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说AI+

很多人还没意识到,今年的南宁,将成为全球科技战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第22届东博会,将是一场人工智能为主的科技盛宴。我们也想给它提几点小建议。
老一辈人眼中的东博会,无非是一个大型展销会,来自东南亚各国的商人们,带着他们的榴莲干、燕窝、咖啡豆,来到中国,换取他们需要的轻、重工业产品,大家和气生财,你好我好。
但,今日不同了。从2025年9月17日开始,在广西南宁召开的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彻底变成一场人工智能为主的科技盛宴。
这场博览会,名为“中国-东盟”,实则是一场由中国主导的,针对整个东南亚的“人工智能启蒙运动”和“科技标准统一战”。
这不再是一场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简单交换,当欧美某些国家还在拉拢盟友,叫嚣着要在芯片上给我们“卡脖子”的时候,我们已经换了赛道,直接在应用层、在生态上,对东南亚进行全面的“换脑升级”。
今年的东博会,就是总攻的号角。
一、万平米“AI军火库”的自豪展示
这次东博会,中方没有丝毫掩饰自己的意图,直接在寸土寸金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划出了整整1万平米的场地,搞了一个“AI专馆”。
一万平米是什么概念?一个半标准足球场那么大。这里面没有一件普通的商品,全是当今中国最顶尖的AI“军火”。超过100家国内最顶尖的科技企业,从巨无霸到独角兽,尽数到场,与其说是参展,不如说是“肌肉秀”。
这不是一次商业展览,这是一次科技阅兵。我们来看看这次阅兵式上,都有些什么“大杀器”。
首先是科大讯飞,这家被某国制裁了多年的企业,活得越来越滋润。他们这次带来的,是最新款的星火大模型。很多人对大模型没概念,我打个比方,如果说过去的AI是学会了单兵格斗的士兵,那大模型就是具备了战略指挥能力的“战区司令”。它能理解、能思考、能生成,是所有AI应用的大脑。
然后是华为。这家企业的故事不用多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它经历了什么。这次它带来的,是最新的鸿蒙系统折叠电脑。注意关键词,不是电脑,而是“鸿蒙系统”。鸿蒙,就代表中国的“数字主权”,是中国自己的底层操作系统。华为在南宁展示的,不仅是一款硬件,更是向东盟国家展示一种“操作系统级别的安全感”。
还有更硬核的。灵伴科技,一家你可能没听过的公司,它带来了全球首款AI+AR眼镜。想象一下,一个工厂的维修工,戴上这个眼镜,设备内部的结构图、故障点、维修步骤,全部实时投射在眼前,背后还有AI专家系统实时指导。一个跨国会议,戴上这个眼镜,对方的语言实时翻译成字幕,显示在你眼前。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能力的“赋能”,它能让一个普通工人,瞬间拥有专家级的视野。
阿里云的通义模型,这是和星火大模型同级别的“战区司令”,代表了中国在云端计算和AI大模型领域的最高水平。而那个叫做“天魁1号”的机器人,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全球首款防爆人型机器人。在一些高危的化工、矿山、反恐场景,它可以替代人类执行任务。这背后,是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飞速进步,是从“制造”到“智造”的终极体现。
这一万平米的展馆里,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枚精准制导的导弹,瞄准的,是未来十到二十年的产业高地。
而另一边,东盟国家在高新产品展区的人工智能板块,又在展示什么呢?文莱的AI企业、马来西亚的电信集团、缅甸的计算机协会、泰国的智慧农业……他们带来的,更多是科技创新项目、远程通讯设备、智慧农业技术。
看到了吗?差距是稍有了吧?他们很多项目还在“应用”和“项目”的层面,而我们,已经亮出了从底层大模型、操作系统,到核心硬件、智能机器人的全套“王炸”。
这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东盟的客商们看得明明白白——在人工智能这个赛道上,跟着谁才有未来。
中国在南宁做的,是把整个“AI军火库”敞开给你看,告诉你,这些东西,我们不仅有,而且可以合作,可以共享,可以帮你建立自己的数字经济体系。这是一种无法拒绝的阳谋。

