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来,我们筚路蓝缕、革故鼎新。
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
新,成为中国人不懈奋斗的标识。
围绕新质生产力,2024年的全国两会重点提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生命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十多个产业领域。
在当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市场热点再次聚焦于新兴产业,这一变化无疑为投资者和企业家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
>>2024年11月15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观众在展台体验一款灵巧手。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摄

2024 人形机器人迎来

“黄金期”

2023年底,港交所出现一名身形灵活的人形机器人落锤敲锣,标志着优必选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时,就预示着2024年国内一场关于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将有多么激烈。
2024年1月,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特斯拉研发的“擎天柱(Optimus)”人形机器人自己叠衬衫的视频,人形机器人飞速发展的一年拉开帷幕。
2024年初,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在部署重点任务时提到,要打造标志性产品、做强未来高端装备,其中人形机器人排在首位。
同时,国内多省市把人形机器人纳入了将重点发力的“未来产业”。
当下,前沿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以数智化为核心的产业新格局逐渐形成的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关键所在。
在国家政策护航下,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及相关产业服务的融合,不断焕发出新生机,吸引了更多新兴企业加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智能产线、自动化与智能化、个性化定制与柔性生产、互联与协同让2024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速,而这其中不乏人形机器人等新技术的身影。
被称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颠覆性产品的人形机器人,正逐步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0
1
Humanoid Robots
市场:国内规模将达到27.6亿元 
2024年10月29日,马斯克在沙特投资倡议论坛(FII)预测,2040年前,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人类,至少有100亿个机器人投入使用,每个价格在2万美元至2.5万美元之间。
最近,人形机器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并被誉为2024年最伟大发明之一。
在《时代》周刊评选的2024年最佳发明榜单中,多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入选。
细看去年国内各类大型活动,不管是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还是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4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更多的人形机器人组团出现,机器人行业展现出蓬勃生机。
多项数据表明,人形机器人迎来发展“黄金期”。
在“硬件创新”和“大模型技术”的双重助力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
去年4月,在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发布的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元,到2029年达到750亿元,将占到世界总量的32.7%,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有望规模达到3000亿元。
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融资高峰。

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5日,年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投融资案例46起,投资金额共计116.8亿元,远超2023年全年(2023年人形机器人投融资案件共32起,投资金额共计59.19亿元)。

