.读图可知,夏季海水DIP底层值>中层>表层,海水DIP呈现明显的垂直差异,D正确;冬季总含量小于夏季,A错误;底层含量高于其他层,B错误;底层和中层:夏季(6-8月)秋季(9-11月)变化大,春季(3-5月)次之,冬季(12-2月)含量较平稳,底层各月变化不大,C错误。故选D。

8.由已学可知,东北季风(偏北风)影响下形成南下沿岸流,高纬低温海水侵入大鹏湾,表层海水温度变低,密度变大,上下层海水扰动,使得海水DIP分布均匀,A正确;一年之中大鹏湾海区冬季表层海水温度低,B错误;由材料“可溶性无机磷(DIP)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排放、含磷矿物与气溶胶溶解”可知,DIP来自陆地人类活动,大鹏湾沿岩地区农业占比不大,工业排污和人类生活排污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故冬季人为排放不会明显减少,C错误;大鹏湾属于季风气候,冬季降水少,D错误。故选A。 

【答案】9.C    10.B    11.A

【解析】9.盛行东北风时,丙海域为离岸风,其他海域为向岸风,离岸风的海域易形成冰间湖,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在冰间湖存在期间,海水结冰后不断被风力搬离,新冰源源不断的产生,海水结冰时盐分析出,形成低温、高盐、高密度的陆架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乙、丙海域分居半岛南北两侧,盛行偏北风时,乙海域为向岸风,丙为离岸风,丙处易形成冰间湖;当风向改变吹偏南风时,乙海域为离岸风,丙为向岸风,乙处易形成冰间湖。因此,风向是影响乙、丙两冰间湖此生彼消的主导因素,A正确;气温、风力、降雪不是主导因素,BCD错误。故选A。

【答案】12.C    13.A    14.D

【解析】12.由所学知识可知,长江入海口的咸潮通常发生在冬季枯水期,而2022年的咸潮却出现在8月下旬,说明此时段长江径流量较正常年份减少,出现“洪季反枯”现象。长江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反推此时段内大气降水减少,多晴朗天气,气温较正常年份高,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根据“钱泾口的盐度峰值与新建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而杨林、陈行水库取水口的盐度峰值却依次滞后”这一盐度变化的信息可知,咸潮从北支水道侵入,再流入南支水道,形成北支倒灌现象。头兴港水面宽度大于灵甸港,咸潮流到灵甸港时,水面缩窄,水位升高,流速加快,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由上题可知,咸潮从北支水道入侵,因此在北支水道,从外海向河口盐度递减,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咸潮偏向北岸,因此同一河段的盐度北岸大于南岸,故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连兴港、头兴港、甲,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答案】15.B    16.C

【解析】15.据材料分析可知,南太平洋东部海域涌浪流动速率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因此南太平洋东部涌浪流动的方向大致是自东南向西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据材料、图及上题分析可知,图中南太平洋东部涌浪池里的涌浪流动方向为自东南向西北,涌浪是风浪离开风吹的区域后形成的波浪,故南太平洋涌浪池的涌浪主要来源于南纬50°左右的西风漂流,由于西风漂流受南美陆地的阻挡,一部分海水北上而形成,C正确;南极环流、 赤道逆流 、南赤道暖流纬度位置不对,不是中纬度,ABD错误。故选C。

【答案】17.D    18.A

【解析】17.本题考查影响海冰飘移的因素。图中北冰洋地区海冰漂流流场主要在80°N以北海域,盛行风向为极地东风,A错误;海底地形对表层海冰流场无直接影响,B错误;海水密度差异会形成密度流,但影响范围小,不是表层海冰流场形成的直接因素,C错误;海冰会直接随着海水运动而漂移,北冰洋表层的洋流环流直接影响了北冰洋海冰漂流流场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故选D。

18.本题考查海冰运动的影响。由图可知,弗拉姆海峡海冰汇聚且运动速度比甲海域快,随着海冰的运动,海冰发生相互作用并引起海冰形变,A正确;汇聚作用下海冰相互碰撞和挤压产生冰脊,海冰密集且厚度加大,甚至阻塞航道,BCD错误。故选A。

【答案】19.B    20.D

【解析】19.北极地区的太阳辐射量本身并没有增多,而是吸收的热量变多了,A错误;海水吸收和储存的热量增多,进而加热近地面及低层大气,使近地面升温,同时低层大气也会对地表有反加热作用,B正确;温度升高导致北极地区的大气压力差异减小,破坏了极地和中纬度地区的环流系统,C错误;海冰的融化导致冰面的冰雪反射率降低,D错误。故选B。

20.因为夏季是融冰季,海冰融化将吸收潜热,且此时北极低空大气温度高于海表温度,海水相当于大气的冷源。随着海冰的消融,更多的热量由大气传入海洋用于融冰和加热上层海水,这使得夏季的低空大气不能显著升温。入秋,海冰开始凝结释放潜热,入冬更为明显,且此时低空大气温度远低于海水温度,海冰的减少使得海水将更多热量释放到大气中导致低空大气显著增暖。海水对大气的这种延迟放热机制是北极低空在夏季增温不显著而在冬季增温显著的主要原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1【答案】(1)特点:能流密度不稳定,季节变化大;10月一次年1月波浪能富集(秋末冬初相对丰富),其他时间虽不富集但可利用,总量尚可。