二、AI的“毛细血管”渗透战
如果说一万平米的AI专馆是“主战坦克”,那这次东博会更可怕的,是无处不在的“AI毛细血管”。
除了那个专门的AI专馆,人工智能已经像水银泻地一样,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展区。
新质生产力专馆、智慧能源展区、智能交通展区……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地方,内核都是AI。比如智慧能源,不再是简单的输电送电,而是通过AI算法,预测整个城市的用电负荷,动态调配电力资源,实现最大化的节能。智能交通,也不是装几个摄像头那么简单,而是通过城市交通大模型,实时优化红绿灯配时,规划最优行车路径,甚至预测拥堵。
最震撼的,是那个首次设立的“蓝色经济展区”。
这里展示的,是一个“空—天—海—极”的全维度科技体系。海洋卫星观测群,是从太空俯瞰整个南海;深海探测,是用“蛟龙号”这样的国之重器,探索万米深海的资源;极地科考,是“雪龙”号破冰前行,为国家争取未来的战略空间。
当东盟的官员和商人们,看到中国不仅能用AI管理城市交通,还能用AI深入深蓝海洋时,他们内心会作何感想?他们会意识到,AI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关乎国家命脉的“新基建”。
农业,可以用AI育种、无人机撒药、智能灌溉,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工业,可以用AI质检、机器人生产、柔性供应链,提升制造业水平。海洋,可以用AI预测渔场、监控航道、保护环境,开发海洋经济。
这套逻辑,对东盟国家的吸引力是致命的。他们大多是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产业升级,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中国,在南宁,把所有成熟的“AI+产业”的解决方案,掰开了、揉碎了,送到他们面前。这已经不是在卖产品,这是在输出一整套“发展方法论”。
咱这场“毛细血管”式的渗透战,比正面战场的“主战坦克”更具杀伤力。因为它直指人心,直指各国最根本的发展需求。

三、从规则到生态,一场“洗脑式”的认知作战
如果说展示技术和产品,还只是“硬件”层面的输出,那么接下来的一系列活动,就是“软件”和“思想”层面的统一战线。
东博会期间,将密集举办10余场人工智能主题的活动。这里面的门道,非常深。
我们来看几个关键的活动:
1. 2025年中国—东盟人工智能部长圆桌会议。
这才是真正的重头戏。部长级,意味着这是政府层面的战略沟通。讨论的,绝不仅仅是买几套设备,而是顶层设计。比如,数据如何跨境流动?AI技术的安全标准如何制定?隐私保护的红线在哪里?
谁来主导制定这些标准,谁就掌握了未来的话语权。过去,这些标准都是美国人制定的。现在,中国要在南宁,和东盟的部长们坐在一起,商量着建立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新规则。一旦这个规则体系建立起来,就意味着整个区域的数字经济,将运行在一套“中国标准”的操作系统上。
2. 中国AI出海未来独角兽TOP100榜单发布。
这是在干什么?这是在定义“价值”。由中国来评选,由中国来发布,告诉所有人,什么样的AI企业是未来之星。这不仅是给上榜企业背书,更是向整个东盟的资本市场、创业圈,树立一个风向标。以后,什么样的AI项目能拿到投资?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有前途?看的不再是《华尔街日报》,而是南宁发布的这份榜单。
3.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大赛 &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供需对接会。
一个负责“挖掘”,一个负责“落地”。大赛,是把东盟的年轻人、创业者都卷进来,在中国的技术平台上,用中国的AI工具,去解决他们本土的问题。这是一种最聪明的“生态绑定”。供需对接会,更是简单直接,把中国的技术供给,和东盟的市场需求,面对面地撮合在一起,现场签单,现场合作。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从部长到企业家,从创业者到投资人,所有和AI相关的角色,都被囊括了进来。
中国在南宁布下的,是一个巨大的“AI生态孵化器”。在这里,我们提供技术、提供标准、提供资本、提供市场。东盟国家只需要带着他们的应用场景和人才进来,就能在这个生态里快速成长。
久而久之,他们会习惯用中国的AI模型,习惯在中国的云平台上开发应用,习惯遵循中国的技术标准。当这种习惯养成,所谓的“脱钩”,所谓的“选边站”,就成了一个笑话。