在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机器人实验室主任熊蓉看来,人形机器人作为一种通用型机器人,模拟了人的形态、运动、功能和智能,使得它可以非常适合于人类的工作空间。
民生证券表示,人形机器人凝聚了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半导体、能源电池、精密机械控制等过去60多年来诸多尖端领域的技术结晶。
如一座桥梁将席卷世界的AI浪潮与物理世界相连,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将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0
2
Humanoid Robots
跨界:开始走向工厂  
传统的机器人算法需要做较为细致的编程,以命令机器人执行相应的任务,但部分难以建模的复杂动作无法完成,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正因如此,一些观点认为现有的人形机器人也还很难在工业和家庭场景中发挥作用。
但机器人有了更好的通用能力和泛化性之后,商业化开始加速。
梳理2024年的入局者可以发现,人形机器人厂商出现了更多的跨界者,特别是在汽车领域。
“填补一线车间工人的用工缺口”是汽车企业当前最迫切的需求。
2024年11月6日,小鹏汽车发布全新AI人形机器人Iron。
该机器人搭载多块自研芯片,支持端到端大模型,已在小鹏广州工厂进行小鹏P7+车型生产实训,未来将聚焦在工厂和门店等场景。
不仅如此,2024年以来,丰田汽车、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小鹏汽车等多家车企通过投资或自研的方式,将业务触角延伸至人形机器人领域。
今年,国产人形机器人“Walker”在新能源车辆生产线上“实训”,利用它的人形至少完成了三件事:运用它灵巧的柔性双手在车头精准贴上名牌车标;自主走位对各个座位的安全带进行拉伸检测;凭借双目视觉对车门等车身表面进行缺陷检测。
为何各大车企将目标锁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
在优必选科技副总裁兼研究院执行院长焦继超看来,尽管人形机器人的手脚目前不如熟练工麻利,但可以替代人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而且一旦发现紧实度、平整度等质控细节问题,可以直接录入并自动上传生产系统,相比真人十分及时高效。
相比“进厂打工”,家用人形机器人则更早进入商业落地阶段。
熊蓉公开表示,在工业上面的应用,大家还在探索。因为工业上会更强调人形机器人的技能作业能力和精度效率等要求。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面向居家养老的服务场景,也是业内关注的重要应用场景。
家电巨头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格力电器等也正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
森丽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雅对记者表示,目前市面上的陪伴机器人竞争比较激烈,要想获得市场更多青睐,在注重技术研发的同时,必须推出相应的配套服务。
“技术+服务”才能让产品真正走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0
3
Humanoid Robots
通用:未来可期  
人形机器人含机械硬件和智能系统。
其通常由环境感知模块、决策控制模块、运动控制模块、机械本体模块等多个模块组成,各模块间协同工作,以实现人形机器人的智能运作。
其技术链路长,硬件器件产业链包含多个关键环节。相关研究表明,组装一个人形机器人整机目前在国内已非难事,全球已经有140家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中国有70家,超过了一半。
产业链方面,近期Agility Robotics公司宣布,其建造的全球首家人形机器人工厂“RoboFab”已经正式开始组装机器人,该工厂在第一年内的生产能力达到数百台。
此外,公司已经开始与亚马逊、GXO Logistics等知名客户一起测试其双足机器人Digit,目标年产1万台。
关于供应链建设,帕西尼感知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聂相如表示,新能源汽车制造的供应链,与人形机器人的供应链,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合,如传感器、激光雷达等,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和供应链建设上具有先天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对复杂场景如何实现通用,对人形机器人来讲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人形机器人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丁汉表示,国内大多数单项基础技术并不落后,但交叉创新技术水平落后相对明显。“国内人形机器人目前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实现‘智能’+‘传统组件’的战略,建立新赛道,目前大家正在探索。”
丁汉表示,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机器人新赛道,攻克关键技术、提出示范应用,从实现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看到共荣。
事实上,从打破技术垄断、让产品走入市场到步入工业化场景、人形机器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是一个简单由此及彼的问题。
由于算力、成本、应用场景等诸多因素制约,人形机器人目前没有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阶段。
从产业链来看,发展人形机器人必须要从产业角度谈创新,要同上游企业做好基础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研发,更要面向下游各类应用场景,提供解决方案和概念验证。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体系总监邢伯阳对记者表示,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是一个研发平台,也是一个机器人训练场。
“要让人形机器人最终赋能千行百业,需要开展大量的实验,确保其安全性。”邢伯阳表示,可容纳100个人形机器人训练的训练中心计划于明年建成,加速人形机器人生态建设和产业成果转化。
产业热度的不断攀升意味着结合地方特色优势的政策及研发生态也在进一步完善。
2024年8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改名为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将研发领域扩展为具身智能全产业链,紧接着两个月之后的10月10日,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升级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去年10月,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行业内头部企业和机构,发布全国首批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标准。
此前,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也已批复组建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该中心落地深圳市南山区,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牵头,以深圳国创具身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为运营主体。
高性能、可拓展的通用本体平台是技术突破的“刚需”。各地从自身出发,也开始针对人形机器人的关键节点进行差异化设计。
在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规划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
可以预见的是,今年在经历了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资本市场持续火热、跨界异军突起、联盟组建培育等情况下的人形机器人产业,2025年即将进入发展的关键之年。

文章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封面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您的专属顾问



END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代表瑞承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性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成绩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依据本文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信息发布方不承担任何法律、法规及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