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政策信息

河南明确家装厨卫“焕新”补贴内容及标准(智能家居)

信息:2025年4月13日消息,河南省商务厅等7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家装厨卫“焕新”有关工作的通知》。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智能马桶、智能门锁、智能晾衣架、智能沙发(含电动按摩椅)等家居产品,按最终销售价格(剔除所有折扣和优惠后的价格)的15%给予补贴,单件补贴不超过1500元。鼓励有条件的地市探索以装修合同为依据实施补贴,每套房补贴最高不超过2万元。

汇融短评:3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深化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赋能应用。据市场调研机构TechInsights最新报告,2024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服务及安装费用支出将同比+7%至125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这一支出将接近1950亿美元。智能家居行业具备政策利好,在AI技术持续进阶的支撑下,龙头企业持续深化相关领域布局,产品日趋多元、优质,智能健康家居赛道前景广阔。


工信部: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北斗系统(北斗系统)

信息:2025年4月12日消息,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发布《践行新时代北斗精神高质量发展北斗产业》一文,面对国际局势动荡、地缘冲突加剧的复杂形势,要求加快建设完全自主可控、弹性智能、安全可信的北斗系统。

汇融短评:建设北斗系统是保障国家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围绕北斗芯片搜星、融合解算和高可靠性等关键环节,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开展质量攻关,提升北斗芯片、模组、终端性能及质量,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引领新需求。引导北斗芯片企业调整算法及产品结构,从源头加大北斗产品的供应,面向各行业不断加大北斗产品供给量。通过多项有力举措,持续完善北斗产品供给体系,保障北斗产品的充足供给。


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半导体)

信息:2025年4月12日消息,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通知指出,根据海关总署的相关规定,“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建议:“集成电路”无论已封装或未封装,进口报关时的原产地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进行申报。

汇融短评:这意味着不论哪国芯片企业,只要流片的晶圆厂不在美国,基本不受关税影响。比如,英伟达、AMD、高通是美国的fabless厂商,但都会在台积电流片。那么,这些芯片的原产地就可以认定为中国台湾,进口商采购时不用考虑关税成本。与此同时,在美国晶圆厂流片、制造芯片较多的企业,预计受到关税影响。比如英特尔、德州仪器、美光、ADI等,他们大多是IDM模式的厂商,都在美国有产能布局。进口这些公司在美国生产的芯片就要受到加征关税的影响。


北京:到2027年底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5G)

信息:2025年4月11日消息,北京市印发《北京市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底,构建形成“能力普适、应用普及、赋能普惠”的5G发展格局,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提升5G赋能千行百业应用水平,成为国内领先的5G应用标杆城市。

汇融短评:根据方案,北京力争到2027年底5G个人用户普及率基本达到100%,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75%。5G-A应用部署加速推进,工业领域规上企业5G应用渗透率达45%,5G RedCap、5G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超400万。


六部门印发《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热泵行业)

信息:4月3日消息,多部门发布《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加强热泵安装使用建设保障、强化综合性政策支持、发挥标准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化热泵领域国际合作等4方面保障措施。方案还明确加快热泵低噪声、大容量、高能效、高效除霜等关键技术的攻关。

汇融短评:我国是全球热泵生产和出口大国,生产制造水平居世界前列,但热泵在国内建筑、工业、农业、交通等重点领域应用还不够广泛,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和产品运行维护水平仍有提升空间。推动热泵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既有助于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也有利于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巩固我国绿色低碳产业优势。中国节能协会监事长房庆表示,近年来,我国在大力推动燃煤、燃气改造,把这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供热方式进行清洁替代,鼓励因地制宜发展空气源、水源、地源热泵之类的清洁供热方式,为我国供热行业全产业链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


中国将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领域产业政策(未来产业)

信息:2025年3月29日消息,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论坛”2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在论坛上指出,将健全未来产业1+N政策体系,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细分领域的产业政策,引导未来产业科学精准布局。

汇融短评:目前工信部围绕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清洁氢等领域,组织未来产业创新任务的揭榜挂帅,遴选了一批标志性的应用产品,支持企业研发人工智能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眼镜等百余款创新产品,推动相关产品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支持范围,大力发展无人化、智能化的低空装备,1000多个产品完成备案,预计5年内无人机的数量将突破千万架。


三部门发文推动轻工业数字化转型(轻工业数字化转型)

信息2025年3月28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印发《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全面赋能轻工业发展。《实施方案》部署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支撑4大行动及15项具体措施。

汇融短评: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具有较好基础。据统计,2024年底轻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4.9%,实现网络化协同企业占比达47.2%,开展个性化定制企业占比达18.3%,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2.0、2.8个百分点。《实施方案》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轻工业数字化转型进入快车道。