(2)论点: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规模化运用能保障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国土空间安全,助力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论据:我国大功率波浪能发电技术逐渐成熟,能满足临海港口及海上基地的用电需求;带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资源开发等相关产业发展,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促进海洋产业向低碳、绿色方向转型;积极行使我国海洋国土空间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图中信息可知,我国南海该岛礁附近海域破浪能流密度一年中变化较大,图中显示每年10月份至次年2月破浪能密度均处于富集区域,其他月份破浪能流密度较小,但仍然属于可利用区,总量是较大的,因此其具有能流密度不稳定,季节变化大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目前我国科技水平逐渐提高,经济快速发展,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技术逐渐成熟,若规划化使用可以产生大量电能,解决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用电量大的需求问题,从国家能源安全上增加一定的保障;且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因此可以带动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程度,带动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完善我国现代化的海洋产业体系;该大型设备的运用,可以将海洋波浪能源转换为电能,属于清洁能源,既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又可以降低国内对化石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依赖,减少碳排放量,改善我国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经济的低碳、绿色方向转型;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的实施,可以加大我国对南海国土空间的合法权益,充分行使我国对领海领空的主权,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2【答案】(1)河流输入;海岸侵蚀;大气输送。

(2)源效应:海水变暖,海水溶解CO2的能力减弱,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减少;北极地区冻土广布,冻土融化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加强,更多的甲烷和CO2进入大气圈。

汇效应:海冰面积减少,水温上升,同时北极地区河流径流量变大,更多的营养盐入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增强固碳作用;冰面的阻隔作用减弱,更多的CO2溶解进入海洋,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增多;全球变暖,北极地区热量条件改善,植物增多,吸收CO2增多。

(3)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向北冰洋输送的热量增多,导致水温上升、海冰减少;向北冰洋输送的淡水增多,导致海水盐度下降;水温升高、盐度降低,又进一步导致海水密度下降;入海河流带来的泥沙增多,同时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促进海洋浮游生物繁殖,导致海水透明度下降。

(4)全球变暖延长了海冰的消融期(或缩短了冻结期),导致海冰面积下降;海冰面积减少,反射率降低,加上冻结期缩短,海面吸收和储存了更多的太阳辐射;海面长波辐射增强,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增多,大气升温快;海水蒸发加剧,大气中水汽容量增多,大气对海面长波辐射的吸收效果增强;对应的云量也会增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造成北极地区升温较快。

【详解】(1)陆源有机碳进入北冰洋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河流输入,河流携带有机碳向北极北冰洋地区汇入。其次,海岸侵蚀的过程中,会将部分海岸地区的有机碳携带至北冰洋。另外,陆地部分的有机碳可以通过风力等大气输送方式汇入北冰洋。

(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通常把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的过程称为“汇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过程称为“源效应”。一方面,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使得海水溶解CO2的能力减弱,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减少,溶解固碳和化学固碳能力减弱;同时,北极地区纬度高,地温低,冻土广布,气候变暖导致冻土融化加剧,土壤层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加强,更多的甲烷和CO2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圈。另一方面,气候变暖,海冰融化,海冰面积减少,海水温度升高,水温上升,加之北极地区积雪融水增多,河流径流量变大,河流携带了更多的营养盐入海,海水的温度升高,营养盐增多,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增强生物固碳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海冰面积萎缩,冰面的阻隔作用减弱,使得大气中更多的CO2溶解进入海洋,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增多,化学固碳增强,且全球变暖,北极地区热量条件改善,植被的生长条件改善,植物增多,光合作用增强,吸收CO2增多。

(3)首先,入海径流为淡水,入海径流量增大导致海水盐度下降;其次,汇入北冰洋的河流的流向由纬度相对较低地区流向纬度相对较高地区,河流的流动也伴随着的热量的传输,入海径流量增大,导致向北冰洋输送的热量增多,水温上升,进一步加剧海冰消融。且海洋的温度升高,盐度降低,导致海水的密度下降。最后,入海径流量增大,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增强,大量泥沙携带入海,入海河流带来的泥沙增多,也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有利于北冰洋地区海洋浮游生物繁殖,导致海水透明度下降。

(4)结合材料信息,由于北极放大现象使北极地区近地表快速升温,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北极地区原本多由海冰覆盖,随着全球变暖,导致海水消融,海冰的消融期延长,而冻结期缩短,海冰面积减少,由于海冰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大,所以海冰面积减少后导致北极地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少,因此导致北极地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北极地区地面的温度升高,地面(海面)长波辐射量增强,该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热源,能够加热大气,使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使大气逆辐射增加,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海冰进一步融化(且气温升高,海水蒸发增强,大气中水汽含量更大,水汽可以大量吸收海面长波辐射,且云量增多,保温效果更强)。地面温度与大气温度正向反馈,加剧这一增温过程,导致北极放大现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