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4年第1期内容

在众多点评App中,东南亚菜成为位列西餐、日料和韩料之后第四大受欢迎非本土菜系,而泰餐正是东南亚菜系中的主力军。

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泰两国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日趋频繁,中国民众对泰餐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寒冬时节“冬阴功”这一泰餐菜式几乎每桌必点,甚至催生了“冬阴功经济”。从去泰餐厅尝鲜打卡到自主购买食材、调料在家烹饪,泰国美食开始在中国开花结果。

从“尝鲜”到“家常”

眼下正值冬季,在云南昆明经营一家傣泰餐厅的范智文,像其他泰餐厅一样,将泰国冬阴功汤与中国人喜欢的火锅结合,推出了泰北冬阴功火锅,以泰北冬阴功汤为底料,佐以肉类、海鲜及各种时鲜蔬菜,深受食客喜爱。

冬阴功汤属泰国传统菜肴,以其酸辣交织并融合咸味和微甜味的浓郁口感而闻名。“冬阴功汤每桌必点,点冬阴功火锅的顾客也特别多。”范智文的餐厅主营傣餐和泰餐,冬阴功汤是店里的招牌菜之一。

“泰餐和傣餐凉拌的菜多一些。在寒冷的冬天,既想让食客品尝美味的泰餐和傣餐,也想让大家吃完暖暖的,于是就在冬天推出了冬阴功火锅。”范智文表示,他的傣泰餐厅会根据不同季节和节日推出不同菜单。

范智文从2015年开始经营这一餐厅,据他观察,在昆明泰餐店的菜单上,基本都能看到冬阴功火锅的身影,经营最久的一家已超过25年。“云南人对冬阴功火锅的接受度较高,不少人还会买材料回家自己做。”范智文说。

图为范智文店内的冬阴功火锅。(范智文供图)

寒冬下,暖和热乎的火锅品类越来越受到大家欢迎。据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1日至13日,云南省上线“冬阴功火锅”“泰式火锅”团购套餐的餐饮商户数同比增长超1倍,相关团购订单量增长超74%。

随着中泰两国经贸和人文交流的发展,中国食客对泰餐的态度也从“尝鲜”到“家常”。美团外卖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以来,云南地区“火锅”的搜索量剧增,其中,“冬阴功泰式火锅”的搜索量增加了912.7%。同时,在美团平台经营泰式火锅的商家,交易商户数增长38.5%,订单量增长170.4%,交易额增长68.6%。

调味酱料拉动“冬阴功经济”

在第七届南博会东南亚馆的一个展位上,参展商赵斌正忙着给顾客介绍各类泰国酱料包和调料包,前来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其中,询问冬阴功系列调味酱料的顾客最多。

“我们销售的冬阴功酱料都是在泰国生产的,口味纯正,参展前4天卖出了1000余罐冬阴功酱料。”赵斌介绍,他为此次南博会准备了各类泰国调味酱料18吨。

赵斌经营的云南素旺那普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主营泰国的各类食品、调料酱料、饮品等,还新生产出一系列袋装、盒装和罐装的各类泰国调料品,迎合中国预制菜市场。

“我们公司每年为云贵川三省固定供应各类泰式酱料20余吨,其中大部分是冬阴功酱料。近年来能明显感觉到泰餐和泰国商品在中国接受度很高,除了冬阴功酱料,南博会期间黄咖喱酱料也卖得很好。”赵斌告诉半月谈记者,他从2009年开始从事泰国商品进口贸易,那时大家对泰国商品的接受度一般,销售的产品也比较单一,只有一些小零食、香皂、小部分调料等,现在产品丰富了很多,达成合作长期供货的泰餐厅也越来越多。

来自四川成都的杨先生在展会上买了三大罐冬阴功各类酱料包。“我从小吃惯了四川火锅,有次尝试了冬阴功火锅,感觉味道也不错,酸酸辣辣的很开胃,这次来南博会看到有卖的就顺便买一些,想做给家里人也尝尝。”他说。

相关专家认为,南博会、东博会等作为促进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之间贸易往来、文化互通、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密切中泰各领域务实合作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助力泰餐扎根中国

冬阴功飘香彰显了泰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美食吸引力。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23年前7个月,平台收录的东南亚菜门店数量相比2019年增长超64%。其中,昆明地区2023年1月至7月新增收录98家东南亚菜门店,位列全国前十。从需求上看,昆明大众点评网友主动搜索“泰餐”关键词的搜索量同比增长102%。30岁以下人群需求更旺,搜索占比超53%。

在中国,消费者对冬阴功的喜爱也催生了不少冬阴功口味饮食品类,包括冬阴功风味的火锅、小龙虾、麻辣烫、汤面等。此外,芒果糯米饭、泰式柠檬鱼、火山排骨等传统泰国菜也广受欢迎。

过去十年,中国一直都是泰国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双边贸易额达1350亿美元,同比增长3%;中国同时是泰国农产品最大出口市场,2022年泰国农产品对华出口126亿美元,同比增长6%。

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后,有3.9万种泰国产品获得关税优惠,其中2.9万种实现零关税,中国是泰国利用RCEP出口商品最多的国家。

范智文表示,因生意多年频繁往返西双版纳和清迈,他发现两地的文化习俗、饮食习惯非常接近。展望新一年,他说:“我不只是想做一家餐厅,更希望它能成为一个文化交流载体。食客们在我的店里可以同时吃到傣餐和泰餐,了解两地的文化渊源和每道菜背后的故事,加深彼此了解。”

半月谈记者:赵彩琳/ 编辑:郑雪婧

责编:秦黛新 / 校对:张子晴