上海发布2025重点产业布局图,推出两个500亿基金(制造业)

信息:2025年3月26日消息,上海发布2025重点产业布局图,并还推出500亿元的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和总规模达500亿元以上的国资并购基金矩阵。同时,21个重点产业项目落地上海。

汇融短评:2025重点产业布局图包括前瞻部署10条重点产业链、首批“市区协同”千亿产业集群建设成效、14个区级主导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10条重点产业链,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时尚消费品、新能源及绿色低碳、先进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已全面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引领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 


02 投融资信息

云鲸再获1亿美金融资(机器人)

信息:2025年4月15日消息,家庭清洁服务机器人公司云鲸智能创新(深圳)有限公司(简称“云鲸智能”)近日完成1亿美金融资,本轮由腾讯投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联合领投,科幻基金与明势创投加码跟投。庚辛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资金将优先用于云鲸具身智能产品研发、全球市场扩张及多品类战略布局等方面。

汇融短评:此次也是云鲸继2024年底融资结束后、完成的又新一轮融资,目前云鲸已正式启动Pre-IPO轮融资,开启上市前最后冲刺,资本化进程全面提速。同时在产品端,云鲸也将从家电清洁正式迈入具身清洁阶段,其首款家庭具身智能产品正处于预研阶段,聚焦一键式解决家庭立体空间的清洁和收纳需求,实现由机器人完全托管、真正解放用户双手。该款产品预期将在2年内发布,这不是单一设备的迭代,而是从功能型工具向自主智能体的范式迁移。


炜璨医疗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植入式给药装置)

信息:2025年4月15日消息,中国植入式给药装置领域创新先锋—炜璨(南京)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炜璨医疗”),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元禾原点和诺庾资本联合领投,南京江北科投跟投。此前,炜璨医疗获华创资本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本轮资金将用于加快第一代产品上市步伐,加速新一代产品研发,并迅速推动颠覆性创新产品的项目落地。

汇融短评:炜璨医疗成立于2023年4月,专注于微创植入式给药装置(PORT)的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公司始终聚焦在这一细分领域,致力于以PORT为平台,不断创新突破开发更多的应用场景,并加快信息化数字化底层产品,完成新产品的革命性创新。公司在成立不到两年时间里快速完成了两轮融资,彰显了资本市场对于微创植入式给药装置市场前景和创始团队的看好。


脑洞科技完成天使+轮融资(3D打印)

信息:2025年4月15日消息,合肥脑洞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脑洞科技”)宣布于近日完成天使+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为合肥创新投资。脑洞科技是一家3D打印在线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其核心产品是一款基于有限元仿真技术的在线制造平台。该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高品质、快速交付以及良好下单体验的零件定制加工服务。本轮融资将用于平台迭代研发、市场渠道拓展以及团队建设等。

汇融短评:脑洞的创始团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利用“AI+在线仿真+3D打印”这种数字化手段,来降低加工制造的技术门槛和沟通成本,让许多没有设计基础的用户依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轻松准确地变成现实。脑洞科技3D打印服务平台已集成智能排产系统,可高效响应科研、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精度需求。目前已累计交付零件超30万件,服务客户包括施耐德电气、宝马汽车、江淮汽车、ABB等全球500强企业,以及国内外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


星尘智能连续完成数亿元A轮A+轮融资(机器人)

信息:2025年4月11日消息,星尘智能(深圳)有限公司(简称“星尘智能”)连续完成A轮及A+轮融资数亿元,由锦秋基金、蚂蚁集团领投,云启资本、道彤资本等老股东跟投,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作为具身人形行业“Design for AI”创新范式的定义者,公司致力于通过软硬件一体化系统架构,打造具备人类级操作能力的AI机器人助理,通过“本体+数据+模型”协同进化的方式助推世界模型,推动通用具身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规模化应用。

汇融短评:公司全栈自研的Astribot S1机器人以突破性技术引发行业关注。通过融合独创的绳驱传动设计,攻克了传统刚性机器人高惯量、低能效、低透明度等技术瓶颈,实现负载自重比1:1、末端速度超10m/s、速度可达每秒32.8英尺等卓越性能。其仿生关节结构配合混合刚柔体动力学模型,使机器人具备类人的柔性操作能力,在复杂服务、精密操作等场景展现显著优势。


灵心巧手完成超亿元种子轮融资(具身智能灵巧手)

信息:2025年4月8日消息,灵心巧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灵心巧手”)已于近日完成超亿元种子轮融资,由红杉种子基金、万凯新材领投,力合资本、力合金融、华仓资本、鞍羽跟投,本轮融资是灵巧手行业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种子轮投资,将用于底层技术研发和产品优化迭代。

