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特别关注



1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宣讲会在澳门举行



应澳门特区政府邀请,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和国家教育部组织宣讲团2月14日在澳门举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宣讲会。澳门特区立法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高开贤,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柯岚,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区全国政协常委、澳门教青局领导及主管、澳门高校校董会主席、教育委员会及青年事务委员会委员、教育团体代表,澳门高校和非高教学校领导及教学人员等约400人出席。



宣讲会由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吴岩主讲,围绕深入学习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重点从建成教育强国的底气、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建成教育强国的任务三方面,作了全面阐释和系统解读。吴岩表示,澳门要深度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要充分用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独特优势,融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准人才高地建设。要弘扬核心价值、促进包容和谐。传承爱国爱澳核心价值,增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凝聚一切积极力量,共同为建成教育强国贡献澳门力量。


柯岚致辞表示,特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澳门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将把“教育兴澳”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配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通过开展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规划的中期评估,以及持续参与国际性评估,多层面建设公平优质的教育体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澳门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澳门的作用、贡献澳门的力量。


在宣讲会交流环节,与会者发言分享感受。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表示将积极推进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澳门科技大学药学院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朱依谆希望推动高校创新发展,提升澳门科研综合实力。澳门中华教育会会长陈虹表示,教育界应继续培育更多爱国爱澳青年学生,支持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发挥澳门的作用和担当。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今年初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为目标,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文章来源

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

https://mp.weixin.qq.com/s/k7Nehmmyy6bIRaiZWaKJpg















PART 2 高等教育



2

南科大科研团队取得重大突破!


日前,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团队于北京时间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发现常压下镍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电性,为解决高温超导机理的科学难题提供了新突破口。


超导好比电力高速公路上的“零能耗跑车”,电流通过时完全没有损耗,被广泛认为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前景。超导现象自1911年被发现以来,寻找在常压下突破40K“麦克米兰极限”的更高温度的超导材料成为国际科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针对这一挑战,三年来,由薛其坤院士与陈卓昱副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持续攻关,自主研发了“强氧化原子逐层外延”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在氧化能力比传统方法强上万倍的条件下,依然实现原子层的逐层生长,并精确控制化学配比,如同在纳米尺度上“搭原子积木”,构建出结构复杂、热力学亚稳、但晶体质量趋于完美的氧化物薄膜,这是氧化物薄膜外延生长技术的一次重大跨越,不仅为包括宽禁带半导体等各类氧化物的缺氧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还极大地拓展了高温超导等强关联电子系统的人工设计与制备。


该研究成果在常压环境下实现了镍氧化物材料的高温超导电性,这一发现使镍基材料成为继铜基、铁基之后,第三类在常压下突破40K“麦克米兰极限”的高温超导材料体系。


镍基超导研究是当前国际科学界的前沿热点,全球竞争异常激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几乎同时也报告了类似材料体系中的常压超导电性。中美团队研究路径独立,实验相互印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团队全部采用国产仪器,发展了独特的强氧化能力薄膜生长技术,成功获得了晶体质量更高的薄膜材料,不仅实现了科学上的突破性发现,更为我国在超导乃至量子材料领域的长期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

广东教育

https://mp.weixin.qq.com/s/HiPDm2BdHvzqtuPDyfRPOQ














3

THE世界大学声誉排名:港3校进百强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月18日发表最新的世界大学声誉排名 (THE World Reputation Rankings),香港共有五所大学上榜,三间进入世界百强。其中,香港大学排名最高,为全球第49位。而内地顶尖名校清华大学继续位居亚洲之首,成功打入全球十大,位列第8。


香港表现最佳的高校是香港大学,位列世界第49名。香港中文大学排名稳步上升,2025年首次进入世界前70名。香港科技大学入榜世界前100强,并列世界第97名。另外,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也顺利登榜。


THE最佳声誉大学排名为全球最大规模受邀学术声誉调查,本次排名共有300所大学上榜。其中,哈佛大学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前十名中有六所来自美国。牛津大学位列世界第二,是自2015年以来英国院校的最高排名。清华大学保持全球第8位,也是亚洲地区排名第一的高校。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11名。另外还有三所内地高校入榜世界前100名,分别是复旦大学(第54名)、上海交通大学(并列第58名)以及浙江大学(第71名)。


 港大校长张翔教授表示,港大在世界声誉的排名,证明港大在高等教育的卓越成就获得广泛认同。作为世界顶尖学府,港大会继续加强与本地及海外院校的学术合作,支持香港实现成为国际教育枢纽的愿景,并继续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章来源

香港特区政府粤港澳大湾区速递

https://mp.weixin.qq.com/s/vYfxTvWs-q6wY3XUUQ8PQg















PART 3 基础教育



4

市政协委员邓强光:

发挥港澳子弟学校独特优势,助力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

2月20日晚,广州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各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市领导与港澳地区市政协委员座谈会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市委副书记、市长孙志洋,市政协主席李贻伟出席。



座谈会上,10位委员代表围绕完善都市工业体系、加快合成生物技术赋能美妆产业、建设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发展特色水上经济、提升沙面文商旅产业发展、建设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打造“体育+”活力城市、擦亮“志愿之城”名片、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加强学生接送安全管理等方面建言献策。郭永航认真听取发言,要求各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吸纳各位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 


广州市政协委员、香港维港教育集团董事长、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理事长邓强光代表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就如何发挥港澳子弟学校独特优势、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提出建议。


