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底,工信部、发改委等15个部门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生产国和消费国。《2025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在政策支持与技术革新双轮驱动下,行业规模持续扩张,应用场景不断深化。本报告基于产业链全环节分析,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区域协同布局及市场竞争格局,揭示国产替代加速与智能化转型趋势。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升级的核心载体,其发展不仅关乎产业竞争力,更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抓手。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产业集群效应凸显,而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则展现未来增长潜力。期待通过此报告,为行业参与者提供战略参考。
一、工业机器人发展演进

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装备,其技术发展正推动着工业自动化向更高层次演进。工业机器人可以分为多关节机器人、平面关节机器人(SCARA)、并联机器人(DELTA)、协作机器人:

(1)关节机器人也称关节手臂机器人或关节机械臂,通常有4-6自由度,是当今工业领域中最常见的工业机器人的形态之一。适用于诸多工业领域的机械自动化作业,如自动装配、喷漆、搬运、焊接等工作;

(2)平面关节机器人通常是4轴设计(3旋转+1垂直移动),前两关节平行布置,末端在XY平面内高速移动。适用于精密装/配轻载搬运和成本敏感场景(相比多关节机器人价格低且维护简单);

(3)并联机器人一般有3-4个平行臂通过万向节连接末端平台,电机基座固定。适用于高速分拣/无菌环境和动态抓取场景;

(4)协作机器人是一种专为与人类共同工作而设计的工业机器人,具备高安全性、灵活性和易用性。广泛应用于精密装配、医疗辅助、科研教育等场景,是智能制造和人机协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图片 1.png

图1:机器人分类

工业机器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美国人乔治·戴沃尔提出工业机器人概念并申请专利,1959年与约瑟夫·恩盖尔柏格合作开发出首台实用化机器人Unimate,应用于通用汽车生产线。1960s,美国MIT等机构开始探索带传感器的第二代机器人,尝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1973年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推出首台计算机控制的工业机器人T3,液压驱动技术趋于成熟。同期,德国库卡于1973年研发出六轴机电驱动机器人FAMULUS,日本安川电机等企业也开启技术布局。

图2:代表性工业机器人

1980年代,日本通过政策与产业协同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核心市场,政府将此年定为“机器人元年”,推动技术本土化与低成本量产。美国Unimation公司1978年推出的PUMA机器人成为技术成熟标志,而日本企业通过改进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我国自1970s启动研发,但早期进展缓慢,1980年机器人技术研究第一次正式纳入国家规划,直至21世纪通过政策扶持与国际合作加速发展,2010s后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核心部件(如减速器)仍依赖进口。  

图3: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SZJ-1”型示教再现工业机器人(沈阳自动化所

21世纪以来,工业机器人向智能化与协作化演进。协作机器人通过力控与安全设计实现人机共融,应用于精密装配、医疗等领域;AI、边缘计算与数字孪生技术的融合,推动机器人向自主决策、预测性维护升级。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驱动下,2021-2022年工业机器人销量从26万台跃升至30万台,占全球三分之一,技术迭代加速,但在高端领域仍需突破核心部件瓶颈。  

图片

图4:2016-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变化及预测(万台,%)(GGII)

二、工业机器人代表企业
工业机器人领域汇聚了全球顶尖的科技企业与创新力量,形成了多层次的竞争格局。国际巨头中,发那科(FANUC)凭借高精度数控系统与模块化设计优势,在汽车焊接、精密装配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安川电机(YASKAWA)依托伺服电机核心技术,Motoman系列机器人在弧焊、搬运场景中实现±0.05mm的重复定位精度;ABB通过IRB系列机器人与OmniCore控制器的融合,在柔性生产线集成领域树立标杆;库卡(KUKA)则以KR QUANTEC系列机器人和医疗协作机器人解决方案著称,2022年被美的集团收购后加速布局中国智能制造市场。
国内机器人企业较多,按照上下游来分,核心零部件厂商有绿的谐波、华成工控、环动科技、禾川科技、同川科技;本体厂商有埃斯顿、汇川技术、埃夫特、新时达、遨博智能、卡诺普、配天机器人、藦卡机器人、珞石机器人、华盛控;系统集成厂商有博众精工、思客琦、利元亨、拓斯达、海目星、隆深机器人、远荣智能、上海君屹、瑞松科技、赛腾股份。
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上市公司中,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排名前十的公司有工业富联、美的、歌尔、海康威视、蓝思科技、均胜电子、汇川技术、香农芯创、上海机电、晶盛机电。
图5:工业机器人相关上市企业营收排名(中商产业研究院)
图6:我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分布(中商产业研究院)
三、行业现状与市场规模

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规模持续扩大。GGII报告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在经历2023年小幅波动后,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55.6万台,市场销量为30.2万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产销市场的地位持续巩固。预计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32.5万台,同比增速约7.7%。

图片

图7:2016-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变化情况(万台,%)(国家统计局,GGII整理)

从细分产品看,六轴机器人因在汽车制造和新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成为市场主流;SCARA机器人则受益于3C行业回暖,需求显著回升。此外,协作机器人凭借灵活性和安全性,在中小企业中渗透率快速提升。

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外企业仍占大多数。其中,发那科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占比达11.1%。其次分别为埃斯顿、汇川技术、摩卡、爱普生,市场份额分别为9.4%、9.1%、7.7%、5.7%。

四、产业链协同与区域布局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已形成完整生态,涵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及下游系统集成。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凭借产业集群优势,成为主要生产基地。例如,深圳依托3C产业需求,聚集了大族机器人、越疆科技等企业;上海则以汽车制造为核心,吸引ABB、发那科等外资品牌与本土企业协同创新。

图8: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策源资本)

下游应用领域持续拓展。汽车行业仍是最大需求方,占比约35%,新能源电池、光伏等细分赛道增速显著。此外,食品饮料、医药等传统行业加速自动化改造,推动工业机器人向长尾市场渗透。

图片 8.png

图9:国内工业机器人布局(《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前瞻研究院,策源资本整理

五、挑战与展望
尽管工业机器人行业前景广阔,且在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的影响下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但仍有一些挑战短时间内难以突破:
(1)高端减速器、高精度传感器、高密度电池等部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2)中小企业自动化改造成本高,标准化解决方案不足;
(3)欧美日机器人企业加速布局中国市场,本土品牌优势不足。
2024年全球地缘政治博弈持续升级,叠加宏观经济复苏动能不足的双重压力,全球制造业低迷,工业机器人行业整体需求也相应放缓。但没有迹象表明整体长期增长趋势将在近期结束。2025年全球局势仍不明朗,各机器人企业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与算法设计,拥抱具身智能。如何将人工智能赋能工业机器人,让工业机器人拥有“大脑”,这是行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可供参考的资料:
[1] 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图谱研究分析. https://www.askci.com/news/chanye/20250109/083305273638278415651365.shtml
[2] 高工机器人. GGII: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调研报告.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218A07RY400
[3]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全景图谱.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50307-db39d024.html
[4] 智研咨询. 2025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及主要企业市占率分析报告. https://www.chyxx.com/cyzx/1213837.html
[5]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工业机器人,最初的那些年. https://sia.cas.cn/kxcb/kpwz/201512/t20151230_4505459.html
[6]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 2024年全球机器人报告. https://ifr.org/ifr-press-releases/news/record-of-4-million-robots-working-in-factories-worldwide



点击关注机器人 · 人工智能 · 具身智能行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