汇融短评:灵巧手作为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是机器人与环境产生物理交互的核心部件,关系到机器人的任务执行能力和具身智能的实现水平。具备高度感知能力、精准操控性能的仿生灵巧手,成为机器人产业突破能力瓶颈的关键所在,直接决定了机器人在实际场景中能否有效部署与执行任务的能力上限。公司聚焦以“灵巧手+云端智脑”为核心的具身智能平台,自主研发Linker Hand系列产品月销量超千台,市占率达全球高自由度灵巧手市场的80%,居行业首位。


吉蕊科技完成两轮数千万元融资(智能装备)

信息:2025年4月8日消息,杭州吉蕊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吉蕊科技”)已经在近期完成两轮数千万融资,投资方来自求是资本、泰煜投资、雄凯集团。资金主要用于OnePlatform®合成平台的研发与迭代、设备与耗材生产线建设、特异性示踪剂开发服务等方面。吉蕊科技首次实现核医学PET示踪剂一键式多功能自动化合成设备国产化。

汇融短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是一种先进的临床检查影像技术,在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病灶定位、转移+原发病灶追踪、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目前投入商业化使用的有固定管路式(Fixed-Tubing)、卡套模块式(Cassette-based Module)、混合模块型(Hybrid Module)等设备类型,技术壁垒高,主要设备提供商为国外企业,多功能自动化合成设备在国内的国产化率基本为零。利用OnePlatform®合成平台,吉蕊科技也完成科研设备(用于药物筛选)与核药生产设备(包括金属模块)的研发,实现产品在医院、核药房、科研院所、核药企业等多系列产品布局,公司未来发展可期。


迷思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传感器)

信息:2025年4月7日消息,MEMS传感器厂商上海迷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迷思科技”)近日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上海科创领投,浦东创投跟投,芯湃资本担任本轮财务顾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

汇融短评:MEMS传感器是一种集成了微型机械、电路、传感器及控制器的复杂系统,具有体积小、精度高、功耗低和成本低等优点,应用场景更为广泛,国内已有不少厂商投入其中。公司已掌握可覆盖多种主流MEMS传感器并实现低成本、高良率规模制造的核心工艺技术——“微创手术” 工艺(MIS Process)。华安证券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已达到982.1亿元,同比增长15.1%,预计今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1571.3亿元。


能钠智能获亿元A轮融资(智能装备)

信息:2025年4月2日消息,通信对抗设备研发商武汉能钠智能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能钠智能”)已完成A轮融资,金额为数亿元。本轮融资由龙芯创投、成都科创投联合注资,资金将主要用于通信对抗与军用信号处理领域的产品及技术迭代、市场拓展和资本运作。一苇资本担任能钠智能长期融资财务顾问。

汇融短评:通信对抗是电子对抗的关键手段,通过侦察、干扰、欺骗和反制等手段削弱敌方通信能力,达到作战目的。其技术涉及信号侦察、分析、干扰等,广泛应用于军事、国防和信息安全等领域。随着当下信息化和智能化作战的发展,通信对抗在提升军队战斗力和战场生存能力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据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预测,全球通信对抗系统市场规模将在2024年至2029年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5%,2023年国内整体电子对抗行业市场规模约300亿元。除军事领域外,通信对抗技术在民用市场(如反无人机系统和通信安全防护)特别是低空经济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03 产业与技术信息

湖北成为首个卫星减灾示范应用省份卫星

信息:2025年4月14日消息,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调研组赴湖北,围绕卫星遥感技术在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开展调研与对接,湖北成为全国首个卫星减灾示范应用省份。

汇融短评:此次合作初步确定围绕流域性洪涝、森林火灾风险、地质灾害隐患、安全生产监管四大场景,常态化提供卫星遥感影像和监测产品,服务自然灾害趋势研判和应急指挥决策。合作将加快遥感技术在湖北落地应用,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国减灾新模式。


关税博弈升级后,进口芯片成为业界关注焦点(进口芯片)

信息:2025年4月13日消息,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达到3857.9亿美元,同比增长10.5%。目前芯片巨头主要分布在美国、韩国、欧洲等区域,中国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后,不少客户在拉货、备货、囤货。虽然现在没有涨价,但是大家都在混乱中观望,不少订单停止报价。

汇融短评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通知指出,根据海关总署的相关规定,“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建议,“集成电路”无论已封装或未封装,进口报关时的原产地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进行申报。这意味着,不论哪国芯片企业,只要流片的晶圆厂不在美国,基本不受关税影响。目前,国内手机厂商的CPU供应商主要是高通和联发科,存储芯片供应商有三星、SK海力士,他们的晶圆流片厂主要在中国台湾和韩国。根据最新原产地规则推测,手机的核心零部件不会受关税影响而涨价。同理,AMD供应电脑CPU,也无需涨价。


