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中国机床必须向高质量发展,在向高质量发展中,我们还有巨大的空间。
今天中国的机床产业,虽然从量上面来看并不小,但我们的设备绝大部分还是处于低端的需求,中高端需求,还是由韩国、美国、日本、欧洲所提供,特别是汽车产业的设备,过去基本是日本、德国、韩国的天下。很少有其他阵营的设备,包括我们的中国台设备也很少能够满足。因此我们国内本土自主品牌的设备还有巨大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让我们机床产业还可以有更长远的发展。虽然今天中国整个机床产业实现了1万亿产值的突破,但我们要看到,在这1万产值的里面,真正属于我们国内自主品牌的却还是很少,这也意味着我们还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但这些空间和潜力绝对不是靠做更低价格的机床能够实现了,在整个制造业里面没有价格低,还品质好的产品,价格低长期一定会牺牲品质。只有走高品质路线,才会越来越有机会,才能够实现一点一点的突破,最终在1万亿的产值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在这一点上面,最近几年,我们国内机床企业也开始敢于挑战国外品牌,首先在价格上面再一味追求低价格,追求价格一定要比国外品牌低,实际上在五轴机上面,我们国内五轴机单价已经超过日本的机床的价格,很多人可能会说,价格比日本机还贵我为什么还要买,但事实上国内很多优秀的生产五轴机的水平,已经不再比大部分日本的低。本质上过去日本机床更多的是生产量产型设备,特别是汽车行业的设备,因为日本汽车产业发达,当然日本里面如牧野、松浦这些也是日本五轴机水平是比较高的。要追上他们还需要很长很长一些时间。
第二:中国机床必须走向全球。向全球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机床。
今天中国的制造已经走向了全球,中国的机床也需要跟随中国制造走向海外,当然在这里面我们走向海外,并不一定要去海外建厂,就如过去日系和欧系的机床品牌,在15年前,绝大多数的企业还都是在其本国生产,并没有在中国建工厂,而是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会在中国本土建工厂,但这些机床企业能够将产品销售到海外最重要要求,就是其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同样中国的机床企业要走向全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品质的稳定性,以及产品的标准化。当我们要走向全球时候,我们最要学习的对象是什么谁呢,不是别人是我们隔壁的邻居,日本不管是机床产业还是汽车产业,还是其他产业,他们每一个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标准,不管是自己生产的产品,还如何生产这些产品,都有标准。而这些标准就是过去日本制造走向全球非常重要的基础。并且日本企业也是我们最容易接触和学习到的,在中国有足够多的日本企业,可以让我们去学习。同时日本机床过去在全球市场开拓的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特别是日本企业的产销分离,代理销售模式,这二条让日本制造在全球都具备绝对的竞争力,当然要实现这二条,最重要的实际还是产品,产品不好没有竞争力, 是没有人愿意卖的,这个时候也只能是你自己去卖,而当你的产品具备竞争力时候,就会有更多的争相去销售你的产品。从这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企业产品怎么样,我们看他的销售渠道也可以看出一点端倪,但这也不一定是绝对。而产销分离可以更好的集中精力和资源,干好各自的事情。
第三:中国机床产业需要拥抱全球产业链,专业化分工合作,不能够每一个企业都搞一套自己的东西。
虽然最近几年,全球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但长期来看,全球化一定是不可逆的,因此对于我们的机床产业,我们也需要拥抱全球产业,让全球的智力智慧为我们服务,让中国机床产业能够少走弯路少交学费。适当时候,我们也需要去并购海外的机床企业。过去在全球范围内,也只有日本机床做到了比较全的产业链。但欧洲、我们的台湾更多的是专业化的分工,很少一家企业什么都做。并且现在我们中国机床产业面对局面,不具备什么都自己做,更多的还是需要实现与全球产业链合作,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存在,同时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更强的产业链,才能够集中资源优势发展起来一批机床产业链企业起来。如控制系统、主轴、转台、刀库这些配套企业出来,这样才能够让我们机床造起来更容易,但如果每一家企业都想搞这些东西,一定很难有优秀企业出来。
第四:中国机床产业加速整合,优胜劣汰,强者将会越强。
现在中国本土机床产业,虽然我们不是很强,但从数量家数来说,绝对可以说中国机床企业的数量,可以在全球机床企业里面数里面,占有绝对的地位。最近几年是机床行业最难过的几年,不管你是日本的还是德国的,日子都没有那么好过。每一个企业都觉得生意很卷,这种卷将会推动我们的机床产业升级和整合。如果你是卷价格,那么肯定不长久,最后局面大概率坚持不了多久就可能出局,如果你是卷品质卷服务卷技术,那么只要你坚持下来了,你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你的产品就会越来越得到客户和市场的认可,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活下来。现在的市场对于过去来讲,是在下降的,国际的机床企业都在整合,我们的机床也一定会走到这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