广州市开办了全国首家港澳子弟学校,也探索出一条被业界称为“广州模式”的港澳子弟学校办学创新路径。邓强光认为,港澳子弟学校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港澳台侨、外籍人员和归国创新人才子女的教育需求,吸引港澳人士全身心投身于国家发展大局,同时又极大地发挥香港国际教育枢纽功能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教育示范区的联动效应,是独具大湾区核心竞争优势的国际教育新生态。


不过邓强光也指出,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环境,广州在港澳子弟学校办学方面仍面临部分新挑战:受三地政策和生活差异等因素制约,港澳籍教育人才的引进与流动不够活跃;广州港澳子弟学校品牌优势和国际知名度需进一步提升;港澳子弟与内地学子互动受限,三地青少年的深度融合仍显不足。


为此邓强光建议,广州应优化人才引进和跨境流动政策,通过让港籍教师享受广州市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学校办理粤港两地车牌、允许校巴跨境通行等方式,增强港澳教师来穗动力。


“要面向世界讲好广州故事。”他建议支持港澳子弟学校承办国际赛事、文化交流等全球性活动,并积极争取相关国际教育活动的主办权,推动“留学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和吸引力。


港澳子弟学校应如何促进穗港澳青少年交心交融?邓强光认为,港澳子弟学校可允许高中阶段招收部分有意赴海外升学的内地学生,同时与广州优质学校合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补,进一步提升广州在大湾区教育融合的核心作用。


他还强调,应借助港澳子弟学校的办学经验,打造可复制的教育输出模式:广州可在海外举办中国国际学校,通过跨国合作与交流助力中国教育‘走出去’。”

文章来源

香港维港集团VTHEDU

https://mp.weixin.qq.com/s/AD_84zG7xPS8za7S3F_YMg















5

聚焦人工智能!这场基础教育改革对话会在深圳举行


人工智能是解锁未来教育创新潜能的金钥匙。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的创新变革。


2月22日,由半月谈杂志社主办的“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教育改革对话会在深圳市南山区举办。聚焦人工智能新时代下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为教育和科学带来的影响”“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人才培养路径”等话题深入探讨,并分享深圳市基础教育在构建未来教育新生态的样本经验,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当前,教育部正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抢抓数字化智能化新机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大力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马嘉宾表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冲击着千百年来形成的教育形态和学习方式的规则观念。


针对基础教育阶段,马嘉宾谈到,要全面普及,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全程赋能,探索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全力引导,有效应对风险和问题;全员协同,凝聚家校社育人合力。希望深圳南山能充分利用科技创新高地的优势,在人工智能的教育和应用方面继续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为全国提供可以学习借鉴的“深圳经验”和“南山样本”,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随后在交流发言环节,来自一线的教育改革先锋、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思考。  


深圳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何石明以《智能时代的教育减负》为主题进行分享。在他看来,学校在AI时代要充分利用先进工具,减少学生作业负担,减少不必要的评价负担,减少对老师的“卷”,让孩子们真正身心健康地成长。


深圳实验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夏育华分享了《深圳实验教育集团“人工智能+大模型”工作计划》。他介绍,深圳实验教育集团部署(昇腾适配版)DeepSeek大模型+华云天图教育AI应用,打造深圳实验教育集团校园智脑。现已部署100多个国产领先大模型,包括各个学科有专业水平的大模型。


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总校长龚振围绕《场景革命与范式重塑:人工智能驱动基础教育变革的育才行动》发言。他表示,在推进AI教育的革命过程中,应把握三个核心原则:一是科技向善原则,二是技术谦逊原则,三是人文滋养原则。


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小学(荔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黎新风发言主题为《AI时代,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他认为,AI时代已经到来,追求教育理想时要注意:第一,绝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成为技术的“数据标本”;第二,绝不让任何一位教师陷入“工具理性”的焦虑;第三,绝不让任何一项创新偏离“立德树人”的初心。


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华侨城高级中学校长尹红与大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浪潮下高中学校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她表示,我们要坚守教育的本质,要培养“完整的人”。我们要改变学习方式、管理制度、育人路径、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在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实验二小党支部书记、校长唐晓勇以《AI驱动下的跨学科课程创新:开辟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新路径》为题进行分享。他认为,在教育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AI 应该作为支架,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造力,而不是被 AI 主导。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始终坚持课程变革,这才能借助 AI 更好地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教授朱熹发言主题为《AI技术协助我们大批量培养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创新人才》。他提出,作为一个高校从业人员,我们要不断创造条件,把科学的门槛降低。希望年轻人在安全有效的情况下不断进行科学尝试。总的目标还是促进创新。


飞象星球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程群分析了《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趋势》。在他看来,我国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过程当中,基础教育在提供人才的优势,为AI时代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未来我们要去实现全球的引领发展,必须要构建更好的应用生态,推动规模化的应用,去挖掘好、利用好高质量的数据。


活动最后,半月谈杂志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孙爱东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半月谈将紧跟时代步伐,深入剖析教育改革的趋势,精准报道各地在“AI+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全面展示各地积累的宝贵经验。同时,我们还将进一步打造开放、多元的对话平台,聚焦“AI+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广泛汇聚教育部门、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家长及学生的智慧,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多元的思考视角和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

文章来源

深圳教育

https://mp.weixin.qq.com/s/n8RlnA52uXbqGAlK3mTmAw
















注:本公众号转载仅供学术分享使用


责编:余晖

供稿:陆璐

排版:李路遥、刘婧芬

审核:王嵩迪




为我们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