中国电科成功研发国内首个金刚石微波激射器(微波激射器)

信息:2025年4月13日消息,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科研团队联合中科院科研团队成功研发高灵敏度集成金刚石氮空位色心量子磁强计和国内首个金刚石氮空位色心微波激射器。后续,技术团队将进一步推进传感器性能提升与集成,推动基于固态自旋体系量子传感器产业化落地,应用于工业探伤、地质学资源勘查、深空通信、生物学检测、材料研究等领域。

汇融短评:微波激射器是一种放大微弱微波信号的量子系统,应用于深空通信、生物医学检测等领域。传统的微波激射器需要超低温环境,且体积大、成本高。将金刚石材料用于微波激射器,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可在室温环境下连续稳定运行的优势。


全球首发多模态AI内镜智能体(内镜智能体)

信息:2025年4月13日消息,基于多模态大模型驱动的消化内镜全场景智能体——“镜观”,在2025上海消化内镜学术大会上正式亮相。“镜观”是全球首个深度融合大数据、AI技术与医疗资源的消化内镜全场景智能体,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研发,通过整合超百万例内镜影像,构建消化内镜多模态基础模型,并依托国产自主AI芯片实现医院端侧安全部署,形成“感知-决策-执行-进化”的完整智能链。

汇融短评:“镜观”集多种身份于一身:可以为患者解读内镜报告的“秒懂通译官”、辅助医生并预警风险的“手术智囊伙伴”、会“思考”懂“调度”的“科室大管家”。在安全性方面,做到了“数据不出院”的安全架构,也使得“镜观”可在基层医院快速部署。据透露,未来三年,该平台计划接入全国300家医疗机构,培训2000名基层医生,助力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化与诊疗能力普惠化。


我国脑机接口正式迈向产业化(脑机接口)

信息:2025年4月6日消息,“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作为我国在脑机接口技术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已经进入临床验证阶段。3月中旬,国家医保局发布《神经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为脑机接口新技术价格单独立项。3月31日湖北率先为脑机接口医疗服务定价,明确了3个项目收费标准。

汇融短评:此次湖北明确定价的项目几乎涵盖了当前最有可能大规模临床转化的两大主线。意味着这项长期处于试验状态的技术,正在正式步入临床、迈向产业化。随着相关鼓励性政策的陆续出台,叠加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等技术的进步,国内脑机接口产业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有更多人有望从中受益。


全球最大规模二维半导体微处理器发布(半导体微处理器)

信息2025年4月6日消息,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32位RISC-V架构微处理器“无极”登上《自然》杂志。“无极”由复旦大学周鹏、包文中团队打造,是目前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二维半导体微处理器。

汇融短评:二维半导体将会与传统的硅基半导体长期共存互补。从远期来看,二维半导体微处理器会沿用传统微处理器的设备接口等,能直接应用于各种传统应用场景。在“无极”的电路集成工艺中,70%左右的工序可直接沿用现有硅基生产线成熟技术,而核心的二维特色工艺也已构建包含20余项工艺发明专利,结合专用工艺设备的自主技术体系,为未来的产业化落地铺平道路。


我国首台智能红外风机叶片除冰设备成功试运(智能设备)

信息:2025年4月6日消息,我国首台智能红外风机融冰设备在中国大唐江西蜈蚣山风电场成功试运,标志着我国在大容量风机智能除冰领域实现新的技术突破。

汇融短评:这台设备通过模拟太阳辐射原理,用红外线为叶片迅速加温“解冻”,单台可在20秒内使3厘米厚的结冰在叶片表面融化,1分钟内使照射区域覆冰开始脱落,照射能量为夏季太阳光照的5倍至8倍。目前,该技术采用非接触式设计,相比传统电加热能耗高、气热法效率低、防冰涂层寿命短等技术痛点,实现了无需改造叶片结构,具有保护设备安全、节能高效等显著优势,特别适用于高寒山地风电场的复杂环境,为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注入创新动力。


具身智能开启竞速时代(具身智能)

信息:2025年3月31日消息,在2025中国具身智能大会开幕式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解释了具身智能的概念与内涵,关键技术、数据集和平台,目前的行业应用,并且分析总结了具身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

汇融短评目前,具身智能被视为推动下一轮产业升级、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人形机器人到智能工业臂,再到各种形态的服务机器人,其应用场景广泛覆盖工业制造、家庭服务、医疗健康及特种作业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机器人,特别是具备高级智能的具身机器人,纳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核心。





联系我们

电话:0371-69155955

邮箱:hrri@hnic.com.cn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金融岛外环路24号投资大厦


汇融研究院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

供稿丨王梦依

编辑丨王梦依

审核丨综合部

别忘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