四、终极武器:一个名叫“AI东博”的超级大脑
为了让所有参会者最直观地感受到AI的力量,这次东博会甚至给自己装上了一个“AI大脑”,一个名为“AI东博智能体”的东西。
这个智能体,涵盖了24个应用场景,从你报名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为你服务了。
你是一个来自泰国的榴莲商人,你想找中国的包装机和冷链物流公司。过去,你可能需要到处逛展馆,或者找中介。现在,你只需要告诉“AI东博”,它会通过大数据分析,立刻为你筛选出最匹配的几家中国企业,甚至帮你预约好洽谈时间,规划好最优的逛展路线。
你是一个政府官员,日程繁忙。这个智能体会成为你的贴身秘书,帮你管理日程、智能邀约、实时翻译。
从商机匹配,到顺畅沟通,再到生活服务,AI赋能了整个参展参会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做法。它没有停留在“说教”的层面,而是直接让你“体验”。当你亲身感受过AI带来的便利和高效后,你对它的认知,对它的渴望,将是发自内心的。
✦
•
✦
五、给东博会的七个小建议,也是我们的未来之路
毫无疑问,今年的东博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已经堪称惊艳。但要想将这股势能,转化为不可逆转的胜势,我们还可以做得更深、更多,我们微光Ai工作室就构思以下几点:
第一,成立“中国—东盟人工智能产业基金”
光有榜单和对接会还不够,资本的绑定才是最牢固的。我们应该牵头成立一个专项基金,规模可以达到百亿甚至千亿级别,专门用来投资东盟本土的AI初创企业。投资的条件,就是必须采用中国的技术标准和云服务。
我们要扶持的,不是中国的企业去占领他们的市场,而是他们的企业,在我们的生态里成长起来。我们要的不是“买办”,而是“盟友”。用资本,将他们的未来,和我们的未来,深度捆绑。
第二,共建“中国—东盟AI数据中心”
人工智能的燃料是数据。现在,东南亚的数据,大量流向了欧美的服务器。这是极其危险的。我们必须和东盟国家合作,在当地共建数据中心。数据的所有权归当地,但运营和技术标准,由我们主导。
这既能保障他们的数据安全,又能为我们的人工智能模型,提供更多样化的训练数据,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这才是真正的“数字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
第三,启动“东盟AI万人培养计划”
技术和资本都有了,最终的竞争还是人的竞争。我们应该利用我们的高校和企业资源,为东盟国家大规模培养AI人才。可以是在中国留学,也可以是在当地建立培训中心。
我们要培养的,是数以万计的,懂得中文、熟悉中国技术、认同中国标准的工程师、产品经理和科学家。这些人,将成为中国AI生态在东盟各国最坚实的根基。
第四,创立“中国—东盟AI伦理委员会”
我们联合东盟,成立我们自己的“AI伦理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要做的,就是制定一套符合亚洲文化、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伦理原则。
从自动驾驶的数据采集原则,到智慧医疗的隐私保护红线,再到金融风控的模型透明度要求,我们都要有自己的定义。当“东盟标准伦理原则”成为区域的事实标准,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辐射时,我们就拥有了独立于西方之外的、强大的“规则护城河”。
第五,打造中国—东盟AI开源社区
我们最好建立一个名为“南天门”的中国—东盟AI开源社区和代码托管平台。拿出我们一部分先进的、经过验证的AI模型和工具集,将其开源,让东盟所有开发者都能免费使用、修改和再创造。
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让利”。我们让出的,是一部分短期商业利益;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庞大、活跃、且高度依赖我们技术底座的开发者生态。成千上万的东盟开发者,在这个平台上学习、交流、构建自己的应用,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技术路线的拥护者和传播者。当他们的才华和我们的平台结合在一起,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创新活力,形成一个以我们为核心的、强大的“技术向心力”。
第六,共建“AI+”国家级灯塔项目
我们应在东盟选择几个战略支点国家,和其政府合作,共同打造“国家级”的AI应用示范项目,即“灯塔项目”。
比如,在泰国,共建“AI智慧农业国家大脑”,实现农业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在马来西亚,共建“AI智慧港口”,全面升级其全球物流枢纽的效率;在越南,共建“AI智能电网”,保障其工业化进程的能源安全。
这些项目,必须由中方提供顶层设计和核心技术,由双方共同运营。每一个项目的成功,都是一份震撼性的国家级广告,向整个区域展示,与中国合作,能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比任何展会上的宣传,都更具冲击力和说服力。
第七,启动“中国—东盟多语言文明大模型计划”
我们可启动一个宏大的“文明计划”:联合东盟各国语言文化机构,共同开发和训练覆盖泰语、越南语、马来语、印尼语、缅甸语等主要语种的“多语言大模型”。这个模型不仅要能翻译,更要能理解和生成具有各国文化内核的内容,从诗歌到历史,从法律到宗教。
当我们用AI帮助他们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时,我们就从一个“技术提供者”,升维成了一个“文明守护者”。这种直抵人心的文化共鸣,将建立起最深层次的信任和认同,是我们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最坚固的情感纽带。
这七大铁桩,一旦全部钉下,将彻底锁定中国与东盟在数字时代的未来。资本、数据、人才、标准、生态、样板、文化,层层递进,互为支撑,届时,我们将不再是简单的贸易伙伴,而是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整体。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一些事件,在当时看来平平无奇,却在很多年后,被发现是改变潮水方向的关键节点。2025年9月的南宁,很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节点。
在南宁,中国没有展示自己的“拳头”有多硬,而是展示自己的“怀抱”有多宽广。我们向整个东南亚张开双臂,邀请他们一起,进入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全新时代。
想和微光Ai工作室成员喝茶聊天或者网聊?请关注我们的这个公号,也可直接联系我们:

微光AI
WEIGUANG
联
系

技洽

商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